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创新和创意活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从创新联系视角,观察城市体系的空间组织和网络关系成为创新地理学的研究热点 以长三角和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为例,以各城市在PCT申请的专利合作数为参数,研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社会网络关系、空间组织特征等维度分阶段对两大城市群的创新联系进行对比观察.研究表明:(1)社会网络关系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参与创新合作的城市更多,网络密度更高,层级和子群团体更为丰富,“多中心百花齐放”的“众创”特征明显;(2)空间组织.与长三角“单中心、多节点、单层次”的简单网络相比,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表现出“多中心、多节点、多层次”的复杂关联网络特征.(3)节点联系长三角局限于行政辖区的“近域合作”,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以“近域合作”和“跨区域联系”两种方式相结合(4)演进特征长三角表现为“直线上升型”的演进特征,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表现为“起伏式”演进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流动空间”及“全球城市区域”等理论概念的指引下,运用城市网络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各县市单元以企业分支机构空间数据为支撑的网络联系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获得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空间组织特征与演变趋势的认知.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关系呈现出不断强化的网络化特征.在演变进程中,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巩固,网络能力不断提升;以上海为中心的跨省域近域都市圈也已形成且不断发育;而南京、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在其各自省域范围内的中心功能和核心功能腹地亦很显见.在省会以下层面的地级城市则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专业化节点的功能特征,其本级城市和直接腹地空间则受到了多个强中心的辐射而同时融入了不同都市圈;总体而言,在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力下,长三角区域空间的网络化格局日趋显著.文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我国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要义、趋势和取向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区域CBD网络内部形态、结构、功能的初步探索,分析了网络化这一新的CBD构建方式与发展趋向,总结了区域CBD网络“点—线—面”的构建模式:中心城市CBD和次级城市CBD作为网络中的“点”,是区域CBD网络的基本要素;而两者之间交通与产业上的联系,是构建区域性网络的“线”;“点”与“线”所集结而成的“面”,则是对区域CBD网络的背景区域即作用范围的限定。  相似文献   

4.
西方城市网络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变革推动着西方城市网络思想的发展。由于城市地位的提升,"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取代以及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城市间关系的发展,在理论界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范式"转型,推动着城市研究与规划政策的持续发展,包括城市区域空间组织方式从中心地范式向"城市网络"范式的转变,城市体系组织原则由等级原则向网络原则的演变,以及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中心模型向多中心模型乃至网络城市模型的演进等,而这些城市发展实践与城市空间组织思想的变革带来了西方城市网络研究的蓬勃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网络"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空间规划中获得广泛的应用,主导着区域空间政策的发展。本文在详细剖析城市网络发展的现实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城市网络的内涵、构成、特征及类型等内容,并对西方城市网络研究中的理论进展、规划应用和治理策略进行了评述,以资我国城市群体空间研究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4)
作者施坚雅将城市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提出"区域体系理论",核心—边缘的区域结构和区域系统。不同层级的城市作为区域层级的中心,起着连结和整合人类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南昌大都市区规划中将手机信令数据作为城镇体系规划基础数据,进行了创新研究实践。首先,从手机信令数据中获取了江西省40个县市范围内手机用户37天的时空活动轨迹,以区域内常住居民的多日跨镇出行数量来模拟区域内各城市网络联系强度;其次,依据城市网络联系强度,分别从城镇等级体系、中心城市腹地和区域发展廊道3个方面,结合对既有规划的比较,对区域城镇体系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估;最后,对大都市区规划提出空间发展策略:积极培育多中心城市体系、依托主要廊道优化空间结构、合理构建城镇组群提供了定量分析支撑。  相似文献   

7.
重庆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直辖市,在研究其城市化发展模式时不能脱离历史阶段和现实条件。因此,文中以城市化发展理论为基础,充分借鉴城市化发达地区经验,结合重庆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重庆城市化“大都市圈 点轴式城市带”的发展模式,即以主城都市圈为中心,以长江、319线(渝怀铁路)为发展轴,以沿线城市为节点,进行串珠式开发,逐步形成以重庆都市圈为中心,万州、涪陵、黔江等城市为区域中心的网络式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长三角区域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城市体系演化表现出新的特征.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采用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揭示了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的3个主要特征:①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门户城市",发挥向外连接全球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②长三角区域内部的城市之间关联网络具有层级和地域的双重属性,企业是城市之间关联网络的"作用者":③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劳动分工导致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正在从以"行业类型"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转变成为以"价值区段"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性,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关联性,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在全球、国家和地区3个空间层面上,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的主要异同所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既是全国的核心城市,也分别是3个地区的“门户城市”,发挥向外连接全球经济网络和向内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3个地区的门户城市、主要城市和一般城市在各个层面的关联网络中都形成明显的梯度格局。在地区层面上,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以两个核心和单一层级(省域)为特征,显然不同于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体系以单一核心和两个层级(区域和省域)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武汉为例分析了"撤县改区"对原县级行政单元的发展活力和潜力以及中心城市区域作用的影响.借鉴生态住理论对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武汉市发挥中心城市区域带动作用的关键在于培育行政单元的自主生长能力,构建网络化的组织体系、设施体系和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1.
从中央商务区(CBD)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中央商务区的意义,并对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成都的中央商务区从规模、基础设施、交通、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希望能为成都的中央商务区建设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佳 《城市建筑》2013,(14):275-276
本文结合增长极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增长极的自身优势进行总结,并通过现状及统计数据的分析,将其与武汉、郑州对于所在区域增长极效应对比,得出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区域增长极对湖南省以及中部地区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武汉市都市核的初步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强  姜涛 《规划师》2006,22(1):66-72
武汉作为一个跨两江、分三片同时发展的区域中心型特大城市,从其发展历史和现实条件看,均有发展CBD的必要.武汉的CBD应具有组合型特征.武汉需要一个能对三镇进行有效整合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这个核心空间由江北分核、江南分核、南岸嘴及其延伸段三部分组成,以"两桥两隧"的过江交通、四条轨道交通线为主体的交通输配环围合.  相似文献   

14.
将以往基于城市数据的经济联系度扩展到区县层面,以中部五省582 个区县数据为基础,考虑到区域交通网络 的不断发展,结合时间距离成本法改进引力模型并构建经济联系度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五省范围内网络密度、 网络中心度、凝聚子群进行识别和剖析。通过分析中部五省区县间的网络结构特征,重新审视作为中部重要战略支点 的武汉城市圈在中部五省的现状地位。结果表明:①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迅速,但各城市群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为显著。 ②武汉城市圈的网络密度虽远高于中部五省平均水平,但面临长株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有力竞争。③武汉、长沙、 郑州的经济辐射能力均十分突出,其中长沙市和武汉市的经济媒介作用更显著。④聚类分析表明中部五省内各城市群 形成的腹地仍具有明显的省际行政壁垒效应,城市群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关于地区建筑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国外批判的地区主义和国内的地区建筑学及相关地区主义理论。本文试图对两大地区建筑理论体系进行梳理,总结出其各自的理论核心,并基于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得出其共性与特性,最后结合二者初步提出一种综合的地区建筑设计思想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度一体化、各级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是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时期重要的国家战略。基于“流空间”和“中心流”理论,以长三角城市群的沪宁、沪杭走廊地区为实证案例,揭示城际铁路对区域极化—均衡发展及其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重塑的作用。以县级市(区)为基本分析单元,重点考察城际铁路沿线这类二级节点与区域核心节点、一级城区节点之间的空间网络关系。对比城际铁路开通初时和开通数年后各节点之间的空间网络变化,结果显示城际铁路沿线地区形成了“水平嵌套+垂直极化”的复合网络模式,表明城际铁路在总体上促进了城市群的空间网络扁平化,尤其是沪宁走廊上海一常州区段的多中心水平联系增强;而沪杭走廊的网络均衡效应较不显著。最后,提出了基于城际铁路的城市群多尺度交通整合和空间网络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DEA(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C^2R模型,对全国大部分省级地区的建筑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对各地区建筑业发展的投入、产出的不足之处予以了说明,同时对这些地区的竞争力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8.
论文基于2000、2007、2012年地处陕西不同区域的榆林、渭南、汉中三个城市现状图、GoogleEarth影像等基础资料,借助ArcGisl0.0空间分析功能,对三个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对空间扩展动力差异和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陕西三大区域中等城市空问扩展主要呈现经济推动力和政府调控力叠加影响为主的特征,特别是受有路径依赖的工业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扛动作用明显。其城市空间形态及扩展类型与距高层次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没有直接关系,而与驱动力合力的作用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区域内部可达性的增强使得对区域系统的研究从方法上更强调流动视角下的网络模型应用,内容上则集中在地域组织结构演化的探讨。缺少连续、稳定的观测数据是长期以来研究的瓶颈所在。社交网络位置数据作为网络技术发展下的一类新型数据源,它为实现区域流动空间的观测创造了机会。通过采集社交网络上的位置数据来模拟区域内的人流情况,构造了以城市节点和人流构成的区域流动空间模型,并对其结构特征展开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长三角地区流动空间具有流动强度层级结构明显、城市牵引力规模依赖、空间形态的多中心、行政区划限制区域流动等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尽管局部上表现出了网络特征,但是在区域尺度上,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流动空间仍然受中心地范式的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