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5,(2)
南海西部海域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对外合作以来,通过勘探已有了重大发现,与美国阿科公司合作勘探开发的崖13—1气田,地质储量在1 000亿m~3以上,明年(1996年)1月1日将正式向香港和海南省供气。为进一步加速建设南海西部大气区。使其成为我国南方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8年提出了建设南海西部大气区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了“油气并举,向气倾斜”的勘探方针。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南海西部大气区的勘探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形成了临高、东方、乐东、崖城、文昌五大主攻区.主要成果有: (1)探明东方1—1、乐东15—1两个气田。东方1—1气田预计地质储量为600~700亿m~3。乐东15—1气田地质储量约为200亿m~3。 相似文献
2.
张邦楹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6,(1)
“南海西部大气区冬季强冷空气大风预报研究”项目主要是针对南海大气区冬季的强冷空气大风对海上作业的影响而开展的预报研究。本课题是由海南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和南海西部公司气象台共同承担完成的。各单位分别查阅了10多年的天气图像资料、西沙珊瑚岛、永兴岛、东方、莺歌海等海洋观测站资料,绘制强冷空气大风档案个例129个、图903张、表格129张。绘制典型强冷空气大风高空形势图10个过程,抄录原始资料30多万笔记录,选出540个 相似文献
3.
4.
南海西部陵水区块平均水深1 710.00 m,区域海况恶劣,为了提高导管下入作业效率,保证水下井口的稳定性,采用喷射钻井技术下导管。对陵水区块海底浅层土壤进行取样分析,得到了导管承载力曲线;对导管载荷进行分析,确定了区域导管安全入泥深度;在综合分析喷射钻井技术与钻具组合特点的基础上,对钻头伸出量、钻头直径、钻压和水力参数进行了优选,确定了导管入泥深度。陵水区块5口井应用了喷射下导管技术,结果表明,井口稳定性均较好,导管下入过程顺利,没有出现导管下沉或倾斜的问题。陵水区块超深水井喷射下导管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以后类似超深水井的钻井作业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6.
南海西部深水区天然气地质与大气田重大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加快我国深海油气勘探的步伐,"十一五"以来,综合利用大面积三维地震、测井、钻井岩心(屑)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系统研究了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沉积过程、烃源岩形成和生排烃过程,取得了"烃源条件优越""储集条件良好""大型勘探目标成群成带分布"3个创新性认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深水区位于琼东南盆地的中南部,其形成受印支欧亚板块碰撞与喜马拉雅隆升、南海扩张等多重构造事件控制,经历了古近纪裂陷和新近纪坳陷期;②始新世断裂活动强烈并伴有湖泊沉积,早渐新世裂陷继续发育,沉积环境为海陆过渡相和滨浅海相;③以生油为主的始新统湖相泥岩和以生气为主的下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为两套主力烃源岩;④根据对热演化程度、生烃量及生烃强度指标的分析结果认为,乐东、陵水、宝岛和长昌等4大凹陷属于潜在富生烃凹陷,其中乐东和陵水凹陷的良好生烃潜力已得到钻探证实;⑤深水沉积学和成藏动力学研究成果表明,该区纵向上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两大成藏组合,横向上发育中央峡谷岩性圈闭带(群)、长昌环凹圈闭带(群)和宝岛南部断阶带等有利成藏区带;⑥中央峡谷岩性圈闭带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勘探潜力巨大,应作为首选目标实施钻探,南海北部最大天然气田——中央峡谷气田的发现验证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发育两种类型凹陷:一类为大型继承性断 坳叠合型凹陷,其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沉积都很发育,且在垂向上叠合分布;另一类是断陷型凹陷,主要发育裂谷期沉积。大型继承性断 坳叠合型凹陷中发育3套古近系烃源岩,烃源岩体规模大,以生气为主;主力储层是渐新统滨浅海三角洲砂岩、新近系低位扇砂岩;区域盖层是区域性海相泥岩;凸起及低凸起上披覆构造型圈闭发育,凹陷内凹中隆构造圈闭发育。白云凹陷油气具有垂向运移和辐射状运移双重特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具有从烃灶向南汇聚运移的特征。丰富的烃源、高效的输导条件、大量的构造圈闭及其有利的配置关系表明,深水区的大型继承性断 坳叠合型凹陷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相对于大型继承性断 坳叠合型凹陷,断陷型凹陷古近系烃源岩规模小,圈闭类型单一且规模小,其油气勘探潜力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南海C区块高温高压气井钻井过程中的井控安全,针对存在的地层压力高且复杂、地层温度高、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窄、高密度钻井液性能维护困难等井控技术难点,制定了实时检测溢流、控制溢流量,压井时逐渐提高压井液密度,防止发生井漏,钻井液降温和性能维护,井下溢漏共存处理等技术措施。防止井漏的技术措施包括提高地层承压能力和钻井液的封堵性、优化井身结构、控制井底循环当量密度、阶梯开泵、简化钻具组合及控制下钻速度等。南海C区块30余口高温高压井在钻井过程中采取了制定的井控技术措施,未发生井控事故。这表明,采取所制定的井控技术措施可以确保南海C区块高温高压气井的钻井井控安全。 相似文献
9.
印尼J区块西部浊积砂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的重点逐渐转向岩性地层圈闭,深水浊积砂体已成为含油气盆地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为了探讨印尼J区块西部浊积砂体的形成机理,从测井、地震、沉积相和储层反演分析入手.对区块内浊积砂体的形成、分布和圈闭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从砂体的根部、中部到前缘,自然电位曲线主要呈“箱形”、“漏斗”和“锯齿”状特征,砂体硕、底与泥岩均呈突变性接触关系。在地震剖面上,其外部形态呈透镜状,西薄东厚,内部反射呈平行一亚平行、中强振幅,中低频、较连续的反射,与下伏地层呈下超接触关系.分析认为,该砂体为厚层泥岩夹持、多期叠置、经三角洲前缘滑塌再搬运沉积而形成的浊积砂体。这一发现为该区块的层序划分提供了参考标志,开辟了新的勘探层系,指明了新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
11.
胜利油田单12区块内源微生物分子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油藏内源微生物生态变化规律,针对油藏微生物特点建立了基于PCR扩增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2种研究方法。提取胜利油田单12区块注入水和产出水中微生物的总DNA,并以此DNA为模板PCR扩增16S rDNA,然后分别进行DGGE和T-RFLP分析。DGGE分析结果:注入水和单12-4井检测到的条带数各有10条,单12-5井有7条,但是单12-4井、单12-5井优势种群条带数都有6条,大于注入水的4条,表明油藏内源微生物具有十分丰富的多样性,激活剂的注入激活了内源微生物;T-RFLP分析表明,该区块油藏中主要存在脱硫弧菌、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和梭菌等细菌,这些均为有益采油菌类。该研究从分子生态学角度更准确地掌握了油藏微生物生态变化规律,为内源微生物驱油方案的优化和驱油效果的提高起到跟踪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榆树林油田尚12区块扶杨油层断层发育,油藏类型复杂,流体识别相对困难,给油气水解释带来一定难度,造成解释失误偏多.针对这一状况,对该区资料进行全面复查,经过系统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岩心、岩屑、井壁取心实物的含油颜色、饱满程度、油气味、物性、系列对比以及气相色谱、镜下荧光等特点.将岩石热解参数与测井参数有机结合,建立了尚12区块扶杨油层解释图板,完善了解释标准,改变了传统的解释方法,较好地解决了疑难储集层流体性质识别问题,达到了精细解释的目的.通过SH 12-2井、SH 4-102-56井的应用实例,对该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说明,为新井解释和老井复查提供了依据,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之基础地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云深水区具有复杂而特殊的地质条件:位于中生代俯冲带的构造软弱带、新生代减薄的洋陆过渡地壳和新生代盆地构造转换带,具有特殊的构造演变背景;经历了"断陷—断拗—拗陷"的沉积充填演化历史,形成了三层盆地结构;渐新世以来受到南海扩张的影响而持续沉降,具有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反的台阶式海侵型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总体形成下粗上细的沉积充填序列。白云深水区渐新世为浅海陆架环境,发育三角洲沉积,渐新世末(23.8Ma)发生重大地质事件从此成为深水陆坡环境,发育大型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这些地质条件无疑控制和影响了白云深水区构造演变、沉积充填和油气成藏。正确认识白云深水区的基础地质条件,将有利于指导深水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4.
对曙1-6-12块油藏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该块区域构造特点及油水关系,为寻求改善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及技术手段,提出整体部署、分批实施、跟踪研究方案.实施后,提高了钻井中油层的钻遇率,最终实现边部复杂小断块的整体高效开发,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16.
17.
葡南葡浅12区块蒸汽驱矿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葡南葡浅12区块黑帝庙油层1993年开始投入蒸汽吞吐开采,到2003年末,部分生产井蒸汽吞吐超过8周期.为探索浅、薄层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的可行性,提高大庆稠油油藏开发水平,开展了蒸汽驱开发矿场试验.试验中通过井下测试及井筒热损失计算,评价了地面和井筒的隔热措施对降低热损失的能力.分析认为,目前选择的配套管柱适合稠油蒸汽驱热采开发;同时利用高温蒸汽泡沫调剖技术解决了注蒸汽开采过程中汽窜问题.2年多的矿场试验获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阶段累计油汽比0.19 t/t,达到了较高水平.矿场试验结果表明:浅薄层稠油油藏在高轮次吞吐后转蒸汽驱的方法切实可行,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8.
19.
苏里格气田苏20区块主力气层盒8段储集层砂体纵向多期叠置,横向复合连片,非均质性强,给水平井准确入窗和轨迹控制造成了一定困难。通过多年水平井钻井实践,总结出"两阶段、三结合、四对比、五调整"的随钻地质导向技术。从资料收集及整理、标志层确定、精细地层对比、海拔垂深校正和成功入窗的标志判断5方面对入窗地质导向的实施进行了介绍。结合目的层顶底界预测、隔夹层判识、水平井轨迹调整等对水平井水平段控制及储集层钻遇率分析技术进行阐述,并对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在钻井现场应用过程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对气层做出现场快速准确解释,卡准水平井入窗点,实现水平段准确控制,引导钻头在有效储集层中钻进,提高水平井气层钻遇率,保障水平井开发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