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城镇化和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在构建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空间引力模型对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及空间联系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2005~2020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远快于水资源承载力增长速度。(2)从空间格局上看,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中游<上游<下游的空间差异格局;而从省域视角分析,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衰减格局。(3)区域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渐趋紧密,空间网络密度整体呈“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联结格局变化较为稳定,且上、中、下游三大分区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上海市、江西省和重庆市分别成为长江经济带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增长极和辐射带动省份。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提升、水环境转优以及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对于引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DEA模型和空间自相关,系统研究了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特征和演化规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子进行探测。研究表明:①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呈波动递增趋势,上、中、下游3个地区的城市生态效率差距在逐年缩小。②空间格局上,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生态效率类型差异显著,由"东高西低"格局向"多中心"格局转变。③从空间集聚变化看,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效率空间相关性很小,集聚特征不明显。④生态效率受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不同年份的主导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各因子在上、中、下游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和演变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力,对长江经济带1990~2020年生态系统空间分布其及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来,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最多,减少了3.47万km2,城镇生态系统面积增加最多,增加了4.06万km2。中游省份和下游省市的生态系统变化最为剧烈。长江经济带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多样性提高。城镇化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首要驱动力。为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提升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流域生态安全;积极开展耕地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保障城镇人居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人民长江》2021,52(10)
正确把握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是推进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支撑。基于DPSIRM模型,构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利用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探究了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依据"驱动-状态-影响-响应-管理"分析框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层面看,2004~2017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2)从空间层面看,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区域异质性特征较为显著,呈现"东西强,中部弱"的格局,但各区域之间差距逐渐缩小,优化速度呈现出"中西快,东部慢"的态势;(3)从水生态文明实现路径来看,长江经济带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为响应子系统,各省市在遵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的逻辑来优化发展路径时,应着重关注响应措施的实施,以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2012年及2017年长江经济带区域9省2市的虚拟水、虚拟能和虚拟粮流通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水、能源、粮食以及水-能源-粮食系统压力指数用以分析长江经济带水-能-粮的流通、压力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虚拟水、虚拟能及虚拟粮在2012年以及2017年均呈现净流出,虚拟水和虚拟能净流出量减少,虚拟粮净流出量增加,虚拟资源流通格局与其资源分布不协调。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2年水资源压力较2017年变化不大,而能源、粮食以及水-能源-粮食系统压力呈现增加的趋势。2017年压力分布格局与2012年基本一致,下游地区较中上游地区压力更大。因此,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应该充分利用好自身的资源禀赋,加强与下游地区的贸易流通,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6.
水、能源和粮食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如何从时空角度全面评价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以水、能源、粮食以及共生单元水能、水粮和能粮系统为单元,构建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各系统指标赋权,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的水-能源-粮食系统协调发展和时空动态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其中水系统对水-能源-粮食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贡献最大,年均贡献占比为21.57%;能源系统贡献最小,占比为11.95%; 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四川省上升幅度为5.05%,重庆市下降幅度为2.83%,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上游地区明显高于中下游地区。其中能源资源是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短板;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空间关联性,高-高集聚区集中在长江上游地区,下游地区主要以低-低集聚区为主。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应因地制宜地完善资源管理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勇  王浩  马浩  何国华  何凡 《水利学报》2022,53(11):1271-1279,1290
水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形成密切联系的水域生态经济带,并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我国从东部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江-海”T字型水网经济带,逐步演变为东部沿海带、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经济带为主轴“江-河-海”Π字型水网经济格局。为应对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和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提出“双T”型水网经济布局构想,“东部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为核心的南方水网经济带(ST)与“黄河生态经济带-西部经济带”为核心的北方水网经济带(NT),可形成互联、互通、互济的水网经济格局。构建“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对于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带动西部崛起,促进我国南北方、东西部均衡协同发展,促进民族和文化大融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西部调水、完善国家水网,是构建“双T”型水网经济格局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长江航道是长江航运的物流主通道,是区域经济协调的重要纽带。目前对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但少有文献以长江航道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绘制因果关系图定性分析长江航道与长江经济带的互动关系,明晰航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选取2005—201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拓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定量测算长江航道建设投入对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贡献度,得出经济贡献度在整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增加1%的长江航道建设投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产出增加1.74%。这表明长江航道建设对长江经济带有显著的经济支撑作用。为更好地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未来应加大长江航道建设投入,提高航道承载力,同时注重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9.
湖南、湖北两省在长江中游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序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湖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水系构成、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水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在水生态保护策略、水环境治理思路、区域水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水系连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2018年6月现场调研两湖地区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整治、2018年9月初现场巡查自然保护地基础上,结合两省水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探索总结两湖地区在农村生态水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实用技术,为长江流域中下游区域的水系连通、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内河经济带,它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市,是我国经济、人口、资源的重要聚集区,也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水资源配置战略水源地,为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文章系统梳理了长江流域落实水利高质量发展主要成效,总结了长江经济带在当前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分析阐述长江经济带在未来国家水资源空间均衡和骨干水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围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及其各个省(市)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以及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并运用灰色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16-2025年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趋势来看,长江经济带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生态承载未出现超载现象,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有较大时间上波动;从空间差异来看,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年均值总体呈现上游高下游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浙江省除外),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年均值受自然因素影响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差异;从预测结果来看,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有较大下降的为上海、浙江和湖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不容乐观的有江苏、重庆以及云南。  相似文献   

12.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地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对气象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气象保障服务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做好长江经济带气象保障服务的关键在于创新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提出了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区域协调协同机制、创新气象科研和人才使用机制的建议,以促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气象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3.
庄超  许继军 《人民长江》2019,50(2):35-41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作为国家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从政策文件走向有效实施尚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从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保护关系的认识过程和政策演进方面,分析了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核及基本要义;同时,总结了当前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整体态势及科学数据表征,结果表明,目前存在着发展与保护矛盾突出、绿色发展的技术指标刚性约束不强、流域的整体性保护不足等实际问题。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并以"问题—诉求—法律应对"为研究进路,从绿色发展利益的法律确认、政策与法律兼容模式以及绿色发展的具体法律制度构建等方面,论述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法律逻辑,研究成果可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法律实现提出立法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总量充沛,但人均水资源量以及单位面积耕地占有量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用水量超过供水总量的50%,而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研究长江经济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保护长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Malmquist-Panel Data两阶段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水资源禀赋、节水农业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区域变量以及部分时间变量等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种植结构即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则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差异特征明显。因此,对于长江经济带,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农作物种植结构;同时,加强地区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与各区域特色发展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5.
左其亭  王鑫 《人民长江》2017,48(13):1-6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日益加重的资源环境破坏使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的稳步高速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必须加倍重视对长江经济带自然环境的保护,寻求更加和谐的发展模式。系统剖析了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保护现状,针对开发与保护间的矛盾,总结了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结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深入探析了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保护的途径,提出了"和谐平衡"发展的新思路并予以解读。在此基础上,从辩证关系、和谐发展、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和严格管理5个方面,为长江经济带未来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新的一揽子发展路径,并指明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和谐平衡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十六字”治水方针,在发展中处理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可变集法和偏联系数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2008—2017年产业绿色发展指标、发展等级和分布规律,构建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评估体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向好,不同流域范围内部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上、中、下游的产业绿色发展水平依次向好。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取排水口和应急水源布局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长江经济带沿江存在部分取水口和入河排污口布局不合理、应急供水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对长江经济带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应急水源和水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总体国家战略要求出发,通过合理设置分区,优化取水口、排污口空间布局,避免取水口、排污口分布交叉重叠,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重点河段、重点城市取水口、排污口以及应急水源布局规划的总体思路。可为新形势下城市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的合理布局和规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