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微胶囊技术将酚醛树脂包覆于纳米硅表面,然后在氩气保护下高温炭化,制得硅炭复合负极材料。首先采用4种不同质量比的酚醛树脂与纳米硅制备了硅碳复合材料,得到了不同炭质厚度的硅碳复合材料。通过对其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的比较,发现酚醛树脂与纳米硅的质量比为1∶4,即碳层厚度为4.5 nm时,电化学性能最佳。随后对该种硅碳复合材料的综合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该材料作为负极制备的锂离子电池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0 mA g-1的条件下,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 382 mAh g-1,首次充电比容量为1 667 mAh g-1,首次库伦效率为70%。经200次充放电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835.6 mAh g-1,库伦效率为99.2%。此外,其倍率性能非常优异,在100、200、500、1 000、2 000及100 mA g-1电流密度下,其平均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 716.4、1 231.6、911.7、676.1、339.8及1 326.4 mAh g-1...  相似文献   

2.
FeF3·0.33H2O具有理论容量和电压高的特点,但其导电性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体积变化严重导致电化学循环性能不佳,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采用多巴胺自组装包覆纳米立方Fe2O3颗粒,再经过碳化、HCl刻蚀和HF氟化的策略,合成了由N掺杂石墨烯外壳和纳米立方FeF3·0.33H2O内核所构成的蛋黄壳结构复合材料FeF3·0.33H2O@CNBs,粒径约250 nm,碳壳厚度为30~40 nm。FeF3·0.33H2O@CNBs在0.2C (1C=237 m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初始容量为208 mAh·g-1,循环50圈之后容量仍然有173 mAh·g-1,每圈容量衰减率仅为0.3%;而纯FeF3·0.33H2O初始容量只有112 mAh·g-1...  相似文献   

3.
研究碳纤维编织布用于锂离子电池三维一体化正极的可行性,对三种经过热处理碳布的石墨化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以锂金属作为对电极,石墨化的碳布电极在0.1~0.5 V的电压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3.6,94.5mAh·g-1和115.2 mAh·g-1,经过50周次循环充放电后比容量分别为55.0,80.0 mAh·g-1和88.0 mAh·g-1左右。将石墨化的碳布负载LiFePO4后,电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73.2,109.5 mAh·g-1和130.2 mAh·g-1。对于石墨化程度为76.02%的碳布,经过50周次循环充放电后比容量稳定在90.0 mAh·g-1左右,综合电化学性能较好,更适合用于锂离子电池的一体化柔性正极。通过建立LiFePO4颗粒与碳纤维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探讨一体化正极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将碳布用于锂离子电池一体化正极,可以简化锂离子电池的常规生产过程,革新其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用超声辅助溶液燃烧合成技术制备双层碳包覆的Na3V2(PO4)3 (NVP)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双层碳包覆在NVP颗粒表面,由内自外分别为无定形硬碳和石墨烯。石墨烯添加量为5.0%(质量分数)的碳包覆NVP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C倍率下充放电其初始比容量为117 mAh·g–1,循环300圈后容量的保持率为79%,在10 C倍率下其放电比容量高达100 mAh·g–1。这种正极材料电化学动力学性能的提高,源于均匀的双层碳包覆结构及其构建的三维电子传输通道。  相似文献   

5.
以水溶性酚醛树脂为碳源, Li2CO3为锂源, 纳米FePO4前躯体为铁源和磷源, 以水为介质, 采用湿法研磨混合均匀, 然后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出纳米磷酸亚铁锂/碳(LiFePO4/C)复合材料。采用XRD、SEM、TEM、TG和拉曼光谱对该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 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 制备的LiFePO4/C纳米颗粒为类球形, 表面均匀地包覆了一层约5 nm厚的碳层, 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在0.2 C(1 C=170 mAh·g-1)、0.5 C、1 C、2 C、5 C、10 C下首次放电容量分别为151、150、146、142、132、119 mAh·g-1, 20 C下的首次放电容量也达105 mAh·g-1, 且循环50次几乎无衰减。  相似文献   

6.
杨尚泽  梁江  冯斌  刘鹏  杨现锋  刘其城 《功能材料》2021,52(3):3130-3134
硅颗粒的低负载量及其与石墨基体的弱相互作用严重制约了硅/石墨负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本研究通过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的氧化处理增大石墨基体的比表面积,利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改善纳米硅与氧化石墨湿法混合的均匀性,采用柠檬酸催化蔗糖碳源的水解,以便热解后在复合材料表面形成完整的炭包覆层。XRD与SEM分析表明,改进的炭包覆工艺可促进氧化石墨的还原,获得高石墨化度的碳硅复合材料,并实现硅颗粒在石墨基体中的均匀分散。上述协同效应使炭包覆的纳米硅/石墨负极材料在1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后比容量仍能稳定在400 mAh·g-1左右,在提升比容量的基础上,有效抑制了硅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膨胀。  相似文献   

7.
锂硫电池被认为是新一代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储能系统。但由于硫正极导电性差、穿梭效应严重以及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慢, 导致电池容量衰减严重, 倍率性能较差。本研究以柠檬酸钠为碳源制备了具有三维中空结构的多孔碳材料, 并在其骨架上负载钴纳米颗粒后作为硫正极的载体。引入的钴纳米颗粒可有效吸附多硫化物, 提升其转化反应的动力学, 进而明显改善电池的循环和倍率性能。所得的钴掺杂复合硫正极在0.5C (1C=1672 mAh·g-1)的倍率下首圈放电比容量高达1280 mAh·g-1, 在1C的倍率下稳定循环200圈后可保持770 mAh·g-1, 并且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 即使在10C的大电流密度下仍可稳定循环。  相似文献   

8.
以5-磺基水杨酸和戊二酸为螯合和氧化试剂,在水热条件下将硫酸钴氧化成纳米级Co3O4。以碳纳米管薄膜为载体将Co3O4颗粒紧密地附着在碳纳米管上使其填充入碳纳米管薄膜的空隙生成Co3O4/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薄膜(Co3O4@CNTs),并研究其储锂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Co3O4@CNTs薄膜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在0.2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高达1712.5 mAh·g-1,100圈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1128.9 mAh·g-1的;在1C倍率下100圈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然保持527.8 mAh·g-1。Co3O4@CNTs薄膜优异的性能源于Co3O4与CNTs的协同作用。高分散性的Co3O4增大了活性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面积,CNTs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导电网络提高电子电导率,进而提高了Co3O4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TiO2作为钠离子电池(NIB)负极材料,因其低成本和高稳定性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但受TiO2本征电子导电性的固有限制,使得TiO2作为NIB负极材料导电性较差,导致其容量和倍率等性能不理想。利用海藻酸钠与金属离子自主交联反应的特性,将反应产物在最佳温度下进行简单碳化,制备了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TiO2/C复合材料,其中TiO2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多孔互连的碳基体中,该结构提升了复合材料导电性的同时扩展了钠离子反应的附着位点。将TiO2/C复合材料用于NIB负极材料,在1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圈后,电池可逆比容量维持在180.4 mAh·g-1;进一步,在更高的1000 mA·g-1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次循环后,电池可逆比容量维持在102.3 mAh·g-1,充分显示出TiO2/C复合材料作为NIB负极材料的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10.
《功能材料》2021,52(7)
通过前驱体MIL-88热解制备出具有碳壳包覆的纺锤状Fe_2O_3纳米粒子(Fe_2O_3@C)。当用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时,这种具有碳包覆的Fe_2O_3纳米粒子不仅可以促进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调节循环测试所引起的体积变化,而且可以提高电极的导电性。得益于这种独特的碳包覆的框架结构,该复合材料展示出1350 mAh/g的高首次放电比容量,以及优异的循环性能(循环100圈后得到800 mAh/g的可逆比容量)和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11.
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极高比容量,但其制备的电极普遍存在导电性差、体积变化大等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支撑CuS/SnS2镂空片状锂电池负极材料,以导电碳布作为基底,生长包覆CuS/SnS2镂空纳米片,具备特殊的纳米包覆结构及双金属协同效应,使其在保持较高比容量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整体电化学性能优异。研究不同Cu/Sn含量对CuS/SnS2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佳配比的CuS/SnS2负极材料在0.2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50次后比容量为1480 mAh·g?1,库伦效率稳定在99.5%,在2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后比容量仍能保持在697 mAh·g?1,库伦效率为99.8%。   相似文献   

12.
二硫化钼(Mo S2)作为水系锌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受到锌离子(Zn2+)与主体框架之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表现出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并且Mo S2的层间距较窄难以嵌入大尺寸水合Zn2+,导致Mo S2电极呈现出较低的放电比容量。本研究通过一种简单的氨水辅助水热法制备了NH4+扩层的二硫化钼(Mo S2-N)电极,氨水分解产生的氨气在促进硫代乙酰胺水解和提供还原性S2–的同时,还会产生大量NH4+作为插层离子,将Mo S2的层间距由0.62 nm扩展至0.92 nm,进而大大降低了Zn2+嵌入能垒(改性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Rct低至35?)。当电流密度为0.1 A·g–1时,Mo S2-N电极的初始放电比容量相比未扩层的Mo S2  相似文献   

13.
用CVD法制备的碳纳米管(CNTs)之间的相互吸引,将其堆叠成具有网状结构、多孔及高活性等优点的CNT海绵体(CNTS).于是,硫蒸气可在CNTs管束上形核沉积并与其紧密接触,使正极电子的高速传输从而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用XRD、SEM、拉曼光谱等手段测试CNTS载硫前后的极片,考察了硫在CNTs表面的分布和载硫对其结...  相似文献   

14.
用一步水热法制备B3+掺杂Birnessite-MnO2负极材料,使用XRD,Raman,SEM,TEM,XPS和恒电流充放电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B3+掺杂前后的MnO2都是由二维纳米片组装而成的花球,B3+离子掺杂使纳米片的厚度减小,从而缩短了锂离子和电子在材料内部的传输路径;掺杂适量的B3+离子,使Birnessite-MnO2的电荷转移电阻显著降低。B3+掺杂比例为9%的电极材料,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0 mA·g-1和1000 mA·g-1的条件下,首次充电比容量分别为855.1 mAh·g-1和599 mAh·g-1,循环100次后仍然保有805 mAh·g-1和510.3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4.1%和85.2%。  相似文献   

15.
用电弧蒸发法和固相硫化法制备核壳结构的碳约束NiS2纳米材料(NiS2@C)。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Raman等手段对其表征的结果表明,外部碳层有较多的缺陷,厚度为4 nm,NiS2的粒径为28 nm。作为Na-S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0 mA·g-1条件下NiS2@C正极材料4次循环后库伦效率保持在90%以上,循环500次后仍有106.8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具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电化学阻抗分析结果表明,NiS2@C外部碳层的良好电子导电性和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加快了电极反应并维持着界面离子迁移的动力学平衡。  相似文献   

16.
过渡金属硒化物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良好的导电能力, 是钠离子电池潜在的负极材料, 但其在电化学过程中会发生较大体积变化, 循环寿命不佳, 发展受到了限制。为缓解上述问题, 本研究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67为前驱体, 用单宁酸(Tannic acid, TA)将ZIF-67刻蚀为空心结构, 再通过碳化、硒化制备出以碳为骨架的纳米中空CoSe2材料(H-CoSe2/C), 相较于未经刻蚀处理的CoSe2材料(CoSe2/C), H-CoSe2/C表现出更好的储钠性能, 特别是循环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50 mA·g-1电流密度下, 经过350次循环, 可逆比容量保持在383.4 mAh·g-1, 容量保持率为83.6%; 在500 mA·g-1电流密度下, 经过3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能达到72.2%。本研究表明, 中空结构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以缓解材料在电化学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进而提高电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7.
阚侃  王珏  付东  郑明明  张晓臣 《材料工程》2022,50(2):94-102
以石墨烯纳米片为骨架,聚吡咯为碳源,设计构建氮掺杂碳纤维包覆石墨烯纳米片(NFGNs)复合材料。采用SEM,XRD,Raman,FTIR,XPS和BET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互连通的氮掺杂碳纳米纤维均匀地包覆生长在石墨烯纳米片层表面;NFGNs-800复合材料的氮原子分数为11.53%,比表面积为477.65 m2·g-1。电容特性测试结果表明:NFGNs-800电极材料的比电容为323.3 F·g-1(1.0 A·g-1),且具有良好的倍率特性;NFGNs-800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10500 W·kg-1时,能量密度为87.1 Wh·kg-1;经过10000次恒流充放电循环后,比电容保持率95.9%,库仑效率保持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8.
由于钠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70%,使得钠离子在石墨电极材料中脱嵌较困难,需要对石墨负极材料进行改性。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采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在此基础上以钛酸丁酯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_2前驱体/氧化石墨烯(TiO_2/GO)复合材料,通过热处理获得锐钛矿型TiO_2/还原氧化石墨烯(TiO_2/RGO)复合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TiO_2含量为15wt%的TiO_2/RGO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为20mA·g~(-1)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4.08mAh·g~(-1),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放电比容量逐渐增大,循环50次后达109.10mAh·g~(-1);充放电效率也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循环50次后达65.59%。而纯还原氧化石墨烯首次放电比容量为41.43mAh·g~(-1),循环50次后仅为20.47mAh·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