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许多大体量建筑往往陷入肤浅、浮夸的形象设计,巨大威严的体量带来了距离感和压迫感,建筑缺少对城市生活的关注.而巨构形式理论主张以建筑形成巨大的水平性公共空间介入城市肌理,为城市生活提供巨大的公共活动场所.文章试图通过对比巨构形式理论与相关术语,归纳巨构形式理论的核心特征,以厘清其理论意涵及本质特征,并结合国内相关案例,试图发掘巨构形式理论在中国的现实价值,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3.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处于地理劣势的少数民族聚落经济落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秩序混乱不堪,并逐渐被肓日的旅游业所侵占,本土文化缺失.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如何进行更新,是当今风景园林规划者亟待思考的问题.少数民族传统聚落特点突出、空间结构类型各异,在研究其各自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民族开展不同方式的景观更新,需要更加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措施.在现代文化洪流的冲击中,使少数民族乡土景观能够得到恰当的保护和关注,使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重现光芒. 相似文献
4.
文化资源丰富的历史街区是城市有机体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在地域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历史街区更新.文章论述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从地域既有文化资源出发的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内容,并以设计项目为例,从探寻遗迹、重新建构、新旧融合、活力共生几个方面讨论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思考过程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城市植物景观的系统稳定性、观赏效果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维持正面临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严峻挑战。近年来,生态系统关键种的保育研究为城市植物景观提供了增强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关键种对于城市植物景观的重要生态功能,综述国内外关键种的研究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建“城市植物景观—关键种”协同共生体系的设计框架。从环境要素设计、关键种选择与吸引、植物筛选及种植、营巢生境与庇护生境设计、踏脚石生境与迁徙廊道设计等方面探讨关键种与城市植物景观协同共生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提供风景园林实践中以关键种与植物景观协同共生来提升城市植物景观功能的有效途径,以及“城市植物景观—关键种”协同共生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归纳、设计框架和应用范式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中心地区由于早期建设思路与现代发展需求不符,正逐渐衰落成为低质的老旧地区.随着中国城市发展工作思路的调整,这些老旧地区因其位置的重要性、问题的复杂性、提升的迫切性成为城市更新提质工作的关注点.以海口三角池地区公共景观提质工作为例,以系统施治、多专业共谋为前提,以公共空间为黏合剂,风景专业从物质空间及... 相似文献
7.
正在现如今的城市景观设计中,除了少部分的自然景观环境外,大部分的环境都是按照人类的意图进行塑造。景观小品是景观环境中的重要设计元素,同时它们之间是相符相成的关系。在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景观小品和景观环境应该如何共生却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以景观小品的雕塑为主进行阐述观点。 相似文献
8.
“公园城市”理念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确立了新的目标及要求,也为风景园林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城市双修”作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正应用于国内众多城市的积极实践中。围绕“公园城市”理念对“城市修补”实践的引导方向,从整体格局梳理到历史文化内容渗透,从多层次绿色公共空间体系构建、廊道贯通到绿色基础设施增建,从而形成完善的大系统,多方位全视角诠释其具体指导意义。结合西宁长青园实例,提出现有问题及应对策略,落实“公园城市”对“城市修补”的具体指导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城市景观的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其症结在于人们以简单、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基于对城市的复杂性的认识与分析,探讨了一种关于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构想——“多元与协作”,力图为中国城市景观的建设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多元与协作”既是一种关于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思维方式,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城市景观建设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范围兴起的废弃铁路景观更新热潮中,部分国家政府已认识到空间改造背后还需要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以增进更新过程与结果的包容性。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协作式规划。据第三方组织属性,将协作模式划分为专家引导型、机构引导型和政府引导型3种,结合案例研究,剖析其协作机制及如何在协作中促进包容性。研究发现:1)专家引导型协作模式适用于用地类型多样的市中心地区,易产生空间的多样性;2)机构引导型适用于闲置用地较多的近郊地区,能够为沿线未来发展预留空间;3)政府引导型适用于规划较成熟且建设已成体系的片区,有利于政府管控,使政府能够进行跨片区协作。期望研究结果能为中国废弃铁路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文系统是区域景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河流、湖泊、海洋以及人工运河。全球大多数城市都临水而建。水对人类健康和幸福感构成了诸多威胁,但也带来了许多(常常只是潜在的)益处。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日益密集,优秀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创造或改善滨水空间利用,这可能成为改善人类健康和幸福感的宝贵途径。随着工业和港口设施的搬迁,置换出了滨水蓝色空间,对蓝色空间水资源的优化管理能有效减少城市水污染。洪水风险可能会因洪泛区的城市扩张而加剧,因此在汇水区整体层面统一协调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基于已被证实蓝色和绿色空间对健康和幸福感的诸多益处,规划者和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蓝绿空间来创造更好的空间。虽然已有许多项目将滨水空间改造成供人使用的娱乐休闲空间,但对它们在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的成功因素进行系统评价的很少。"蓝色健康研究项目"(The BlueHealth Research Project)的重点是通过更完善的实例研究,探究如何规划和设计城市蓝色空间来改善大众健康和幸福感。将蓝色空间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景观研究领域进行介绍,并系统梳理了全球蓝色再生项目的一些初步发现,同时总结这些项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14.
当代景观设计中价值取向的转变,包括设计行为从创造画面转向塑造场所,从创造新事物转向重现场地本质与原貌。依据景观设计中的空间特征和规划设计应用价值,将文本视角下的当代景观空间特征“复写”(palimpsest)定义为场地中各历史层次与当代层次的结合与共同显现。复写空间利用场地的潜力,实现了景观意义的传达,具有二元性、互文性及透明性的特点。复写既可以作为分析工具,也可以作为设计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多层空间结构得以平等呈现;历史信息积累而显现场地特质;设计创造诱发新的发展空间与场地产生关联。结合案例论述,研究与复写相关的分析方法与设计路径:呈现自治或在场地介入过程中建立互设关系,相关设计思想可回溯到埃森曼“人工开挖”(artificial excavation)的设计理念,以及文化景观及遗产保护中的“踪迹”(trace)概念。以场地空间特征出发,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进而提出复写空间的多层建构是设计过程的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15.
共生建筑理念是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的、既对立又协调相处的综合表达。演替共生则是建筑系统梯度随时间变化而适应空间环境变化的进化,战后台湾本土建筑的演进历程是一种类似于生物群落不断的动态演替共生过程。文章以演替共生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台湾本土建筑从战后初期对现代主义的承袭与模仿,到中期的对本土主义的自省与转化,再到近期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生的演替共生历程。在以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筑如何在传统与创新、本土地域特色与国际化之间取得平衡演进并和谐共生,战后台湾本土建筑的演替共生历程将给中国大陆的建筑设计创作带来启示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对生态系统的人为破坏正在引发不可逆转的动植物灭绝危机,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被认为是当下城市规划设计,尤其是景观设计重要且紧迫的工作。如何在具体的景观设计项目中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缺乏一个可操作的整体思路与设计模式。为此,通过对景观设计经典框架的综述与优化,将设计主导、跨学科分工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以及评估与监测的全过程融入景观设计框架之中,综合形成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型设计的五大原则,并通过剖析经典案例印证了此框架的合理性与实操性,以期为保护并提升城市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风景园林的视角,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使用现状和景观更新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在进行实地调研与居民互动的基础上,借鉴公共空间复兴的相关国际经验,并结合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实际情况,探讨北京旧城公共空间景观再生设计的有效途径。本课题重点提出了以下策略,分别为:微空间的挖掘与设计、多功能集约站点设计、私属空间的借用与开放、公共空间的网络化连通。本课题也采用了多样化的设计研究手段,包括居民访谈、互动调研、文献研究、方案展示、艺术装置等,借此探索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