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井间地震是获得井间油藏高分辨率成像的一项新技术。利用直达波旅行时进行层析成像,对井间地震资料消除管波和直达波后,进行上下行波场分离,获取上行波场,以层析结果作为速度模型进行反射波成像,获得了垦71井区多对井间地震成果剖面,成果剖面的高分辨率特征显示了井间地震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井间电磁成象技术可直接测量井间地层的电学物性,给出具有高分辨率的井间电阻率分布图像,是进行油藏描述和监理的新的有效手术手段。本文叙述了井间电磁成象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以在德州BP石油公司的蒸汽驱监测和Richmond注盐水监测为例,说明了 间电磁成象技术在油田的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3.
实测井间反射高分辨率成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鉴于井间地震资料波场的复杂性,现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利用初至波的旅行时数据来进行井间层析成像。本文将VSP资料处理技术应用于井间地震资料之中,对两个共炮点道集和两上共接收点道集的上下行反射波作了井间成像,获得了十分理想的高分辨率成像剖面。  相似文献   

4.
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可以看成是VSP波场分离的一种延伸。与VSP不同,井间地震波场较为复杂,分离的难度较大。借鉴VSP波场分离技术与常规地面地震处理技术,系统论述了实际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的过程:①建立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的工作流程;②进行井间地震初至波(直达P波)的切除;③运用多域多道滤波技术分离出上、下行一次反射波;①运用VSP-CDP成像技术与初步叠加技术获得类似于地面地震资料的井间地震反射波初叠剖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运用多域多道滤波技术可以较好地实现井间地震波场的分离。  相似文献   

5.
电磁层析成象可用于估算井间岩石电特性的分 布。对常见的油田井距和储层电特性而言,井间电磁 测量值主要对电导率,而不是渗透率敏感。射线追踪 法一般用于无阻尼波的传播,它也能用于油储环境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实例研究表明,高频井间数据中含有反射波数据,利用类似于VSP数据处理的流和中增强这些反射波,从而生成分辨率很高的图像,对于几百英尺深的井来说,垂直分辨率有可能达到3-5英尺(1-1.5米)。尽管这项研究得到的井间反射图像与声测井曲线很吻合,但在井间反射成像中还存在着某些技术难度。尤其是我们发现图像的信噪比随反射成点离激发井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另外,假频管波以及横波和转换波是噪声的主要成分,我们  相似文献   

7.
井间地震观测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井间地震观测的目的是利用井间速度成像和井间偏移成像来研究井间介质的横向变化,为油藏工程,油气藏储层特征描述服务。由于其观测方式独特,在某一井中激发,另一井中接收,选用不同的井间观测系统方式,对层析的反演,偏移成像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一偿同间距条件下观测,激发,接收井与井间构造走向及子波频率与分辨率的影响关系。这对于实际井间资料的采集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储层监测中的一个主要任务是确定注入流体的位置及注入流体的移动方向,井间电磁(EM)成象在储层规划中是一门新兴技术。特别是在提高采收率(EOR)阶段,应用它描绘和监测流体在井间地层中流动最合适。井间成象不同于常规测井,它对井间地层空间进行扫描成象,而常规测井仅是测量井眼周围狭小的体积空间,井间电磁技术的电导率成象直接与储层特性参数有关,如:水的饱和度,矿化度,孔隙度等等。井间电导率成象能反映监测井之间未探明区域地层的详细情况。电导率成象对岩石孔隙中的流体(水和油)的变化特别敏感,因此它不同于地震速度和衰减的测量,这种测量是对岩石基体的物理性质变化敏感。EM成象和地震成象两种方法能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储层监测的水平。井间电磁在理论研究和仪器制造上已有重大进展,对于注水监测,在EOR期间的不同时刻的电导率成象能提供有关油、蒸气、水移动的信息。最近同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LLNL)合作在Chevron(雪佛龙)注气现场进行了实验,时间推移测量资料清楚地说明了由于方法,结果发现分辨率异常的那一部分空间的变化情况。文章集中描述它的应用、物理理解、数据处理方法,结果发现分辨率与数据的采样多少,空间的覆盖范围及电磁成象工作频率有关。另外,为优化成象质量,在反演计算中应利用已有的一些基于测井曲线的限制及其它的一些地质信息。从理论和现场试验中发现,井间EM在储层监测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井间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井间地震技术能够实现两井之间构造和储层等地质目标的高精度成像,数值模拟技术是研究地震波在井间传播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认识井间地震的复杂波场。利用声波方程建立井间波场数值模拟计算公式,选取一对实际井的声波测井资料建立了速度模型,进行井间数值模拟,得到了合成记录,对记录波场进行分析,能够清楚地观察到上、下行反射波和直达波的时距特征。不同观测系统设计参数的成像试验表明,数值模拟可以帮助优化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降低井间地震的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井间地震测量的原理和发展过程;讨论了用于油田开发的井间地震技术装备的要求,介绍了目前国外应用的井下震源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综述了井间地震层折成象原理及正、反演方法;介绍了地震层析成象应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井间地震技术能够实现两井之间构造和储层等地质目标的高精度成像。数值模拟技术是研究地震波在井间传播规律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认识井间地震的复杂波场。利用声波方程建立井间波场数值模拟计算公式;选取1对实际井的声波测井资料建立速度模型,进行井间数值模拟,得到了合成记录;对记录波场进行分析,清楚地观察到了上行、下行反射波和直达波的时距特征;最后,对模拟得到的合成记录进行了反射波成像处理。不同观测系统设计参数的成像实验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可以帮助优化野外观测系统的设计,降低井间地震的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12.
引言石油勘探和开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进行井间岩性成象.在过去数十年中,通过测井曲线内插和反射地震法对该目标作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在井间成像中两个主要参数是岩石密度和地震波速度.最近,地球物理学家们使用两种仪器,以便在井间勘探中直接测量密度和速度.这两种井下仪是井间层析成象仪和井中重力测量(BHGM)仪。测井观测的井孔附近的物理特性,而井间层析成象和BHGM测量的是井孔以外的物理特性。近几年来,井口地震震源和接收器的长足进展,为井间地震速度变化的高分辨率创造了  相似文献   

13.
目前井间地震的天空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三分量记录应用不断增加,本文介绍了一种处理三分量宽带井间资料的方法,目的压制尾波信号,分离重叠在一起的波场分量,这种方法具有很高分辨率。  相似文献   

14.
在加利福尼亚Bakersfield San Emidio油田进行了井间地震实验,以便估价井间反射/绕射层析图象。通过井间区域成象可圈出可能的尖灭带位置。在该实验中,所用的两口井相距762米,用于成象的区域深度为3350米~3960米。在研究区内,用井间反射/绕射层析成像法构成了首批大尺度油藏特性图。在San  相似文献   

15.
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井间地震反射波的主频大约是地面地震反射的10倍,因而井间地震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同时对成像精度的要求也就更高。以VSP-CDP成像方法为例,探讨了影响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质量的因素,指出井间直达波可作为检验成像精度的依据;在总结和比较井间和地面地震反射成像方法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无需速度建模的走时场延拓反射波成像方法,并推导出弱各向异性介质下纵波的走时延拓方程。实际井间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走时场延拓反射波成像方法较之井间VSP-CDP反射成像方法的成像质量有了质的提高,其成像剖面与地面地震剖面相比,包含了更多的地层信息,由此说明,新的成像方法是可行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井间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显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井间地震资料比常规地面地震资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井间地震反射波成像剖面可用于井间储层的精细解释。井间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显示是实现井间地震资料人机交互解释的必备工作,具体内容包括:①对井间地球物理数据在深度域作精细插值,并加载建库;②实现井间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显示;③对深度域井间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解释。实际资料应用表明,实现井间地震资料的综合显示,得到井间地震资料的属性分析、“三瞬”剖面、道积分等处理后的输出,都十分有利于井间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与井间储层的精细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一种综合逆垂直地震剖面(RVSP)、井间和地面地震实验的方法被用于相距600英尺、深1000英尺的两口井之间的地下界面成象。用标准射线追踪方法处理RVSP资料以产生一个等效的叠加地震剖面。井间资料由SIRT和共轭梯度旅行时透射层析成象算法处理并得到了一个速度横剖面。叠加的RVSP地下界面成象和井间层析成象速度横剖面两者与地面地震成象相比分辨率较高。例如,从层析成象中得到的速度图显示出急剧的横向速度变化,而在地面地震资料中就没有分辨出来。然而,在其总体分辨率极限内这三种方法相一致。这一结果表明RVSP和井间层析成象能潜在地用于陡倾角岩层或复杂构造的成象,例如小断层、尖灭、蒸气驱动带、礁体或盐丘翼部。  相似文献   

18.
井间地震中的管波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在井筒(裸眼井或套管井)内激发地震波,所激发的一部分能量将以管波的形式沿井筒内的流体传播,由此造成井间地震原始记录上复杂的管波图像。在中国北方某探区所进行的井间地震工作中,发现有三种不同传播机制的管波:①震源井中的管波(绕射型);②体波(检波井中的管波型);③震源井中的管波 导波(检波井中的管波型)。文中用井孔耦合理论分析了管波的传播机制,并用理论模型的合成地震记录进行了验证,指出所有由震源激发的管波都与井筒内的二次震源有密切关系。管波有弊也有利,研究管波的产生机制和传播方式,解释井间地震记录上的管波,可以利用管波提取某些地层或岩性信息。  相似文献   

19.
Rutl.  JT 《石油物探译丛》1993,(5):76-80,68
在加利福尼亚洲Mckittrick油田开展的井间地震测量末能检测到直达体波,但是观测到了从震源井辐射的Mach波产生的强波至。这些Mach波是由震源井外表管波辐射的相长干涉所产生的高能圆锥形波前。实际上,在震源井内传播的管波相当于一个二次震源,由此产生横波“尾迹!,它们存在的必要条件是管波速度大于地层横波速度。在Mckittrich油田的整个观测范围内都满足这一条件。在Mckittrick油田的资  相似文献   

20.
适当的观测系统是保证野外地震记录采集质量的关键。为此,运用地震物理模拟技术,设计制作井间地震模型来研究了井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问题。通过对观测系统类型和参数选择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井间距的大小对所接收的波场有很大的影响,设计井间地震观测系统时,应当力求将射线的入射角控制在临界角以内;下倾激发、上倾接收得到的井间记录能更好地反映井间介质的变化。上述结论可用于指导实际的野外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