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土高原地区分布着无数个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极具保护价值。然而,由于黄土高原地区面临着严峻的人居环境危机,传统村落的延续受到了极大挑战。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黄土高原上的这些传统村落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文章以正宁县罗川村为例,在分析村落现状、总结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从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村落风貌延续、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方式改革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和传统村落的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推动力。乡村旅游在为传统村落创造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潜在的问题,破坏了传统村落风貌的原真性及村落的自然、文化环境。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陕西省彬县香庙乡程家川村,基于乡村旅游的基本思路,总结村落现状特征及问题,针对呈现的问题,探究规划保护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万涛 《城市规划》2016,(11):21-29
借用杜赞奇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视角,结合H省G村的调查和实验,分析和解释新乡贤返乡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文章认为,社会背景影响及新乡贤返乡引发的乡村文化网络中,旧象征符号的弱化及异化,新象征符号的产生及扩张,造成了权力失衡的状况,即:乡村文化网络权威多元化、权力博弈以及原子化乡村受权威影响的不确定性。文章借用G村的乡村建设实验提出了文化、政治、经济三方面的对策:"再解释"文化象征符号、"合法化"新乡贤身份、培养集体经济主体。以期为新乡贤融入乡村建设,重塑乡村文化网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在不同时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对其进行研究是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文章以云南沙溪寺登村为例,首先回顾了村落保护与建筑修复的过程。其次研究了村落保护和发展中文脉传承的具体措施,体现在从村落布局规划、街巷保护整治、历史建筑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延续传统村落的文脉,不断平衡村落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再次,研究发现准确定位、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循序渐进、多方配合、综合保护是寺登村保护与发展的经验。最后,总结了寺等村保护发展的经验与面临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程瑶 《建筑与文化》2021,(5):159-161
传统村落是华夏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传统村落因其历史文化、村落风貌和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成为国内旅游的关注重点.但不少区域的古村落认知理念和保护实践仍处于比较肤浅的层面,如何在旅游发展环境下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是目前亟须探究的问题.文章以松阳县杨家堂村为例,分析其村落的主要特点与资源优势,总结出保护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及建议,以期杨家堂村在旅游发展环境下能够健康活态地保护与合理有效地开发.  相似文献   

7.
有效的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国乡村治理逐渐走向多元化和民主化,但又面临松散化和低效率等困境.依据我国国情和乡村特征,构建多中心乡村治理理论框架,包括政府、村委会、村民、NGO、开发商等多主体的关系和行为特征,多主体之间沟通协调及权力权衡机制,以及公共服务、产业创业、社会关系和人文历史等多目标场景.开展浙江省三...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格局的变迁同中国的经济转型背景息息相关,治理机制的演进无法脱离资本与乡村社会之间始终纠葛的历史脉络。基于“双向运动”理论,文章通过将乡村治理演进嵌入到特定的地方社会经济制度变迁场景之中,从市场扩张和社会纠偏的两维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工业村”治理演进的4个阶段提供内在逻辑解释。结果表明,工业村的治理演进本质上是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工商资本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为载体,以企业治理逻辑、治理组织渗透为手段,致使乡村传统治理机制不断瓦解与重构的逐利性表达。最后,研究认为构建市场与社会治理双向耦合、多主体嵌入的协同治理路径是推动市场有序准入、推动乡村治理的自我革新、实现乡村振兴的“善治之策”。  相似文献   

9.
10.
杜佳  张琦 《华中建筑》2008,26(12):254-257
我们国家有着大量的传统民居村落,因不涉及重要历史文物、历史事件,未被纳入保护的法律范畴。该文通过对丽江市夏禾,下束河两村的保护整治的研究,从保护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村落空间的解读与对策、民居建筑的解读与对策、产业发展、实施管理等方面等角度探索该类村庄建设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郐艳丽 《城市规划》2015,39(6):59-68
乡村治理多方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规划师和农民,在乡村治理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我国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和治理模式,即政府或企业和规划师制定的乡村治理政策并未将农民的利益和切身需求作为决策的基本准则,从而使乡村治理过程和结果呈现"农民置下"的被动接受状态,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并未产生应有的政策效能。"农民置上"的乡村治理本原模式回归是各参与主体切实转变治理理念,农民始终作为受益和实施建设的主体,其政策效果具有扩散效应,并通过巴林左旗后兴隆地村的规划实施佐证论点。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2019,(6):55-63
乡村集中社区建设蕴含着丰富的治理内涵,其建设类型也深受乡村治理模式的约束。基于乡村集中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之间内在关联,建立了一个理论动态分析框架,并以苏南为例,从乡村治理变迁的视角,系统地剖析了苏南乡村集中社区类型演进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模式出现由"汲取型政权"下的乡村有限自治,向"财政下乡+土地资本化"下的项目治理,再向乡村多元治理方向转变。在乡村治理变迁推动下,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呈现由"村社自主建设"到"政府主导建设",再到"多元主体共建"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以制度分析为研究视角,引入"制度变迁理论",对厦门市"空心村"形成背后的制度变迁特征进行了梳理,系统分析制度变迁过程中"空心村"治理的多方利益主体的行动机制,并对影响农村建设行动及治理效果的深层根源展开了讨论,尝试提出了促使"空心村"治理的相关利益主体更具备治理行动能力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改造模式,并为我国乡村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王福定  马骁 《城市规划》2006,30(7):48-51
中心村建设不仅促进人口的转移、土地的流转和产业的提升,而且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基础设施共享程度。中心村建设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变迁在居住形式上的反应,是农村分散的居住形式向新型社区过渡的必然选择,也是最终实现城乡空间一体化目标的关键环节。本文试以浙江省温岭市近年来中心村建设为实例,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乡村空间转型——以苏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为主线,探讨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对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影响。通过理顺宏观结构性背景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认为,"政府——市场——农民"相互间关系对土地产权的制度变迁起着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3次大变迁,与其相对应,苏南乡村空间也发生3次转型。土地产权制度对苏南乡村土地流转和空间转型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小卉 《城市规划》2015,39(3):29-33,41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影响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三块地格局将有望实现重构,城镇化发展的各要素也将由此产生变化,城镇化发展模式有望实现转型。本文以我国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江苏省为例,总结江苏在近年来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而分析十三五期间,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江苏新型城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应对,为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路径思考,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孙莹 《城市规划》2018,(2):70-77
我国近年来乡村规划建设面临的一个棘手又紧迫的治理困境,即村民主体性的缺失。在乡村地区提倡参与式规划,通过参与实现赋权,激发村民和村庄的自主发展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对浙江省L村的一次实验性的参与式规划展开研究,记述了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和路径,以行为研究的方式重点分析了参与对村庄治理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参与式规划的开展能够带来村庄治理的积极改变,成为促进善治的社会性途径。同时提出,要保障参与的有效性,需要具有一定的制度性条件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构建基于产权关系视角的乡村空间发展研究框架;其次以无锡市阳山镇为例,分析承包地、村庄宅基地和村镇企业用地三类用地的产权关系空间特征和现状问题;最后,从基于“规模集聚”的农业现代化、基于“拆分租赁”的复合功能农业、基于“明晰产权边界”的乡村休闲产业、基于“使用权流转”的空置村宅更新、基于“镇为单元”的产业统筹和基于“村民共享”的乡村工业转型六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浙江省乡村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居民需求结构快速变动的背景下,浙江省村庄规划总体表现出规划技术依据详细,规划类型组合丰富的特征。村庄规划通过重构农村居民点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通过加强产业发展的研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通过积极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路径,适应村民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动,并通过规划保障措施推动村庄规划的实施,提高村庄规划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