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考夫卡等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基础上,阿恩海姆系统地建构了视觉动力理论。用这一理论解读建筑形态,可以将原本纷繁复杂的形态语言的感觉更加清晰化,使得人们对建筑造型的感性认识能够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本文不仅沿用了这一理论,更是根据建筑形态的实际状态进行分析,用吸引力、排斥力、支持力、挤压力等对视觉动力进行分类,以解读人们在建筑审美活动时的知觉规律和心理本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7)
运动与静止是一对"孪生兄弟",在现实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影像艺术中也同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视觉接收器对素材的收集存在选择性,使知觉体验沉浸在近乎两个小时的电影中需要艺术上的组织与安排。文章从知觉体验的角度探析了运动与静止在电影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建筑平面是建筑功能的基础和载体,也是体现建筑立面、空间、形象的基础。本文将在分析建筑平面形态构成的基础上,从建筑物的平面功能和形式需求出发,对平面设计的构思手法展开深入研究,以便为建筑平面设计的创作提供灵感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形态应当归因于特定时空范畴内的复杂社会人类活动,既是社会能动者基于不同目的和相互关系并通过社会行动和互动有意无意的作用结果,同时也是社会行动和互动的一种重要参与因素并直接影响着社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株洲6版总规的空间结构形态的句法构成分析,解释空间形态集成变迁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视觉原理的水域空间景观分析——以宁波东钱湖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云芸  赵磊  王晓俊 《规划师》2011,27(11):35-40
急功近利式的开发模式使一些风景区的景观建设混乱,景观效果不佳.宁波东钱湖风景区水域空间景观规划从如何提高湖泊风景区视觉景观质量这一根本目的出发,运用量化指标分析水域空间形态,同时以观赏者的视觉感受为依据,运用视觉原理分析最佳观赏视距和视角下的山水空间形态,对观赏点、观赏距离等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风景湖泊...  相似文献   

6.
以构成思维为核心的建筑形态设计基础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建筑形态设计基础教学与形态构成理论的内在联系,为了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应以“构成思维”为核心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3)
绘画与设计是视觉艺术的不同分类,它们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切入新的课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主动地探索独特的思维方法与艺术表现形式。该文主要基于构成观念,对中国画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展开分析,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画的专业学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武汉市辛亥革命博物馆为例,通过对其在场域环境、总体布局、空间营造以及细节表现等方面的研究和剖析,简述纪念性建筑的主要设计构成手法。  相似文献   

9.
边缘空间为交往空间中最重要的,最易发生交流、融合的空间类型,属于需求的最高层次。该文以城市生活街区的边缘空间为研究对象,以边缘空间景观单元为主要研究手法,以人的行为模式与空间需求为出发点,对生活街区边缘空间进行分类,分析了空间要素、空间尺度及使用者行为与空间类型的相互关系。综合考虑人的心理和使用需求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的倾向与特点,从而提供适宜尺度,要素丰富,功能复合的空间来满足行为的需求,积极寻求边缘空间带来的具有积极性与可交往性的空间环境的营造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标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其发展状况成为影响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笔者在文中引入导向型城市地标的概念,以郑州市二七塔为例,并结合其周边区域城市形象发展状况及特点,从视知觉领域分析其在城市发展与形象保护矛盾中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1.
冯琳  宋昆  胡子楠 《建筑师》2013,(5):48-53
视觉文化作为一门新的研究领域。试图用全新视角来思考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危机。文章在视觉文化研究基础上,分析视觉因素的三种取向,即视觉规律、视觉行为和视觉机制。进而将其与建筑相关联,分别从“视知觉”的对象、“看与被看”的场所以及“视觉性”的载体三方面。探讨建筑视觉因素的作用、表达方式及深层内涵,借此回应建筑学中关于视觉因素的迷惘状态,并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严田田 《城市建筑》2014,(14):35-35
建筑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用于研究人与建筑的关系。本文从建筑造型、平面布局、光线、色彩四方面阐述了建筑心理学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以期引导人们重视建筑设计中的心理学效应。  相似文献   

13.
以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为例,对校园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及节点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其优缺点的分析,探讨了创造符合使用者行为和心理需求的校园空间形态的可能性,以期为大学校园的人性化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8):105-106
关联规则按照目前的数学认知是由X→Y的蕴涵式,X是关联规则的起手,Y称为承接。购物篮分析则是属于Affinity analysis范畴,也可以翻译成亲和力分析。文章通过购物篮分析挖掘出来的信息,可以指导销售、商品促销推广、客户黏性管理、库存优化和优惠计划。基于关联规则的购物篮分析可以应用于产品的组合分类,也可以根据购买模式对用户进行分类、开发新的产品和改进老产品及产品包装,迎合客户的购买习惯,提升满意度,客户感觉状态优良,逐步获得进阶性利益,来建立相对应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非线性几何学作为一种设计规则及逻辑关系,不仅利于参数化调控,而且其中生成的构形策略更具结构及建造可能性。本文从点、线、面以及空间的多层次几何维度上结合案例来研究塞西尔·巴尔蒙德的非线性几何构形策略,阐述最前沿的设计思想及建造实践。  相似文献   

16.
BIM技术以其三维可视化程度高、信息整合能力强等优势,广泛地应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的点云数据拥有精度高和非接触式等特点,大量应用于智慧城市、文物保护、基础测绘等领域。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BIM逆向建模技术是BIM技术的较新应用方向。为客观地反映目前三维激光逆向建模技术研究成果,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1-2020年间收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166篇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自三维激光逆向建模技术问世后,学者们主要围绕着“模型重建”、“点云分割”、“机器学习”等热点展开研究;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发表数量逐年增加,但关键作者和机构分布较为松散,凝聚力不够;发文最多的机构分别是Heriot-Watt University和Poltecn Milan,发文最多的作者是Bosche F等,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和西班牙,中国位居第三。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已经从ICP算法、Delaunay三角化法等点云数据的编辑处理,转到项目管理的具体应用场景中。同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识别构件和管理信息,也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BIM平台的互操作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全世界的学者共同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7.
表现清新的艺术氛围、寻求地方文脉、体现悠远内涵、创造和谐的人文场所精神,使安源大剧院在形式与内涵之间、在和谐与个性之间、在内向与外向之间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18.
城市定位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鉴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对大城市的实证研究,本文选取中小城市汨罗为例,借助城市竞争力分析,定量探讨了中小城市的定位,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汨罗市的城市地位和竞争力,借此对汨罗市进行了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3)
2015-2016年合肥市房价一路攀升,波动较为明显。为了研究合肥市房价的影响因素和波动情冴,首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房地产价栺与经济因素、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乊间的关系。然后对各个因素做相关性检验,发现各个因素乊间相关性较大,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为了剔除自变量乊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一元回归模型分别研究房价与各个因素乊间的关系。然后,建立GARCH(1,1),TARCH模型研究合肥市房价的波动情冴。最后得到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Commuting zone research is critic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rational rules of the 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improving spatial performance.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main commuting centers and zones by using cellular data with Nanjing City as the exampl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opera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s of the city from two dimensions by merging multi-source data, namely, commuting centers and zones, thus achiev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s and their internal caus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muting zones of Nanjing are distributed in a pattern of “multiple commuting centers”, with Xinjiekou–Hunan Road and Hongwu Road–Chaotiangong–Shuangtang as the core, Mochou Lake as the main commuting area, and Dongshan and Jiangpu as the secondary commuting zon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re discovered in our comparisons along the two dimensions of commuting zones and centers in terms of spatial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land use,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ting in the city. The similarity is shown as a common declining trend in the values of all our indicator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distance of commuting zones from the city center.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the clustering features of the various parameters concerning commuting centers and zones. Specifically, four clustering patterns are discovered, namely, “monocentric clustering”, “circular monocentric clustering”, “polycentric clustering”, and “sparsely dotted distribution”. This study sheds light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 the city’s spatial structure and proposes some overall suggestions toward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mprov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se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