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空间形态变迁中的市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城市的空间形态正发生着明显的变迁:中心区紧凑集约发展、外围连续蔓延拓展。以江苏无锡为实例,运用租隙理论来解释其空间形态变迁的市场作用,发现城市开发密度与土地价格的波动区间是一致的,而且波动的峰值与城市功能中心的布局相吻合,因此认为当前无锡城市空间变迁过程深刻受到土地市场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及空间地价评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城市土地的空间利用,以及空间利用对城市土地价格评估的影响,总结了空间地价评估的基本方法,提出了空间地价评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丁成日  宋彦  黄艳 《城市规划》2004,28(11):71-77
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和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型对仍然具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城市规划提出挑战。 认识到日益增长的市场力量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作用, 规划人员和政府官员不断地寻求更好地平衡市场机制和力量与规划和政府干预之间的答案。 或者说,如何在市场机制下进行规划也许是他们的最大挑战之一。 本文讨论了市场机制下的城市发展及其空间形态,如城市规模、密度、卫星城、就业与住宅的平衡、土地利用与交通的整合等。这些问题非常重要,这是因为, 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发生密切的联系,进而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江小群 《城市规划》1991,15(4):34-39,19
城市土地价格的动力学模型研究是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界较为活跃的一个领域。与传统的统计学模型相比,它能更客观地反映城市土地价格的构成及变化的动力学机制,作者介绍了一个动力学模型的构造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城市发展速度的快慢是造成城市间地价差异的根本动力;资金贴现率是影响城市平均地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随着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提高而表现得更为突出。研究与运用动力学模型有利于认清地价变化的原因,对改变我国目前存在的土地利用与土地价值相背离的局面,更好地进行土地分等定级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豫 《建筑经济》2014,(5):74-76
使用1985年至2011年的美国房屋调查(American Housing Survey)微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土地杠杆对于城市住宅价格波动的影响。发现就美国的经验而言,土地杠杆值提高1个百分点,房价波动幅度增大0.16个百分点。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着力降低地价在房价中的比例,有助降低房价波动,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上半年土地市场主要变化 抑制地价过快上涨是本轮土地市场调控的核心,中央部委通过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打击开发企业囤地、规范土地出让金缴纳时间、完善土地出让方式、严格清算土地增值税等措施,有效的抑制了土地价格的过快上涨.2010年上半年,全国103个城市住宅用地楼面地价为1863元/m2,环比2009年下半年下降9%.  相似文献   

7.
一、市场机制在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 (一)地价调节土地利用量,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由于城市土地的总量是有限的,因而地价对土地利用量的调节的结果是促使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普遍提高,促使城市向立体化方向发展,直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因为从经济学角度讲,城市土地资源集约配置程度可直接表现为土地开发强度的高低。土地开发强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入资金的数量,直观地说就是在单位基地上建造多少面积的建筑。在土地开发活动中,随着建筑层数增加,单位面积的工程造价(边际投入量)从减到增,而单位面积的租金收入(边际产出…  相似文献   

8.
元胞自动机(CA)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模拟,但现有CA大多根据历史变化过程挖掘模拟规则,不能较好地考虑空间规划政策调控对后续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行“多规融合”的国土空间规划,其必然要对过去粗放无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产生重要的调控作用.为此,本文尝试利用主体功能区划的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等空间管制分区思想,构建未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并利用“顶层土地供需平衡、中层政策管制分区、底层元胞状态演化”三个不同决策尺度融合的CA模型框架模拟中长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广州市为案例,模拟了其2005-2035年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模型对比分析和综合比较表明,考虑主体功能空间引导后的CA模型表现出比传统模拟方案更高的可信度.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与人文过程,城市CA建模需要同时兼顾前向历史规律传播和后向空间政策调控.  相似文献   

9.
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和法规,规范本市土地价格体系,加强地价管理,引导土地市场健康发展,促进土地的优化利用,保障国有资产的合理收益,特制定并公布实施《上海市基准地价》。 《上海市基准地价》由上海市土地级别和上海市  相似文献   

10.
程峰 《山西建筑》2010,36(24):245-246
介绍了城市基准地价的定义,结合秦皇岛实际对城市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别阐述了城市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在土地市场管理,土地出让、转让、收购价格评估,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以期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俊宴  马奔 《城市规划》2019,43(9):95-106
城市空间的不均衡发展导致阴影区现象,这种现象包含了人群活动聚散、物质空间形态变化、服务业态布局在城市地理上的投影,并在形态特征、空间模式和内在机制上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在城市全域三维街坊建筑、人群活动手机信令、业态POI等多源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以上海为实证样本,从城市阴影区的空间界定入手,通过对其空间形态、用地结构、人群聚散变化、业态机构分布等进行量化分析,以解释阴影区的各项特征规律,分析城市阴影区的特征指标以及与城市土地价值、空间形态布局的关系,据此可探析城市阴影区的空间深层次规律,进而探讨城市空间要素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叠合机制,阐明城市阴影区形成与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12.
周楠  宋军 《规划师》2006,22(12):46-48
近十几年来,青岛各级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使得青岛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大幅增长。在产业发展、地价、劳动就业、交通运输、城市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整个青岛市的工业用地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转移的趋势,由内到外逐渐形成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型工业、近郊发展高新技术型产业、远郊发展支柱型产业的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3.
孙世界  胡明星 《规划师》2009,25(2):72-77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对其特征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以杭州主城区26个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首先从城市空间拓展、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政策与市场行为等方面分析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然后具体分析居住空间用地特征、物质环境特征和居住密度特征,研究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可以分为三个特征明显的区域;并进一步提出未来影响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的四个主要因素;从而以此为个案,探讨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全球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治理模式纷纷由传统的管理主义转变为企业主义,引发了城市空间演化轨迹出现新的动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分权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变迁具有鲜明的新自由主义色彩,推动了在城市土地开发中具有利益取向的企业化地方政府的形成。基于租差理论的视角,通过考察企业化地方政府作用于城市空间演化的机制及其空间效应,本文认为当前中国城市空间演化是企业化地方政府逐利的城市土地开发行为所留下的空间烙印;企业化地方政府分享租差的诉求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使其患上严重的"土地财政依赖症";在"增长优先"理念指引下,企业化地方政府倾向于引导资本流入有利于获取最大化租差的区位,而资本流入的空间不平衡,也引发了城市空间的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计划到市场:城市微观道路-用地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赵燕菁 《城市规划》2002,26(10):24-30
首先分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两种道路—土地利用模式的差异 ,进而指出我国传统的微观道路—土地利用模式在当前所表现的抬高城市投资门槛、土地浪费、城市功能缺失、不利于分期建设、路网缺少弹性等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特征 ,针对这些问题 ,结合近年来大量的规划实践 ,探索新的道路—土地利用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 ,城市微观空间布局原则的改变对其道路—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中以哈尔滨中心区作例,在提取空间基本参数的前提下,展开寒地城市空间形态分析参数的选取及方法构建.并依托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展开分析,明确不同建筑用途下的空间粗糙度特征.研究发现城市粗糙元的影响高度、风速衰减的主要影响面及其原因,所用方法将作用于大尺度空间形态的参数化解释,为后续数值模拟和空间设计提供形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由于影响地价的外部作用力在空间分布上明显不均衡,造成城市土地价格空间分异的性状,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价格的空间性状表现出一定的演化规律。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为例,系统分析了商业、住宅、工业用地的价格空间性状及其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莘庄镇的案例研究,揭示上海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并对边缘区独特空间格局的作用因素及其机理进行探讨.提出,大城市边缘区是随中心城区的扩展不断生成的,中心城区的扩展力量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地方响应和应对的能力与建设举措也直接影响到这个进程.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区(县)、(乡)镇、村社等多种力量集聚在有限的空间地域,各自运用不同来源的发展政策和发展项目所展开的争夺以用地为核心的发展权利,这是大城市边缘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动力.在此过程中,来自城市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源生于乡村企业的土地使用及其转型发展的功能演替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居于其间的区(县)政府通过政策制定、行政管理及发展项目的安排等协调、规约甚至主导着空间演变过程.相互混杂和穿插的各种用途的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由于多样化的空间需求和效应,以及其变化的范围和频度不同,再与互不相同的再开发方式相互交织,加剧了边缘区空间状态的错综复杂状况.  相似文献   

19.
L.H. Li 《Cities》2011,28(5):372-380
In an open market, the land price of a particular site represents a set of attributes that a user is willing to pay for the use of that site. It has long been established tha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ttributes is the distance of this site from the city center. Based on a mono-centric assump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land economists since Alonso have almost all agreed that there is a diminishing effect on land price the greater the distance from the city center.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various modifications of this locational perspective, it remains the core concept of land market dynamics. The question arises, therefore, as to whether a semi-open but extremely active land market with a heavy government presence will also follow this urban structure principle. In this paper, we apply a double-log regression model to examine land price changes in Shanghai from 1992 to 2006. Our results, based on an examination of more than seven thousand transactions, show that land price changes in Shanghai follow these dynamics and that a major transportation no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叶玉瑶 《城市规划》2006,30(1):61-66,87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对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将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动力归结为三类,即自然生长力、市场驱动力以及政府调控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模型,初步揭示了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作用机制、合成原则,以及不同演化阶段主导动力与空间演化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