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尘  许砚梅 《城市建筑》2014,(30):298-298
佛教建筑的选址相地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结果,力求达到自然、环境与宗教需求的统一。本文以汉、藏传佛教的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影响佛教寺院选址相地因素方面,对汉、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进行了初步地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蔚  张曦 《室内设计》2014,(6):64-69
藏传佛教建筑以寺院著称,寺院多 维地反映着藏族的文化和历史。各个藏区的 藏传佛教寺院都有其固有的特色,四川康巴 藏区寺院建筑在其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单 体造型、建造技术以及色彩装饰等方面就 有独到之处。这一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 或多或少的体现了汉地传统建筑风格。文章 从惠远寺着手探讨如何将汉传佛教寺院建 造风格与技术应用到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中, 以期对研究整个康巴藏区建筑物质形态提 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寺院营建历史及发展脉络加以梳理的基础上,就该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地区分布特征、选址特点做了初步探讨,并与青藏地区同类寺院做对比研究,对整个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及景观的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文化的反映与表现形式,西藏佛教建筑更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的典型代表以及物质空间与佛教文化结合的范例。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藏传佛教的发展到达顶峰,同时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也逐步成熟,有了自己较成型的建筑形制。可称之为佛教寺庙建筑的繁荣期。选择在此时期对佛教寺院中的殿堂进行空间文化分析,探索佛教文化所赋予西藏佛教建筑空间的内涵性,为西藏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寺院是藏民族信仰中心,也是藏民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寺院从自然地理选址到社会环境选择,以及寺院营建过程到寺院装饰,都体现了藏民族对吉祥理念的秉持。本文仅通过分析宗教吉祥象征物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选址过程的应用,说明结合宗教理念与藏民族世俗传统的吉祥象征物对藏传佛教宗教建筑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滔  江蓝 《建筑与文化》2011,(10):62-63
川西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这些寺院的选址是当地地理环境特征的充分反应。文章通过对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选址的综合研究总结出川西高原地区藏传佛教寺院选址的地理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7.
进入后弘期的西藏寺庙建筑,随着藏传佛教文化的不断发展成熟,开始更多地吸收本土文化,转型成为真正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建筑。哲蚌寺正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大型藏传佛教寺院的典型代表,该文试图从建筑选址和群体布局两个方面去分析其所具有的本土文化特色。哲蚌寺的选址不仅受到了天梯说、金刚说、天人合一说等藏族文化主流学说的影响,也受到了宗教活动及安全防御对于寺庙选址的约束。通过对寺院内现存建筑的等级、修建年代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寺庙群体衍生发展的趋势。藏传佛教寺院在西藏社会中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所以依据寺院所具有的宗教、政治、社会功能,总结哲蚌寺建筑群体布局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国142所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本文通过对现存碑刻和相关文献研究,从历史沿革、相地选址、总体布局、院落营造四个方面探究兴国禅寺空间布局与山地环境的共构性与契合度,总结出崖寺互借、文景相融的布局手法,为现代山地风景建筑的空间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国 142 所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本文通过对现存碑刻和相关文献研究,从历史沿革、相地选址、总体布局、院落营造四个方面探究兴国禅寺空间布局与山地环境的共构性与契合度,总结出崖寺互借、文景相融的布局手法,为现代山地风景建筑的空间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沈阳地区汉传佛教寺院现状调研,选取6个重点寺院进行测绘及历史资料收集,分析这些寺院的环境选址、规划布局、建筑类型、建筑的尺寸比例等要素,并与其他地区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进行对比,总结沈阳地区汉传佛教寺院的特征,最后运用Ecotect软件对寺院内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沈阳汉传佛教寺院的保护、修复、重建等工作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佛教自东汉时自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的大规模融合,成为中古以来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外来文明之一。以佛教建筑为例,中国佛教在寺院形制、佛塔和寺院景观三个方面作了调整,以促成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从而形成了与印度原始佛教迥异的中国佛教建筑。  相似文献   

12.
袁粤  周毅刚 《华中建筑》2007,25(4):130-133
石窟随佛教传入中国后走向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道路,石窟艺术在中国的演变记录了这一过程,石窟研究对于研究历史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交流和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建筑文化之根基--儒、道、佛(释)与中国建筑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振 《华中建筑》2003,21(2):13-15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诸类型的分析与解剖,从儒、道、佛(释)三万面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观、审美观、伦理观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当代佛教建筑多存在着一味复古、缺少特色与不适应现代佛教功能需求等问题。本文以龙海普照禅寺为例,试图对佛教建筑的现代化发展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认为当代佛寺建设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佛教现代化的背景下采取坚持现代建筑基本理念与坚持创新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声景观一直以来在汉传佛教寺院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对佛寺声景进行定性研究,分析声景观的实用功能与美学功能,从时间、场所和内容三个方面总结了声景的特征,然后选择四个典型的汉传寺院作为案例,从声音、人的评价和声场三个角度定量分析佛寺声景观,以期对佛寺声景的设计和保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谢空  李庆红  李峰 《工业建筑》2006,36(Z1):173-175
分析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对佛教建筑的影响,探讨了佛教建筑与普通建筑在风水方面的异同之处以及两种不同文化在建筑上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17.
楚超超 《华中建筑》2007,25(12):155-158
新加坡佛教主要是由早期的中国移民传入的,他们的民族风俗及宗教信仰形成了新加坡早期宗教信仰,他们建造的早期寺庙建筑成为新加坡传统佛教建筑的雏形.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加坡传统佛教寺庙的类型及实例.随着新加坡佛教的发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代佛教建筑也大大迥异于传统寺庙,文章探讨了影响新加坡现代佛教发展的因素,及现代佛教建筑的发展,试图揭示其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18.
陈未 《古建园林技术》2022,(163):104-108
本文以西藏、蒙古藏传佛教寺院中的转经廊道为例,探讨了 15 至 17 世纪内外蒙古、安多以及西藏地区格鲁派寺院措钦大殿的布局特点。通过解析转经廊设立和后期废除的过程,讨论了格鲁派初入蒙古时其寺院的建筑特点。论述了早期蒙古格鲁派寺院的模仿蓝本不是西藏而是安多河湟地区的非格鲁派寺院,并分析了格鲁派寺院建寺之初背后的宗教以及政治原因。借助建筑形式变化的推演,分析了建筑形式和政治考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海南南山佛教文化区植被调查及景观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德顺 《中国园林》2012,28(7):75-79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形成南山佛教文化区的概念规划,采用普遍踏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南山岭一带的植被和土壤进行了详细调查。该地域次生植被主要分为滨海移动荒原植被群落型、山麓热带季雨林植物群落型、村落周围栽培植被群落型、山岳次生林植被群落型等类型。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结合创造佛教文化景观的主题特点,对佛教文化园、南海风情园、民俗民居区和福寿文化园的植物景观构建进行了探讨。进而从地形改造、景石设计、建筑小品、水景布设及园路分级等造景手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