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将阿尔金走滑大断裂及与其相邻发育的几条展布方向一致、运动方式接近的断裂带统称为阿尔金走滑断裂系。通过对各断裂带组成、延伸规模、活动时期和活动方式,阿尔金走滑断裂系中、新生代沉积层系的岩相古地理,盆地上部沉积层系地震数据解释和柴西坳陷古近系沉积岩裂变径迹等方面的研究,结合遥感地质学等手段,探讨阿尔金走滑断裂系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学过程。研究认为,印支期阿尔金走滑断裂系总体构造格局处于相对隆起状态,区域上基本未接受三叠纪沉积,表现为剥蚀阶段。受燕山运动影响,在区域微弱拉张作用下,阿尔金走滑断裂系在侏罗纪相对整体沉降并开始接受侏罗纪沉积,形成大阿尔金湖。至燕山运动中晚期,受新特提斯构造域关闭的影响,形成区域范围的构造抬升,大阿尔金湖消亡。燕山运动末期发育区域范围的左旋走滑运动,阿尔金走滑大断裂带形成。喜马拉雅运动开始后,塔东南坳陷和柴达木盆地整体进入相对拗陷期,古近纪地层厚度展布特征揭示出,沉积区的古地理特征表现为阿尔金断隆开始抬升,阿尔金走滑大断裂带构造运动强度逐渐加强,尤其在古近纪晚期以来这一特征十分明显。受此构造事件影响,新生代民丰坳陷主要受阿尔金走滑大断裂和北民丰凸起的控制形成挤压挠曲型走滑拉分盆地,若羌坳陷主要受控于车尔臣河断裂、且末-若羌断裂和阿尔金北缘断裂形成雁列型拉分盆地。  相似文献   

2.
阿尔金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北东—南西走向的大型转换断裂,在不同时代受区域应力作用的影响,断裂运动的方向不同,断裂带两侧也相应的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盆地。通过对断裂带两侧的中生界盆地和地面露头分布的研究,应用大量学者对阿尔金断裂带走滑作用研究的认识,结合与右行离散平移断裂有关的构造组合模型,开展了阿尔金断裂带两侧中生界盆地演化过程、盆地类型、沉积环境以及阿尔金断裂带与周缘盆地演化之间的关系。根据阿尔金断裂带两侧中生界盆地露头和盆地形态、岩相之间的契合关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生代以来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左行走滑距离在350 km左右;泥饼右行走滑实验模型和阿尔金中段中生代原型盆地之间,在成盆环境和盆地类型上,均具有良好的构造契合关系;阿尔金断裂带走滑复位以后的中生代原型盆地分布研究,对认识现今中生界盆地类型及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古地磁资料看柴达木盆地古构造环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根据古地磁资料研究柴达木地块与周缘地块的关系,分析柴达木盆地中生代以来的构造背景和应力作用特征,试图对柴达木盆地重大地质问题给以合理的解释和佐证。根据研究结果,认为阿尔金断裂的走滑运动方式由中生代左行走滑转为早第三纪右行走滑,再转为晚第三纪左行走滑,指出柴达木盆地是中、新生代在不同古应力环境下形成的挤压拗陷型盆地,近南北向构造带形成早于北西西向构造带。图3表5参6(余辉龙摘)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柴中断裂带演化及其对成盆作用的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的主控因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多种实际资料的再次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中部东西向横亘着一条区域性断裂带--柴中断裂带。它形成于元古代,是柴南古陆核和柴北增生体之间的地壳缝合带,也是控制柴达木盆地沉积中心转移的主要断裂带之一。中生代以来,柴中断裂带与阿尔金走滑断裂为同一构造活动体系,具有边走滑边沉积的特征,其两侧在地形、地层、构造和重磁场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柴达木盆地是柴达木地块在加里东期从柴达木-祁连地块中分离出来之后,又经历了海西期和燕山-喜山期两次成盆作用而形成的,柴中断裂带对盆地形成、演化和油气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石油化工应用》2019,(10):91-99
柴达木盆地是被昆仑、祁连、阿尔金造山带所围陷的大型含油气盆地,在印支期完成板块的拼合后进入了陆内变形时期,中、新生代盆地发育受喜马拉雅地块与亚欧大陆以及印度板块与亚欧大陆等碰撞的影响,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化过程,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都很发育。为了揭示柴达木盆地跃进二号东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成因,通过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以及构造演化剖面以阐明研究区平面和剖面构造特征。分析表明,走滑构造发育经历了七个泉组沉积末期强烈的压扭构造作用,发育了正花状构造样式,而至柴达木组沉积的前期构造又经历了强烈的张扭构造作用,发育了负花状构造,且叠加在早期正花状构造之上,使得浅层层序主要发育正断层,两期走滑断裂作用叠加产生了现今复杂的负反转走滑断裂带。跃进二号东叠加走滑构造模式的建立为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发育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6.
昆特依凹陷中生界、新生界发育特征及构造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昆特依凹陷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断块带西段,紧邻冷湖和鄂博梁-葫芦山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区域。通过对昆特依凹陷内部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认为在中生代末造山后的陆内调整时期,昆特依凹陷内分割性断块发育,形成压陷型分隔性断块坳陷;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柴达木盆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压扭性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伴随阿尔金走滑断裂的活动,昆特依凹陷受其影响和制约,发育形成压陷型沉降坳陷。昆特依凹陷内的潜伏背斜构造在新生代早期开始发育,第四纪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高分辨、高精度古地磁测年剖面和地震生长层序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地区新生代以来至少发生了10次构造运动、3期构造幕,反映了阿尔金地区经历了3次加速隆升的过程。该区整体具准前陆特征,下第三系以逆冲作用为主,沉积、沉降中心相对稳定,是柴西主要烃源岩发育区;上第三系以走滑挠曲为主,沉积、沉降中心沿阿尔金断裂带由西南向东北明显迁移。垂直阿尔金造山带向盆内区可划分为山前高断鼻带、中部低断鼻带、盆内下第三系冲断前锋和反冲带。柴西阿尔金斜坡地区现今构造圈闭是多期冲断、走滑、掀斜隆升叠加作用的结果,发育构造圈闭、地层不整合圈闭、岩性圈闭,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走滑叠合盆地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周缘地区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盆地内近年来的油气勘探实践,提出了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由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和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联合控制的走滑叠合盆地的新认识,认为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为主要控盆边界,东昆仑走滑断裂为主要调节边界,柴北缘—祁连山逆冲褶皱带为挤压转换被动适应边界。在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动力学背景下,阿尔金断裂自始新世发生左行走滑,使得柴达木盆地向北东方向逐渐迁移,造成柴北缘—祁连山地区北西—南东走向断层的逆冲推覆与走滑变形,使得柴达木盆地自古近系路乐河组沉积期开始了新生代沉积。柴北缘地区古近系表现为类似前陆盆地区的粗碎屑沉积组合,烃源岩品质较差,而在柴西南地区表现为伸展构造背景下的凹陷沉积区,发育品质优良的古近系烃源岩。自中新世,东昆仑左行走滑断裂开始活动,走滑断裂逐渐向北迁移,形成了一系列雁行排列的分支断裂(如昆北断裂、阿拉尔断裂以及红柳泉断裂等),柴西南地区古近纪的伸展背景逐渐反转为新近纪的走滑挤压背景。形成于新近纪的走滑挤压相关构造(如英雄岭构造等)是柴西南地区以古近系烃源岩为主的油气聚集和成藏的重要场所。因此,东昆仑走滑断裂和阿尔金走滑断裂这两条世界级大型左行走滑断裂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叠合,控制了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新生代盆地的沉积和变形,也是控制柴达木盆地特别是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走滑构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地球上一种重要的构造类型,走滑构造的研究意义并不亚于碰撞构造和伸展构造,但总体上其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在阅读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走滑构造的研究历程并系统总结了研究现状和进展,概述了各种先进的测试手段与勘探技术的应用。中国大陆广泛发育的大型走滑断裂带,相关人员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中阐述了发育于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大型走滑断裂带——郯庐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对盆地发育和演化的控制。实践证明,加强对走滑构造带的研究,有利于油气勘探总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深入研究走滑构造所形成的相关构造,有助于更全面地研究造山带和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为古地理及地震灾害等应用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走滑构造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二维-三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中生代发育达尔布特走滑断层和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达尔布特走滑断层为正花状构造,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发育右行走滑构造,形成雁行排列的乌尔禾背斜、夏子街背斜和高角度倾斜剪切断层等。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生右行剪切为主兼有逆冲的走滑运动,形成走滑断层和剪切断层转折褶皱,并非过去较普遍认为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育逆冲推覆构造。新生代印度板块—欧亚大陆碰撞引发达尔布特断层重新活动发生左行走滑,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新生代未活动。搞清走滑构造的特征及其相关的圈闭类型,对该区油气勘探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阿尔金山北麓新疆若羌米兰河口剖面新近纪沉积序列的详细研究,结合区域资料,将该区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中新世乌恰群、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阿图什组、晚上新世西域砾岩组和早更新世乌苏群。根据岩性、沉积物粒度、沉积结构和构造以及地层几何形态特点,新近纪以来该区沉积环境经历了从中新世湖相沉积到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扇三角洲沉积,再到晚上新世洪积扇沉积,最后至第四纪洪积扇和河流沉积的演化。结合剖面向上阶段性变粗、砾岩增多变厚、砾石成份中深变质岩和火成岩含量增加以及古水流也呈有规律变化等特征,可推测自新近纪以来阿尔金山至少经历了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以来4个阶段的重大构造隆升过程,并且后3次构造活动幅度较前一次强烈。  相似文献   

12.
阿尔金走滑构造域沉积盆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金走滑构造域波及范围有50多万km~2,与其有关的盆地11个,盆地沉积面积约26万km~2。本文总结了阿尔金走滑构造域的构造特征和走滑盆地的基本特点。对阿尔金断裂的研究应着眼于整个构造域,实物工作量应放在重点盆地,逐渐总结出走滑盆地含油模式,开拓新的找油气领域。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断裂系与塔中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阿尔金断裂系是我国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大型走滑断裂系统,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数次顺时针张扭与逆时针压扭的交替作用,特别是在古生代以来该断裂系的构造演变,对其西北侧的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构造格局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重在的影响。阿尔金断裂系晚加里东早期的左地压扭导致塔中构造格局的形成,而海西早期的续行压扭作用则是塔中地区构造改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地震剖面的重新对比解释,对盆地构造格架、形成演化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第四纪与第三纪柴达木盆地为不同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叠合盆地。第三纪柴达木盆地主要位于乌图美仁—大柴旦断裂带以西,第四纪盆地主要位于该断裂带以东,一里坪坳陷是两期盆地的主要叠合区域。第三纪盆地形成于早喜马拉雅运动,发展于中喜马拉雅运动,消亡于晚喜马拉雅运动,经历了由断陷到坳陷至反转隆升的过程。下第三系具有多个沉积沉降中心,中新统与上新统具有相对统一的坳陷中心,后期构造变形强烈,断裂、褶皱发育。而第四纪盆地形成于晚喜马拉雅运动,为走滑盆地,沉积中心在纵向上向东有所迁移,构造变形弱,多为同沉积构造,幅度较小。柴达木盆地独特的油气地质条件,决定了在油气勘探上必须采取非常规思路和方法,向斜部位、构造裂缝可能有大发现。  相似文献   

15.
黄诚 《石油实验地质》2019,41(3):379-389
叠合盆地内部走滑断裂一般具有多期活动特征,其幕式形成演化过程与叠合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构造变革期匹配。一般情况下,走滑断裂带在不同构造时期的会聚(或拉伸)应力场中,会在同期近地表构造层形成特有的伴生构造样式,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垂向构造序列。如果将各构造层特有的走滑伴生构造作为同期走滑断裂活动的地质记录,即可从现今地下地质结构中逐期恢复走滑断裂幕式活动过程,进而判定断裂活动期次。此外,在走滑断裂幕式滑移过程中,常会出现水平滑移方向改变和错断构造-沉积地质体的现象。这2种现象实际上体现了走滑断裂运动学特征的核心内容,即滑移方向和滑移距离,也可作为走滑断裂活动期次判定的重要依据。基于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背景研究,将塔里木叠合盆地划分为5个构造层,厘定走滑断裂体系的垂向构造序列及主要伴生构造样式。通过对塔里木叠合盆地不同构造层走滑伴生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解析,形成了基于地震资料判别断裂活动期次的2类7种适用性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的形成受周缘构造带多方向、不同性质构造应力的影响,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和盆地演化过程,位于松辽盆地南部的梨树断陷具有多种构造活动叠加复合演化的特征,是揭示周缘构造带活动过程及盆地构造—沉积响应的良好窗口,走滑构造活动是否控制了盆地沉积过程是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利用三维地震数据开展精细解释,结合断距统计、构造模...  相似文献   

17.
在压扭性含油气盆地勘探中,早期主要集中在断褶构造带的构造高部位,并已找到了许多断背斜、断鼻型油气藏;但随着勘探的深入。不得不考虑这些断褶构造下盘由逆断层和聚敛型扭断层封闭所形成的断层圈闭。虽然断层下盘圈闭在数量上和总的油气储量上一般都要比断层上盘背斜圈闭的低。但有时断层下盘的圈闭可以形成储量很大的油气藏,目前国内外均找到了这类油气藏。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走滑断裂带圈闭条件的实例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由逆断层和聚敛性扭断裂封闭的断层下盘圈闭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部位.是一个位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