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市综合公园是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社交的主要场所,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便捷性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文章以福州市三环内综合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物及城市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s,POI)的空间分布对综合公园服务能力和潜在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并运用LA模型合理确定综合公园潜在建设点的数量、位置及服务范围。结果表明:鼓楼区、台江区和晋安区综合公园服务能力较好,大部分建筑与POI点均能享受综合公园服务,仓山区综合公园服务能力较差,分布不够均衡,且存在大量有综合公园潜在服务需求的区域。经LA模型运算后,确定9个综合公园潜在建设点,为综合公园布局优化提供适宜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省  周燕  杨倩 《风景园林》2021,28(3):82-87
城市综合公园是承载居民日常游憩的主要空间,确定并度量居民游憩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公园的游憩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城市综合公园的游憩特征和影响因素,构建游憩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利用深圳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居民游憩满意度的五大潜变量中,"情感效用感知"和"景观...  相似文献   

3.
徐振  王健慧  陈妍  左燕 《中国园林》2023,39(11):42-48
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公园是提升周边社区生活品质的关键场所,也是城市生态和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节点。步行可达性对综合公园的日常使用至关重要,也是理解其潜在供需及周边中小绿地级配合理性的途径之一。直观、尽量精确且顾及尺度层级的步行范围评估有助于理解公园-社区可达性,并为确定具体干预位置和策略提供参考。以石家庄市长安公园为例,首先使用泰森多边形工具划分综合公园就近服务范围,然后抓取范围内所有住宅建筑至综合公园入口的百度地图规划路径,并根据不同距离阈值划分步行范围,发现综合公园周边的社区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距离长安公园1 500m步行范围内,居民人口达14.28万人,占长安公园就近服务范围居民总人口的65.7%;周边中小绿地可以补偿服务4.58万人,但仍有2.88万居民位于合理的步行距离外。建议结合微更新理念,增设或调整公园和小区入口等以扩大现有综合公园的有效服务范围,在服务盲区内增建中小绿地以增加受惠居民的数量。  相似文献   

4.
社区公园作为居民最易接近的公园绿地,其空间布局的是否均衡直接影响居民日常交往、游憩、锻炼活动。构建基于服务范围布局均衡的社区公园体系,有助于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主动干预人群健康。文章以深圳市南山区社区公园为例,首先采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方法,在整体区域层面研究其布局的均衡性;然后采用网络分析法,在街道层面研究其与建筑物的匹配程度,进而评价其分布均衡性。结果表明南山区社区公园空间布局存在不均衡现象,某些地区社区公园重复建设,而其他地区社区公园又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5.
包瑞清   《风景园林》2022,29(6):103-108
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下,综合性公园的可达性及配置的均衡性是评价城市公园绿地配置和本地居民享有公共服务设施权利的重要指标。以南京市为例,建立公共交通复合网络,以时间成本距离分析综合性公园服务的区域水平和基于站点位置的可达性;以基尼系数判断全局和15分钟生活圈下综合性公园分布的均衡性及贡献度;建立新公园选址采样点,分析增加新公园选址后的基尼系数变化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以可达性为前提,以基尼系数为衡量指标,可以量化分析公园分布均衡性,通过基尼系数更新变化的空间分布,可以明确新规划公园对综合性公园分布均衡性的影响,能够确定优化选址区域。为城市新综合性公园规划提供量化的区域范围参考,优化城市公园布局并提高城市公园可达性和分布均衡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色空间是居民进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城市宜居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对公园绿地与居民的供需情况进行梳理并不断调整是必要的。研究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5 min生活圈的概念,重点研究居民步行可达性情况。利用多源大数据与Goole影像等提取该地区小区居民数据、公园绿地及道路网络等相关数据,以小区居民与公园门数据作为供需点,借助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求取深圳市区域小区居民步行15 min的公园绿地可达性。从公园绿地的供需情况、局部空间自相关及盲点分析方面对步行10 min和15 min的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并借助克里格插值分析整个区域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结果表明:步行15 min下的公园可达性良好,86.23%的小区居民可以到达城市公园,只有小部分出现不可达;公园可达性分级中,一般可达性占绝大比例,可达性好的地区占比最少,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深圳市区可达性盲点区域是分散的,占比不高且可以通过对周边绿地进行深度挖掘,不断提高公园面积进行改善,同时对道路网络的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7.
社区公园是就近服务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公园绿地。随着中国城市快速步入老龄化,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日趋增长,但针对性的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尚未构建。选取城市化、老龄化程度均较高的上海为案例城市,通过对其社区性使用的公园的取样调研,剖析上海社区性使用的公园内活动空间构成和游憩设施配置的现状问题、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使用人群对公园内活动空间和游憩设施的需求与偏好,以指导老龄化街道社区公园游憩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孙宏生  苏钠 《建筑与文化》2022,(10):141-143
近年来,社区公园成为老年人游憩活动的重要场所,西安市老年人口比例整体呈现出外围县密集、城市郊区分散、老城区密集的空间分布状态。老年人由于年龄和心理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户外活动频率减少,不同的老年群体在公园的不同区域固定活动,文章以西安莲湖区劳动公园为例,分析社区公园的老年人群活动行为和特征,提出公园的功能分区要增加动静区的联系、增加公园遮阳设施、调整水面亲水平台、丰富公园游览线路和公园活动设施的策略,为城市社区公园适老化提升改造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空间公平性是其布局的基本出发点。该文以社区公园为对象,针对现有布局方法无法支撑空间公平的局限性,充分考虑陕北黄土沟壑区县城建设用地极度紧张和公园绿地建设严重滞后的现实,以及用地形态、城市规模和居民对公园的使用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借助GI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社区公园的适建用地整理、初步布点、公园服务区划分与布点比选、社区公园规模匹配与用地落实等步骤,实现社区公园与其服务人口在空间分布及规模上的匹配,最大限度地保障社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园绿地合理的空间分布能有效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亲绿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文章提出以人口密度、多重覆盖服务区覆盖服务次数、服务面积比和服务人口比为指标,通过GIS平台网络分析法对武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后发现:(1)人口密度分布与城市公园绿地多重覆盖服务区分布呈相反分布;(2)城市公园绿地多重覆盖服务区覆盖服务次数与其服务面积比、服务人口比呈反比;(3)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不能反映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合理性;(4)武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在空间分布上不尽合理。文章研究成果可为武安市主城区合理优化公园绿地空间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叶阳  裘鸿菲  张群 《中国园林》2021,37(1):74-79
城市居民对城市水体的游憩需求日渐强烈,而目前尚未有明确可行的办法指导城市湖泊等水体的功能定位与其布局的优化调控。通过GIS建立以道路网络为基础的交通网络数据库,以及包含湖泊面积、入口、名称等的湖泊(公园)数据库,分析得出建成和潜在的湖泊公园的游憩服务范围,并与基于实证调研计算的服务范围进行对比,验证了其有效性。通过游憩服务半径分析计算,得出步行服务盲区、车行服务盲区、真空盲区和隐形盲区4种服务盲区类型,与盲区用地性质和自然条件共同指导湖泊公园的优化调控和城市湖泊的功能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真空盲区和隐形盲区消除的湖泊公园优化调控策略有所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于湖泊公园规划建设的启示。运用GIS对湖泊公园服务范围进行分析,可切实将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与城市湖泊分布相结合,优化调控湖泊公园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2.
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雨洪管理、空气净化、生态维护等自然生态功能,也在增强休闲体验、加强邻里交流、影响房地产价值等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评价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方法存在视角与指标单一性等问题。空间句法理论的应用为公园布局空间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评价的有效工具。以杭州市绕城高速内16个综合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结合ArcGIS中的核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对杭州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LBS大数据研究综合公园的实际使用强度,从实践应用角度进一步核验句法测度结果。研究表明:综合公园全局和局部的可达性均较好,主观可达性具有较大差异;综合公园空间分布与路网形态存在部分"错位"现象;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公园使用效率呈现相似的"上升—平稳—下降"3个阶段,且休息日的绿地使用面积更高;LBS大数据的人口实际聚集与空间句法理论聚集的结论在局部尺度上略有差异,但整体空间趋于一致。根据研究成果提出,在未来规划建设中,可通过提高路网密度或增加公园数量来增强综合公园的整体可达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互联网开放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上海内环范围的实体餐饮店铺和互联网外卖店铺的区位特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实证互联网的空间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城市尺度上,互联网外卖店铺远离城市中心区并在其边缘个别地块再集聚;中观尺度上,呈现远离传统商业中心和主要道路交叉口,并在可达性较低的街道再集聚;微观尺度上,呈现偏离临街区位,向地块内部渗透的特征.三个尺度上外卖店铺相对实体店铺的区位变化可概括为“均质化”和“再集聚”.进一步提出理论解释:外卖店铺借助互联网平台避免空间竞争,从而降低成本,促使“均质化”发生;而互联网平台直接的“收益分成”会随着“均质化”逐渐稳定,其通过参与分工获得其它收益,构成了“再集聚”的主因.据此推断,随着分工深化,规模化外卖生产企业将会逐渐成为“新都市工业”的开端.最后,提出城市规划可从关注弱区位地区发展、探索开放街区等空间设计策略、加强土地混合使用的规划管理和设计策略研究等方面予以响应.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防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防灾救灾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应急避险功能。人在避险情境下的路径选择及避险需求成为城市公园规划的重要依据。基于对灾时避险人员的心理、应急避险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在MassMotion平台构建济南泉城公园周边群众疏散模型并进行灾时人员避险行为仿真模拟。提出应急避险公园边界空间的优化策略:增强公园周边主干道的可穿越性,营造渗透式入口空间,强化公园入口到主园路的便捷性。研究结论有利于促进灾时群众有序有效地前往城市公园避险,并为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服务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具备可进入的绿色空间、游乐场地是儿童友好城市衡量中的核心指标,也是城市公园提供的必要服务之一。聚焦对城市公园需求度和使用率较高的学龄前儿童,尝试建构综合考虑城市公园品质和可达性的分析及评估方法。选取联合国儿童友好城市——西班牙巴塞罗那为案例,基于实地调研、开源地图、官方统计数据等,使用儿童友好的公园品质指数(QUINPY)和空间句法可达性模型开展综合评价,并结合学龄前儿童人口密度分布,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基于不同的需求和现状,选取改善城市交通步行环境、合理增加结构性设施或者鼓励分时段及立体化拓展空间使用可能性等适宜性创新措施。以期为我国儿童友好导向的城市公园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引导下,如何优化城市公园布局与公交网络的空间关系,提高公园的公交可达性,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课题。首先,依据公交站点与城市公园入口100m空间距离,将其划分为接入点与连接点,依据相同路线的公交线路数量构建邻接矩阵,初步确立了公交网络结构模型。其次,从可达性和连接性2个方面提取了公交网络中心性模型的4个自变量因子,其中表征可达性的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3个自变量因子,定量反映了城市公园在公交网络中的区位条件;其中表征连接性的聚类系数,定量反映了公交连接点与接入点的连接程度。然后,通过自变量因子权重赋值,建构了公交网络中心性模型,依此量化评估城市公园的公交可达性。最后,应用公交网络中心性模型,结合哈尔滨道里区公交站线与10个建成公园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在公交中心性空洞区合理规划公交站点及线路,而在公交中心性高值区增补城市公园的对策,以此促进公交网络与城市公园布局的空间耦合关系,提高城市公园的公交可达性,使其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探索从微观个体的角度揭示居民对城市公园的使用 行为特征及其时空影响因素。选取上海中环线内130个城市公 园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德地图API、高德位智等互联网平台的 开放数据,获取公园使用情况的时空特征及描述公园环境属性 的因子,运用计量方法考察了影响公园使用量的因素。结果显 示:不同类型的公园在使用时间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公园 面积、公园内餐饮设施、公园步行可达性、公园距市中心和最 近地铁站距离对公园使用活跃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城市公园的视觉可达性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除了基于交通(距离、时间、成本)的可达性外,视觉可达性是度量居民对公园心理感知的重要内容.针对公园周边地区复杂的建筑布局和高低错落关系,考虑地面高程、建筑高度、建筑朝向、距离远近和视野开阔性等信息,构建了视觉可达性模型.以视线是否可达、视觉的清晰度和公园的暴露度等指标为基础,开发了二维平...  相似文献   

19.
The link between urban density and building energy use is a complex balance between climatic factors and the spatial, material and use patterns of urban spaces and the buildings that constitute them. This study uses the concept of the urban canyon to investigate the ways that the energy performance of low-energy buildings in a north-European setting is affected by their context.This study uses a comprehensive suite of climate-based dynamic thermal and daylight simulations to describe how these primary factors in the passive energy properties of buildings are affected by increases in urban density.It was found that the geometry of urban canyons has an impact o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range of up to +30% for offices and +19% for housing, which shows that the geometry of urban canyons is a key factor in energy use in buildings. It was demonstrated how the reflectivity of urban canyons plays an important, previously underestimated role, which needs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designing low-energy buildings in dense cities. Energy optimization of urban and building design requires a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henomena taking place, merg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nsiderations.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园的可达性评估除了基于交通(距离、时间、成本)的可达性外,视觉可达性、心理可达性也是度量居民对公园服务获得感的重要内容。从交通可达性、视觉可达性和心理可达性3个维度,构建可达性评价模型和计算方法。选取重庆市3个城市综合公园作为不同发展时期的代表,对距离公园边界1km区域内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到发展期,3个维度的可达性均明显增加;至成熟期,交通可达性趋于稳定,视觉可达性下降,心理可达性持续增加。在空间分布上,交通可达性和心理可达性呈现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视觉可达性在不同方位上差异显著;综合可达性由早期的“同心圆”模式分布逐渐演变为“偏向”式聚集,在某些方位上呈现跳跃式分布。多维可达性的动态评估能有效挖掘城市公园的潜在服务功能和价值,客观评估城市公园布局的公平性和居民对公园的可获得性,让更多的人包括弱势群体能够共享环境福利,为城市公园周边地区的规划建设和旧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