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纵隔转移淋巴结治疗比较困难.本研究评价CT导向下人工气胸后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纵隔转移淋巴结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2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接受CT引导向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的临床资料.转移淋巴结共计12个,直径1.0~4.0cm.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2.2~3.3)×107Mq活度的125Ⅰ粒子相隔1.0~1.5cm平面播植.手术结束后2~3月复查CT.结果:治疗前3例有疼痛症状患者中2例于术后5~14d内疼痛缓解,有效率66.7%.12例患者中淋巴结完全缓解(CR)10例(83.3%),部分缓解(PR)2例(16.7%),总有效率100%.并发症为少量出血2例(16.7%),少量气胸1例(8.3%).结论:CT引导向下人工气胸后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淋巴结效果好,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胸腹部实体肿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胸腹部实体肿瘤患者,其中胸部肿瘤组22例,腹部肿瘤组18例,两组患者均采取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病灶直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胸部肿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36%,腹部肿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胸部肿瘤组与腹部肿瘤组治疗前后的病灶的平均直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后均小于治疗前。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胸腹部实体肿瘤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该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CT扫描用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分析及对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50例,均采用CT及腹部彩超检测,分析比较各自的准确率、CT淋巴结转移数及CT三分区转移情况。结果:CT的总检出率(87.33%)远远高于彩超的总检出率(68.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中胸上段准确率最高,而彩超中胸下段准确率最高;且CT转移数2和CT三分区转移的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扫描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较高,CT转移数和CT三分区转移能够有效评估患者术后的生存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讨CT与MRI在术前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从我院肿瘤科中抽取80例直肠癌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和CT检查,观察检查征象特征并分析。结果:CT检查共60例淋巴结转移患者,20例无转移,MRI检查共59例转移,21例无转移。和病理诊断结果对比,CT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59/59)、95.24%(20/21),MRI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结论:术前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症状可根据患者状况选择MRI或CT方式检查,此两种方式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食管癌术前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对37例食管癌患者进行诊断,对肿瘤部位、肿瘤表现、病灶强化特点及远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中,胸上段、中断、下段等部位的发生比例分别3例(8.11%)、8例(21.62%)、14例(37.83%);食管癌患者食管壁多表现为环状增厚或偏心部位不规则增厚;可见气管、支气管(11例,29.73%)及主动脉侵袭(19例,51.35%);经病理诊断淋巴结阳性者22例,CT诊断淋巴结阳性者14例,淋巴结CT阳性检出率为63.64%。结论:多层螺旋CT扫瞄可对食管癌肿瘤部位、肿瘤表现、病灶强化特点及远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做出较好的判断,为食管癌手术治疗方案及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结节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特别是增强扫描后的特征,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32例肺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32例结节病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31例,特征为对称性肺门淋巴结肿大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不融合,增强后呈中等度较均匀强化;肺内病变25例,多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网状结节。结论:肺结节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CT扫描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评价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应用螺旋CT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诊治的54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术前均采用螺旋CT扫描,观察并评价本组患者螺旋CT术前分期准确率,螺旋CT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食管癌患者手术方案制定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螺旋CT术前分期准确率高达90.74%,且TNMⅠ-Ⅳ期准确率均较高,与后病理分期诊断结果相近(kappa=0.874);本组患者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结果优于螺旋CT(增强CT扫描、CT平扫)术前诊断(P0.05,P0.01),而增强CT扫描淋巴结转移诊断结果优于CT平扫(P0.05);CT-TNM分期、肿瘤位置及肿瘤长度是手术方案制定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螺旋CT对食管癌术前分期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具有积极应用价值,可明确显示病灶状况,从而为临床医师预估食管癌手术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检查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到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11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高分辨率MRI检查进行诊断,比较术前MRI直肠癌的分期结果与术后的病理分期结果。结果:MRI直肠癌的表现中平均肿瘤直径(5.4±1.6)cm。116例直肠癌患者的MRI诊断中有8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MRI的诊断准确率达74.13%,30例未出现淋巴结转移,MRI的诊断准确率25.86%。116例直肠癌患者的MRI N分期诊断中,N0期29例,N1期48例,N2期39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前采用高分辨率MRI检查方式,可有效诊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分期情况。  相似文献   

9.
陆启军 《影像技术》2014,(3):21-22,18
目的:观察成人支原体肺炎CT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确诊的58例支原体肺炎的CT图像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其中52例(89.66%)CT表现为结节状或小斑片状气腔实变影(见图1),双侧6例,单侧20例;45例(77.85%)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见图2),双侧12例,单侧33例;32例(55.17%)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1例(53.45%)呈现树芽征(见图3),双侧5例,单侧26例;15例(25.86%)可见淋巴结肿大(见图4),42例(72.41%)患者的病变范围局限于单个肺叶之内。所有患者中16例(27.59%)患者的病变范围涉及两个以上肺叶,42例(72.41%)患者的病变范围局限于单个肺叶之内。结论:支原体肺炎CT表现特征性较为明显,可作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T技术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从本院选取27例甲状腺肿瘤患者,均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其CT检查资料,总结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结果:本组患者中有12例为甲状腺腺瘤,包膜完整,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节性甲状腺肿5例,甲状腺癌10例,其中,乳头状癌6例,滤泡状癌3例,胸内甲状腺未分化癌1例。有5例边界模糊,侵犯附近组织器官;发现4例有砂粒样钙化或斑块样钙化,淋巴结转移4例。结论:在判断甲状腺肿瘤良恶性时,应从包膜是否完整,边界是否模糊,轮廓是否规则,密度是否均匀,淋巴结是否转移等方面进行判断。CT对甲状腺肿瘤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洪东煜 《影像技术》2012,24(6):16-17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切割活检肺部病变的阳性率、病理结果以及并发症.方法:对131例CT导引下经皮穿刺切割活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皮穿刺切割活检组织经病理学诊断125例,其中鳞癌52例,腺癌37例,脓肿3例,间皮瘤3例,结核球10例,小细胞肺癌2例,炎性假瘤5例,纵隔恶性肿瘤6例,慢性炎症7例.穿刺切割活检阳性率为91.2%.并发症(气胸6例,出血10例)占12.8%.结论:CT导引下经皮穿刺切割活检阳性率高,并发症轻,比较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冯志明  李晓如 《材料保护》2002,35(10):40-41
研究了注塑机冷却水系统酸洗后过氧化氢钝化的工艺条件 :pH值 6 .0± 0 .5 ,0 .5 %~ 1.0 %过氧化氢 (含过氧化氢稳定剂 ) ,2 5~ 30℃下钝化 10~ 12h ,在钢、铜表面均可获得良好的钝化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33例肺部结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64层螺旋CT影像学检查、活检检查。观察肺部结节病的诊断准确率及CT影像学表现。结果:以活检结果为金标准,本组33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100.00%,无误诊或漏诊发生;本组33例患者均见明显淋巴结肿大,平均淋巴结短径为(16.49±3.53)mm;其中,所有患者均伴有明显隆突下间隙淋巴结肿大,该区域平均淋巴结短径(17.03±2.77)mm;单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6例,双肺门淋巴结肿大合并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27例。结论:64层螺旋CT诊断用于肺部结节病诊断,诊断准确率较高,操作便捷,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的CT检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胃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胃癌患者中;病变位于胃窦部25例,胃底贲门部16例,胃体部7例,广泛浸润(皮革胃)2例。CT可显示局限或广泛的胃壁增厚,胃壁及腔内、外肿块的形成,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淋巴结及脏器转移,合并症表现等。结论:CT扫描不但对胃癌能做出正确诊断,而且对浸润深度的判断、淋巴结转移、脏器受侵及转移情况均可准确显示,对胃癌的分期和术前评价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多步接枝工艺制备了系列二氧化钛粒子(M系列粒子)/氰酸酯树脂(CE)基复合材料,总结了制备最佳工艺条件,讨论了复合材料的固化动力学、耐热性能,分析了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变化与性能提升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M系列粒子的引入,在降低复合材料活化能,有利于固化成型的同时,未改变固化机理。少量M-2粒子的引入,使CE的耐热性能大为改善。当M-2粒子含量为4%(质量分数)时,实验数据表明,储能模量增幅为60%,玻璃化温度增幅为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CT在评价食管癌外侵、判断临床分期以及手术方案制定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22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采用64排CT检查,数据利用工作站进行处理分析。参考图像特征分析食管癌外侵的信号特点,并将CT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对比,进而分析其在评估手术方案中的作用。结果:管壁0.4-1cm的外侵率为16.7%(1/6);管壁1-2cm的外侵率为28.6%(2/7);管壁2cm的外侵率为77.8%(7/9)。CT结果判断可以手术切除而术中未能切除的患者有2例,预测准确性为90.9%。64排CT术前分期准确率为90.9%,且与病理学分期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64排CT对预测食管癌临床分期、评估手术方案有着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碘吸附器主要用于去除在核电站运行事故条件下产生的放射性碘和碘甲烷。碘吸附器的合格与否要通过一系列严格检验,其中碘吸附器中所装活性炭的检验主要通过放射性示踪气体试验方法进行,该方法采用放射性甲基碘(CH_3~(125)I和CH_3~(131)I)作为示踪气体,而CH_3~(125)I和CH_3~(131)I对人体会造成辐射危害。为了减少CH_3~(125)I和CH_3~(131)I对人体的伤害,设想采用非放射性甲基碘(CH_3~(127)I)替代CH_3~(125)I和CH_3~(131)I作为示踪气体进行试验。结合核电站现场的实际情况,从浓度设定、方法检出限确定、如何采样以及如何解吸等几个方面通过气相色谱仪对CH_3~(127)I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CH_3~(127)I在0~2.56μg/mL和10~200μg/mL 2个浓度范围内均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004μg/mL,精密度在1.3%~3.1%之间,说明该方法重现性良好;但在活性炭吸附CH_3~(127)I后,采用二硫化碳(CS_2)解吸它的解吸效率在20%~25.5%之间,解吸效率偏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胸骨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临床证实的胸骨恶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12例中,10例为转移瘤(其中原发肿瘤为肺癌5例,乳腺癌3例,甲状腺癌1例,肝癌1例);2例为骨髓瘤。转移瘤CT表现为胸骨溶骨性破坏,其中8例伴有局部软组织肿物;骨髓瘤主要表现出圆形穿凿状透亮缺损状,周围清晰度较高,但未出现硬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可检测出恶性胸骨肿瘤的骨破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钟耀东  赵新兵  曹高劭 《功能材料》2004,35(Z1):1873-1875
锂离子电池,又被称作"摇椅电池",具有体积小、质轻的特点;理论容量高达274mAh/g的正极材料LiNiO2极受研究关注,以镁掺杂锂镍氧化物,能有效提高充放电循环稳定性,并于Li+脱嵌时提供支柱作用(pillaring effect),因之少量掺镁可有效改进LiNiO2之电化学性能.本实验以XRD依据I(003)/I(104)峰比值、R-factor(I(006)+I(102))/I(101)峰比值、I(108)与I(110)的峰分裂,探讨在不同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升温速率、试样压片的压强大小、气氛等变数条件所合成之锂镍镁氧化物LiNi0.95Mg0.05O2.发现以210~280 MPa对试样压片,在氧气气氛下经2℃/min升温速率升温至600℃,预烧9~15h后,再粉碎、压片以5℃/min升温至600℃之后以1℃/min升温至750℃恒温15~20h,可得I(003)/I(104)峰比值1~1.1,R-factor(I(006)+I(102))/(101)峰比值0.67~0.94,并且有(108)与(110)的分裂峰,同时c/a比值4.914~4.925,属于R3m空间群的锂镍镁氧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以水玻璃和Ti(SO4 ) 2 为原料 ,制备出了多孔的纳米TiO2 /SiO2 复合粒子。在后处理过程中 ,利用无机包覆剂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在复合粒子表面包覆了一层无机结晶膜。经热处理除去包覆剂后 ,得到了以单分散纳米复合粒子组成的复合微粉。对复合微粉进行比表面和孔容测试 ,并运用XRD和TEM进行了表征。发现TiO2 以 12 6nm的纳米晶粒的形式被多孔的SiO2 包覆 ,所形成的复合粒子则约为2 0nm。为了了解复合微粒的灭菌效果 ,运用纳米TiO2 和复合粉末对 4种保健食品进行对照灭菌实验。两个月以后 ,测得含复合微粒的样品中的菌落总数为 5 0~ 12 0个 / g ,是相应保健食品企业标准许可菌落数的 0 2 5 %~ 0 .7% ,为相应空白样和纳米TiO2 粉样品菌落数的 0 .5 2 %~ 0 .97%和33 .3%~ 83 .3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