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相地在乾隆对西湖1的成功改造2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试从清漪园的择址以及对用地基址进行的全面勘察与构思两大方面,分析当初规划设计者们如何进行相地。分步探讨了清漪园的选址诱因、基址内外部原初条件的利与弊、湖山构园的结合点与山水间架初步构思、当初历史条件与环境回顾以及落定山水间架的进一步构思等问题。最后,总结并评价了清漪园的相地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启迪,以期有助于风景园林史与设计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五纵七横"国道干线公路,如何应对生态文明发展需要,如何响应国际上道路工程技术与美学、哲学、社会学、景观学、游憩学等完美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实现新时期的成功转型和改造升级,成为当下讨论热点,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干线公路如何升级改造,升级改造后的干线公路应该是怎样的风貌?都是目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美国哥伦比亚河历史路是道路通过成功修复与改造提升,获得重生的杰出典范,为我国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能够为有效地指导和服务于我国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的重大实践提供借鉴与启示。首先,文章简述了我国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的现实要求;其次,以哥伦比亚河历史路为案例,从概况与发展历程,道路修复与改造提升方案二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最后,提出了哥伦比亚河历史路对我国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符夹铁路扩能工程岱河站站场改造工程为例,将站场改造过渡工程中,配合密切较高的站场专业和路桥专业是怎样进行站场改造过渡的,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论文分别剖析了这两个专业在进行站场改造过渡施工中的难点、易点,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进行协调和配合的,总结出站场改造过渡方案制定的几条原则。强调了在进行站场改造过渡施工时,站场专业与桥涵专业配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清漪园为例研究清代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方法,对于拓展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论和支撑颐和园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清漪园万寿山区域为例,对清代样式房《清漪园地盘画样》的图纸性质进行考察并对图上布局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制图特征与清代平格技术的关联性,并综合史料与现状调研构建万寿山总体设计方法与技术要点。【结果】1)《清漪园地盘画样》存在统一的绘图比例和5丈的绘图模数,推测由早期清漪园设计图为底本复制、改绘而成;2)该图的制图特征与清代平格技术存在紧密关联,推测是以5丈见方的平格图为底图绘制而成。【结论】清漪园万寿山的总体设计方法以平格技术为关键支撑,包括平格地形测绘和总体布局2个关键流程,核心是以平格图为底图开展图上设计,进而整体控制建筑群的选址、规模和轴线位置。研究从技术视角揭示了清漪园万寿山的整体布局方法,推进了对清代大型园林总体设计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张冬冬 《中国园林》2015,(2):120-124
为摆脱仅从现有山水格局去研究清漪园的局限,就必须了解其建园前的原初环境。依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元明清代文献中有关西湖1范围及其周边环境等信息;对比分析昆明湖近年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反思相关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复原清初的西湖范围与周边人文景观,为深入研究清漪园的造园相地艺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清漪园后山中轴线宗教建筑群是乾隆皇帝精心营造的一处佛国胜境。基于相关文献档案的分析与现存实物的测绘调查,通过多尺度网格比较,选用一丈五尺的平格网对须弥灵境、云会寺、善现寺的水平与竖向空间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三者空间一体化关系的客观事实;从尺度控制、地形适应与改造、构图与比例关系、轴线塑造与转折、曼陀罗图式等不同层面阐释了该建筑群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以期为当代山地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作者:梁雪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5年2月1日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的建园史可以追溯到乾隆中期的清漪园(1750年),由于受到侣60年英法联军的破坏,慈禧太后于侣88年重修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在重修中,有的建筑改变名称,有的建筑改变用途,有的建筑位置有所移动……我们现在看到的颐和园实际上是经过历次维修和增补以后的结果,对比鼎盛时期的清漪园,其实体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针对公共建筑传统配电控制系统改造方案存在的问题,介绍基于云平台的配电控制系统特点:管理高效、方案简单、施工容易、停电时间短等;结合某博物馆能效改造案例,探讨如何在公共建筑存量配电网进行智能配电系统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广州同德围地区规划从规划编制的角度,探索了民主决策、政民互动的城市治理新模式,推动了民意监督的制度化;实践了统筹协调、四级联动的城市规划新方法,提高了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推行了成片改造、集约用地的城市改造新理念,实现了渐进动态式整治更新,且从如何提高公众参与度、制定改造策略及有效推进旧城改造方面对现有规划编制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结合新近发现的图文材料,从惠山园的选址、布局、借景和全园游线4个角度,分析乾隆对寄畅园的全方位写仿。创新之处在于从清漪园整体规划的视角来理解惠山园的设计,有助于重新认识惠山园在清漪园的突出地位,深入理解乾隆兼顾一一逼肖与不舍己所长两者的写仿理念,从而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借鉴传统文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一本法文著作的图说揭开了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西苑北海建塔遭雷击焚毁的原因,破解了长久以来北海公园大西天琉璃塔焚毁的谜团,同时也引发了本文对乾隆二十年(1755)前后皇家建塔活动的探赜。通过梳理档案文献,理清了乾隆二十年(1755)前后,乾隆皇帝分别于西苑北海、清漪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建塔活动的始末。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北海大西天琉璃塔进行初步复原,借助虚拟技术再现北京未实现的天际轮廓,进而推测乾隆皇帝对北京城空间格局的设想与意图。  相似文献   

12.
张龙  吴琛 《中国园林》2012,28(2):103-106
从乾隆朝清漪园到光绪朝颐和园的变迁过程中,万寿山东麓景福阁所在位置上曾出现过2座风格迥异的建筑——六角星形三重檐的昙花阁与单层三卷歇山顶的景福阁,以及一个未实施的单层六角星形的设计方案.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分析焚毁前的一张历史照片和重修时期相关样式雷图档,对三者的造型、空间功能和题名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它们之间在园林文化和艺术创作上的差异,揭示了颐和园造园艺术风格的转变,说明了这一转变与历史盛衰、文化观念以及功能需求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3.
王鸿雁 《中国园林》2004,20(6):29-32
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它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框架,摹借名胜佳境、掇山理水、莳花植木,融宗教、哲学、美学意蕴于造园之中,形成了巧于摹借、山环水抱、楼台生色、木秀人寰、园中有园、底蕴深厚的艺术风格.清漪园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史上最优秀的杰作之一,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发展至鼎峰的产物,也是人类弥足珍惜的文化遗产和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14.
赵迪  张龙  刘佩怡 《风景园林》2017,24(5):107-115
赅春园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是清漪园早期建造的园林建筑群,现存遗址。该园写仿江南金陵永济寺,抽象地写意镇江的金山和焦山,园林建造巧借天然岩壁、重塑山形地势,营造出攀登山林、一览全景之气势。园内山石设计巧妙运用留山、凿山与掇山等手法,其中清可轩与天然石壁意趣相得,为全园点睛之笔。园内文化内涵深厚,兼具儒、道、释等多元文化,是乾隆皇帝圣王理想的物化体现。本文通过对赅春园进行文献考证、实地调研、测绘和复原设计等研究内容,对其造园艺术进行分析,并探析造园主人乾隆皇帝的园林审美,进而推动万寿山后山遗址群的保护与展示工作。  相似文献   

15.
高芳  龙岳林 《山西建筑》2014,(29):214-216
以千龙湖度假区的植物景观为例,对千龙湖度假区的植物现状进行了调查,从水体、建筑、道路和广场等与植物景观的关系方面着手,总结了长沙千龙湖植物景观设计的不足,指出景观设计必须遵循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根据游客需求营造不同的景观空间等。  相似文献   

16.
刘恋  肖遥 《中国园林》2022,38(12):139-144
奉宸苑、圆明园、清漪园等清代皇家园林管理机构通过对其附属土地征收地赋或种植作物来创造收益,并对皇家园林周边景观产生影响。以清代内务府则例所记载的土地管理记录、收支经费流动为依据,提取从属于皇家园林的用地地块信息,从空间分布、管理机构、收支情况总结皇家园林土地的管理经营特征。认为清代皇家园林土地通过精细化的用地管理及收支制度,一方面支撑皇家园林景观的存续,另一方面影响了区域景观特征的形成。进一步证实了清代北京西北郊以湖泊水系连通皇家园林斑块、水稻农田为基底的景观格局,及其与土地经营管理之间相互制衡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运用比较文化法分析以中国北京的清漪园和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苑为代表15~18世纪中法古典皇家园林的审美基础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4)
Built in the tenth year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45),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slope of Jingyi Garden on Fragrant Hills Park of Beijing, Qiyunlou Garden is one of the 28 scenic spots of Jingyi Garden. Its excell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 of "leaning against the towering mountain rocks on the right and overlooking the distant mountain hills on the left" and good natural environment of "lush growth of plants and quiet and secluded atmosphere" make this one of the favorite gardens of Emperor Qianlo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ranquil mountain scenery, the agile stream and the building creates a poetic artistic conception that is broad, deep, quiet and elega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Qiyunlou Garden, and explores the garden design techniques of Qiyunlou Garde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ite selection, stone arrangement, water feature design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相似文献   

19.
以北京市通州区历史水系为脉,以创新为魂,以高标准规划城市副中心为目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水城共融”的理念:(1)以历史水系变迁和发展、水与城的关系为脉络,传承古今,构建历史水系总体格局;⑵落实河长制,在通州区全域范围划定116条(段)河道蓝线,划定蓝绿交织的水系空间,保证城市副中心的防洪排涝安全;(3)规划建设“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为实现水城共触和活力亲水提供条件;(4)在规划和设计方面,以行政办公区的“镜河”为例,高点定位,创新驱动,打造清新明亮的城市金名片。  相似文献   

20.
清代康、乾年间,江南园林盛况空前,乾隆六次南巡,瘦西湖成为水上御道,地方绅商争宠,沿瘦西湖营造园林达"三十里楼台",形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扬州园林也被誉为"园林之胜,甲于天下"。为品赏与再现当时盛景,撰文阐述"乾隆盛世"瘦西湖园林群造园特色,并依据相关史料与现场踏察,以宫廷画家所绘30余座园林画为蓝本,按《清明上河图》长卷形式,绘出《清代康乾盛世扬州瘦西湖园林群图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