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以操作为主的课程.但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比其他主科课程历史底蕴薄弱,还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教学模式.虽然教的是先进的技术,却面临着更多的教学难题,如:学生掌握了哪些技术?掌握到什么程度?能够应用多少知识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针对此,本文谈到了北外附校信息技术组通过对“LearnSite+DiscuzNT”的实践,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降低课堂组织难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容量,完善过程性评价标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从信息技术课程诞生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似乎都集中在教什么的问题上,而如何教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2004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确立,虽然仍然有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等争论,但是逐渐走向规范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趋势下,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信息技术教学,希望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实践性等特点,加上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不成熟,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较其他学科显得更为复杂.为了引起大家更加关注信息技术教学,也为了引导信息技术教学健康、良性地发展,我们试图梳理一些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3.
在课程改革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什么?怎样教?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认真学习、领会、落实课标理念,在教学中勇于实践,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积极探索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作为激发和改善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佑镁 《计算机教育》2004,(8):64-65,50
现状当IT遇上NT,我们该怎么办?这里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指的就是信息技术类课程,而NT(New Teaching)则是指新技术条件支持下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应该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不断推向深入,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在教学改革、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和信息化教  相似文献   

6.
在中小学这片教育的大天地里,承接着计算机教学先行的脚步,信息技术课程在风风雨雨中已跋涉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信息技术教学感受到了十个春夏秋冬的阳光、雨露;信息技术教师从一个个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者成长为经验丰富、教有心得的收获者.每当回顾信息技术教学这段不平凡的成长经历,大家都不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心得与体会,不论是酸或甜,还是苦或辣,都会有沉甸甸的无限感动.  相似文献   

7.
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号召,保证疫情期间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本文以《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例,探索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论文首先介绍了超星学习通的特点,其次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现状进行了介绍,接着详细介绍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混合式教...  相似文献   

8.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和教师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时代发展特征相适应.娱教技术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将教学与娱乐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最优化的实践活动.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国家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面对这种新形式、新挑战,信息技术对高中化学教学有何影响?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以操作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其教学中也是综合了感性与理性两种元素.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的最高目标,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恰当地运用好感性与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彰显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使信息技术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具有丰富内涵与价值的课程.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教育是学科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这里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教学问题,为解决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一个可选方案,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学的实践提供参考.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当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
  学不容乐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对高中素质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有些学校对信息技术课不够重视,无法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有些学校的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有些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相对缓慢,缺乏专业性、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何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呢?笔者认为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改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浅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当我们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蓦然回首的时候;当我们试图利用宝贵的课时,竭力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高精尖"的技术,试图让他们掌握专业性较强的操作步骤的时候;当我们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大潮,基础教育向我们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我们是否感受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单薄,支撑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基石的脆弱?我们奉行多年的以"技术传授"为主导的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灵魂在哪里?当我们面对与课程内容并不配备的每周1课时或2课时的授课安排;当我们面对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不理想;当我们面对同事或学生对文化"底气不足"的信息技术教学不屑一顾的目光时;我们是否有太多的感触、困惑抑或思考,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改革区别以往的改革范式,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知识与观念更新。教师研修、培训项目的推进、既表现在研修、培训内容上,又表现在其形式上。为了给教师研训亲历者、思考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我刊特开辟了这块园地。小郑老师是来自山东的一名一线教师,她带着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困惑和思考,在10天的学习中,记录下自己在国培中的点点滴滴:信息技术课程及教学的最新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来自于政策、管理、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资讯,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心得体会。让我们随小郑老师一起,共同思考:信息技术课程将走向何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中有哪些有效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肖菲 《福建电脑》2011,27(4):32-34
本文针对在高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内涵和数据库课程中的主要教学改革举措,重点介绍了在数据库课程中采用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教学模式案例,并通过改革前后教学实践的对比,证明了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对于在高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06年9月山东省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也随之深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到了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是理想,新的课程教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深入人心.目前,许多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原则也都以普及信息技术为主,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而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根据自己学校计算机的配置、学生的操作能力、学生的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就使得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遵循教材,但又不能囿于教材.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浓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了、新了,师生间的氛围和谐了、轻松了,教学效果才必然会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才能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