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考察了交联程度对LIPNP(St-MA)/P(BA-St)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第一组分的交联程度对体系的阻尼性能影响不大,第二组分交联程度增大时可明显提高体系的阻尼性能;以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交联剂时,不同的加入方式对体系的阻尼性能影响程度亦有差别。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交联程度对LIPNP(St-MA)/P(BA-St)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第一组分联程度对体系的阻尼性能影响不大,第二组分交联程度增大时可明显提高体系的阻尼性能;以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为交联剂时,不同的加入方式对体系的阻尼性能影响程度亦有差别。  相似文献   

3.
4.1.4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离子型聚合体LIPN[LIPNP(S-AA)/P(BA-AA)]的合成笔者在一定应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22-24,31-35],为了满足汽车制造行业对水基隔热阻尼涂料的急需,将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离子型聚合体LIPN[LIPNP(S-AA)/P(BA-AA)]于1990年推向了工业化生产,其产品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用其所调制的水基汽车隔热阻尼涂料,在国内汽车制造行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现在借此机会加以介绍。(1)配方设计的基本思路在前述LIPN动态力学、形态学以及聚…  相似文献   

4.
SBS—丙烯酸接枝共聚物及其鞋用涂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接枝率不低于2.61%的SBS-丙烯酸(AA)接枝共聚物配制的雨靴等橡胶制品用涂料,涂饰于制品表面,3min内可完全干燥,涂膜不需硫化,其性能优于经硫化的SBS涂膜。该接枝共聚物的合成条件为:溶剂为甲苯,引发剂为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单体AA采用滴加法,SBS/甲苯为15%(质量),AA/SBS为10%,BPO/AA为0.6%,80℃(或70℃),3h(或5h)。  相似文献   

5.
耿耀宗  耿星 《涂料技术》1995,(3):27-29,22
利用重量分析法研究了LIPN PS/PBA LIPN PBA/PS、LIPN PEA/PS等反应过程的表观动力学,考察了不同种子,交联剂用量,对各步反应速度的影响,测定了各步反应的活化能,初步探讨了LIPN合成过程的表面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6.
4.3水基汽车阻尼涂料的调制工艺笔者在将LIPNP(S-BA-AA)/P(BA-S-AA)推向工业化的同时,按图58所示的工艺流程将所研制的水基汽车防震隔热阻尼涂料推向了工业化生产,其主要设备规格及材质如表26所列。按表27所列的配方,于1990年推向工业化生产,从1992年进一步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从国经贸科[1992]236号文下达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广泛地推广,在10多家企业中先后投产。该涂料在汽车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汽车壳体、底盘以及发动机外罩等部位,能有效地抑制在运行中壳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采用过氧化预辐射法将生产高分子特效膜残留下的废苯乙烯(St)与聚丙烯酸丁酯-丙烯酸(PBA-AA)接枝,制得PBA-AA/St接枝共聚物。比较了辐射法和化学法所制接枝共聚物的粘接性能,考察了St含量、丙烯酸丁酯(BA)/AA共聚物特性粘度、AA用量、BA和St预辐射剂量对接枝共聚物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辐射法所制接枝共聚物的粘接性能优于化学法所制接枝共聚物的粘接性能;废St比纯St效果好;当St含量为33%、BA/AA共聚物特性粘度适中、AA用量为5.5份(BA用量固定为100份)、BA预辐射剂量为16.0kGy、St预辐射剂量为32.0kGy时,制得的接枝共聚物的粘接性能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当混合溶剂乙酸丁酯/二甲苯质量比为1:1,过氧化苯甲酰(BPO)为1%,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羟乙酯(HEA)(质量比)为62:38,反应温度为133℃时,可获得卖座经率为95.3%,「η」为0.16dL/g的St-BA-HEA共聚物。该共聚物(HEA的结合量为2-4%)在同一溶剂中加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或聚醚型二异氰酸酯(PEDI),当一NCO/-OH摩尔比为1.2-1  相似文献   

9.
PVC/SBR热塑性弹性体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红革  赵树高 《弹性体》1999,9(1):28-32
以ABS、氯丁橡胶(CR)、马来酸酐(MA)接枝SBR(SBR-MA)作增容剂对PVC/SBR的共混比、增容剂、增塑剂用量做了优化选择。同时对动态硫化PVC/SBR的硫化体系、硫化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并比较了动态硫化对共混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C/SBR为80/20,增容剂ABS/SBR-MA为5/5时,选用半有效硫化体系,165℃下动态硫化6min,共混物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0.
马来酸酐接枝SBS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贺小华  刘桂生 《弹性体》1998,8(4):12-14
以过氧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用溶液法合成马来酸酐(MAH)接枝SBS的聚合物SBS-g-MAH,讨论了MAH和BPO的用量及其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表征了SBS-g-MAH结构  相似文献   

11.
硬段含量对聚酯型聚氨酯弹性体形态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本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硬段含量的聚(1,4-丁二醇己二酸)酯型聚氨酯(简称PBA型PU)弹性体,并用DSC,WAXD,TEM,SEM,SAXS测试手段对其微相分离程度和结晶形态进行了表征,测定了材料的拉伸性能,讨论了硬段含量对材料形态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A型PU弹性体中微相分离程度以及软,硬链段的结晶性随硬段含量的提高而变化。拉伸性能受其内部微相分离程度和链段结晶性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腈(AN)与明胶的接枝共聚物Gel-g-p(BA-AN)乳液对胶片照相性能和涂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共聚物乳化中残余的引发剂过硫酸钾(KPS)使胶片的感光度明显降低,并产生严重的黄色灰霉,残余单体AN在一定程度上影响B,G,R层的γS值(提高B,R层的S,降低R层的γ)残余的单体BA造成胶片护膜层表面不均匀。采用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后,能有效地除残留在共聚物乳液中的  相似文献   

13.
AA-MAn-AMPS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阻垢分散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首次以水为溶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将丙烯酸(AA) 、马来酸酐(MAn)、2 丙烯酰氨基 2 甲基丙烷磺酸(AMPS) 按一定单体物质的量比进行共聚, 合成了系列AA- MAn- AMPS共聚物。探讨了它们对Ca3(PO4)2 的阻垢率与共聚物用量、共聚物单体物质的量比的关系,研究了共聚物在稳定锌、分散氧化铁方面的性能。结果表明:共聚物B[ n (AA)∶n(MAn)∶n(AMPS) = 70∶20∶10] 对Ca3(PO4)2 具有优良的阻垢分散性能, 当w(Ca2+) =150 ×10-6, w(PO43- )= 6×10- 6,pH=9-0,θ=50 ℃,t = 10 h,共聚物的质量分数=10×10-6 时,对Ca3(PO4)2 的阻垢率达99-45% ;共聚物G[ n(AA)∶n(MAn)∶n(AMPS) =70∶15∶15]则具有良好的稳定锌能力,当w(Zn2+)=10×10-6 ,pH=8-8~9-0,θ= 50 ℃,t = 24 h,共聚物的质量分数= 10 ×10-6 时,对Zn(OH)2 的阻垢率达74-42% 。B、G均具有较好的分散氧化铁性能。AA- MAn - AMPS共聚物可用作工业循环冷却水的阻垢分散剂。  相似文献   

14.
将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和丙烯酸以30∶15∶4的质量比运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新型三元共聚物P(BSA)。当P(BSA)与原硅酸乙酯(TEOS)以9∶1的质量比反应1h后,所得交联P(BSA)的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分别达6.3MPa和580%。以该新型共聚物为基体,运用低温氧化聚合法合成了半互穿网络结构的新型导电复合物聚吡咯/P(BSA)。研究了FeCl3用量、吸附反应时间和溶剂性质对复合物导电性能的影响。若m(FeCl3)/m(P(BSA))=8/9,吸附反应24h后,复合物的电导率高达220S·m-1。  相似文献   

15.
自交联型SBS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粘接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在混合溶剂中了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与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交联单体N-羟甲基丙烯酸胺(N-MAA)进行四元接枝共聚的反应条件及其产物的粘接性能。讨论了引发剂浓度、交联单体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物的影响。实验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引发剂BPO用量为SBS用量的1.8%—2.2%;交联单体N-MAA用量为SBS用量的16%—1.8%;BA/(BA+MMA)用量比为35%;反应时间为35—4.5h;反应温度为80—85℃。用红外光谱对接枝共聚物进行了分析鉴定。性能测试显示出该四元接枝共聚物对聚氯乙烯、SBS等难粘材料有较高的剥离强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研究了SBS/L/-PB/TEGDA(TMPTA)均相光敏体系对特定光源(低压汞灯,λ=254nm)发射光吸收的基础上,按剩余膜产率(Y)绘制出感光特性曲线(Y-t)确定出Y随L-PB和TEGDA(或TMPTA)用量变化的规律,求算了优选体系的量子产率,以剩余膜产率和灰梯度尺法测定了上述体系的相对感度。  相似文献   

17.
HDPE/PC共混体系的增容剂分子设计与合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介绍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碳酸酯(PC)共混体系的增容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采用了低密度聚乙烯(LDPE)在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存在下与二烯丙烯双酚A(DABPA)在二甲苯中进行溶液接枝共聚反应的工艺。通过重量法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了接枝共聚物(LDPE-g-DABPA)的存在。研究了引发剂BPO用量、单体DABPA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确定了合成  相似文献   

18.
AM/AMPS/AMC16S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中华 《化工时刊》1997,11(12):20-22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2-丙烯酰胺基十六烷磺酸(AMC16S)三元共聚物,借助红外光谱和差热分析测定了基结构和热稳定性,初步评价了共聚物的溶液性能,结果表明:AM/AMPS/AMC16S共聚物热稳定性好,耐温抗盐能力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最新的情报信息资料,全面地,系统地综述了我国1990-2000年合成树脂LDPE,LLDPE,HDPE,EVA,CPE,PP,PVC(含PVDC),PS(GPPS,HIPS,EPS),ABS,ACS,MBS,SBS等发展情况,新建装置,生产能力;近年来开发成功的新产品,特性及应用;并对合成树脂发展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20.
MBS是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丁二烯(PB)、苯乙烯(St)的共聚物。作为PVC的改性剂,在使PVC增韧的同时,保持了树脂原有的光学性能。MBS的化学组成,粒径尺寸和颗粒结构等因素,都对PVC/MBS合金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出化学组成25/60/42,粒径约为0.3μm的核-壳结构型MBS改性剂,与PVC共混,测定PVC/MBS合金的综合性能,均得到较好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