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叠加速度最佳地反映了共中心点道集上正常时差曲线的特征。在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由于法向射线与成像射线吻合,这两类速度是相同的。当地下构造为倾斜地层时,叠加速度随反射层倾角而变化,并  相似文献   

2.
当地下界面存在倾角时,地面上同一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到的反射波并不是来自界面上的同一个反射点,而是来自界面上的一个反射段,用这样的共中心点道集直接进行动校正叠加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从而严重影响了倾斜反射波在水平叠加剖面上的成像质量。而MO就是将非零炮检距地震记录转化为自激自收地震记录,保证在任何地层倾角的情况下都能实现共反射点叠加的一种重要技术。我们将看到:在地层倾角较大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大炮检距地震记录在叠加前应尽可能作DMO处理,以消除非零炮检距地震道由于地层倾角而产生的时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平叠加剖面的质量。而且DMO还能消除地层倾角对叠加速度的影响,从而使得叠加速度更接近均方根速度,提高速度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Levin利用共中心点(CMP)道集模拟了均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下平界面倾斜层产生的反射时差。对某些介质而言,当各向异性对称轴是垂直对称轴时,我们可以发现,叠加速度与熟知的以余弦倾角校正为基础的多向同性预测速度间存在差异。文中,我们用具有垂直对称轴、且介质速度随深度线性变化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做了类似的试验。Levin对同一组内的四种各向异性介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对所研究的速度梯度来说,以反射层倾角做倾角校正获得的叠加速度与相应均质介质叠加速度几乎没有差异。正如各向同性介质一样,非均匀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旅行时可用垂向速度等于非均质介质的垂向rms均方根速度  相似文献   

4.
复杂构造区叠加速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震勘探中,当目的层上覆地层存在速度横向剧烈变化时,基于双曲线动校公式中的叠加速度只是一种等效速度,而不是常规意义下的均方根速度。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用于目的层叠加成像的速度受这种速度横向变化的影响很大。若使共中心点道集内的反射同相轴校平后能够同相叠加,叠加速度则会出现一些低或高的异常。其原因是共中心点道集内远、近炮检距的射线穿过上覆地层的旅行时差随速度的横向变化而偏离双曲线变化趋势,从而使正常动校时差发生改变。因此以共中心点道集反射同相轴校平为准则求取的叠加速度与均方根速度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宽方位角地震勘探在岩性和方向裂缝性地区的应用具有潜在优势和广阔前景。宽方位角相对窄方位角,其叠加速度随方位角和地层倾角变化而变化,一个综合速度不适合共面元道集中的所有地震道;对于倾斜地层,共面元中心点来自地下较大范围的反射点,常规的基于双曲线动校正理论的水平叠加技术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宽方位角地震资料处理时,用倾角一方位角旅行时间校正法可以校正视倾角引起的时差,提供一个不受倾角影响的共面元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和剩余静校正;速度分析时采用视各向异性动校正技术,解决常规NMO出射角超过35。时引起的大偏移距校正过量问题,为DMO提供一个准确可靠的地层均方根速度;采用时间一空间域的克希霍夫求和三维DMO,得到接近零偏移距的道集,然后叠加得到接近零偏移距的叠加剖面,叠后采用三维扩展STOLT偏移;最后进行方位角速度打描、叠加、偏移,识别地层方向特性和方向各向异性。针对宽方位角的有效处理措施在准噶尔盆地阜11井含油区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二维倾斜叠加速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传统的速度分析方法中,是将相邻几个 CDP 道集组合在一起制作速度谱,不考虑界面倾角引起的时差。实际上这种时差是随界面倾角的增大而增大的。此外,相邻 CDP 道集的叠加能量还随倾角的增大而衰减,因此出现丢层现象。近年来,随着倾斜叠加方法的出现和发展,一种适用于倾斜叠加的速度分析方法也应运而生,此法的关键是在制作倾斜叠加速度谱时,把倾斜动校正用于速度扫描,在扫描叠加时又利用地震波的相似性和能量准则进行加权叠加。此法不受界面倾角的影响,由此法求出的速度更接近实际介质的速度。本文提供的倾斜叠加速度模块既可作倾斜叠加速度谱,又可作水平叠加速度谱,既可提取可信度较高的速度信息,又可检测精度高的倾角信息,还可顺便完成一次静校正处理。  相似文献   

7.
P-SV转换波道集内各道的转换反射点与其共中心点并不一致,导致处理转换波资料时不能进行常规的叠加,必须对各采样点作空间水平归位,即把各采样值对应的转换点平稳到其转换点轨迹曲线上去组成新的真正的共中心点道集进行叠加,才能实现真正的多次覆盖,水平归位可在时空域内进行,模型实验表明,本方法对于小倾角地层能得到较好的归位结果,其中,转换点位置的确定,速度的选取及动校正的质量等都是做好转换波水平归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二维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DMO处理仍然沿用传统的做法,即在获得共反射点道集后,仍采用共中心点道集的的距曲线方程进行速度分析。因此,获得的速度分析结果低于介质的均方根速度。针对这种情况,本对二维情况下共反射点道集的速度分析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导出了可直接用于进行CRP道集速度分析的时距关系方程式,从而为DMO后的速度分析及其动校正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Levin(1990)模拟了均匀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之下倾斜平反射层产生的反射波在 CMP 道集内的时差。对于某些介质,如果各向异性的对称轴是垂向的,则据基于各向同性介质的倾角余弦校正的预测,就可求出叠加速度中的偏差。文中,我们再次用具垂向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模型做了类似的试验,但是介质的速度是随深度而呈线性变化的。与 Levin 所论相同的四种各向异性介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研究的所有速度梯度,倾角校正后的叠加速度与反射层倾角的关系特性,与相应的均匀介质的情况稍有不同。正如各向同性介质一样,非均匀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旅行时,可用垂向速度等于非均匀介质垂向 rms 速度的均匀模型进行正确模拟。实际上,倾角时差校正(DMO)是建立在介质是均匀的或其速度是随深度变化的基础上的,但这两种情况都假设为各向同性。本文所研究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只有一种页岩-灰岩介质用基于各向同性的 v(z)DMO 不能在 CMP 内给出恰当的校正量。而对于这种页岩-灰岩介质,用常速 DMO 都偶尔可提供出优于 v(z)DMO 所提供的时差校正值。  相似文献   

10.
在各向异性介质中,短排列叠加速度一般与均方根垂向速度不同。即使已记录了P波和S波,在短排列共中心点道集上进行双曲时差分析时,由于存在各向异性影响,我们仍难以恢复垂向速度(或反射层深度)。因此,我们检验了用长排列(非双曲)反射时差反演求取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参数的可行性。一个可能的解是恢复取P波和S波t~2—x~2曲  相似文献   

11.
引言当研究 P 波或 S 波时,常速介质叠前地震数据的零偏移距变换(TZO)是人们很熟悉的也是很容易实现的。TZO 是引用倾角时差(DMO)处理来校正倾角影响的,它可在正常时差(NMO)校正之前进行,也可在正常时差校正之后实现(Hale,1984;Forel 和Gardner,1988)。经过 TZO 处理之后,叠前共中心点道集更接近于共反射点道集。与一般的 P-P 波或 S-S 波不同的是转换 P-SV 波或 SV-P 波的下行波和上行反射波的速度是不同的,即使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也是如此。这就使得有转换波时的运动学特征比没有转换波时复杂得多。处理这一复杂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转换波运动学特性取近似,使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二维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 ,DMO处理仍然沿用传统的做法 ,即在获得共反射点道集后 ,仍采用共中心点道集的时距曲线方程进行速度分析。因此 ,获得的速度分析结果低于介质的均方根速度。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对二维情况下共反射点道集的速度分析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导出了可直接用于进行 CRP道集速度分析的时距关系方程式 ,从而为 DMO后的速度分析及其动校正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前言我们观察到一般地震资料的迭加前偏移的结果对速度资料准确性反应十分敏感,这提示我们在速度测定中可以应用偏移。测定迭加速度,是以一组不同的速度分别对共反射点道集施行时差校正;对于每种速度,都计算作为时间函数的时差校正道之间的相干性(Coherency),然后用便于解  相似文献   

14.
一般正确的三维地震CDP数据叠加需要炮检方向至CDP采集的一般的时差速度的知识,叠加速度的方位变化主要依赖于地震界面的倾角。对于单个倾斜面,在其倾角与标准(正常)时差速度(NMO速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简单的关系。然而,变化的走向与其后的反射层(子反射层)的倾角归于地震参数的复合关系。可靠的NMO速度在空间分布的信息能从用三维射线跟踪技术估计的波前曲率中得到传送。这些步骤需要附加的信息,例如反射时间梯度或者深度图以揭示标准层间的层速度。此外,这些应用于扩展的三维数据之应用因费用高而被限制。日常的三维程序的需求以一个特别的数据采集为结果,以便建立伪二维剖面,并且将所存在的速度预算程度应用到这些剖面之中。至少需要三个不同方面的预算才能得出全方位的速度变化,并由其大,小主轴及速度椭园的方向性表现其特性。误差采用计算机模型的手段进行估算。用由数学程序(最小二乘方法)和地震标准程序(NMO--校正及相关法)获得的叠加速度进行比较。最后,提出了使用初步进行NMO--校正的互相关的普通三维速度程序。  相似文献   

15.
裂缝各向异性对纵波叠加地震资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裂缝分布模式的差别导致了介质速度属性的不同,带来了共中心点道集的动校正剩余时差,进而影响了共中心点道集的叠加效果,增加了资料处理和解释的复杂性。而这些复杂性包含了裂发布特征的信息,通过不 同的处理方式提取和解释这些复杂性包含的信息,使得利用纵波地震资料寻找有利裂缝发育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我们可以从地震数据直接估算出叠加速度,而不必求助于目前流行我多速度叠加和其它研究方法,直接从地震数据中估测速度的步骤是:(1)首先用零偏移距上时间和速度的初始估算值对资料做正常时差校正(在一个数据时窗上针对某一特定的共中心点道集);(2)在使用不同的加权函数后,在偏移距上对数据求和,得出二次叠加:(3)将二次叠加数据互相关,(4)把时间延迟转换成速度和时间校正值,迭代处理直到收敛为止。  相似文献   

17.
三参量速度信息的求取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于三维地震勘探,在地下界面倾斜的情况下,其CMP道集的动校正速度不仅随空间位置和t0时间变化,而且与炮点-检波点连线的观测方向有关,为了得到较好的动校正效果,必须进行三参量速度分析,确定地下反射界三参量速度信息,即倾向,倾角和均方根速度。笔者介绍的三参量速度分析迭代算法充分利用采集到的三维地震资料,在叠加道集上求取地层的倾向和倾角,在CMP道集上扫描确定均方根速度,减少了解的不确定性,并且使解释  相似文献   

18.
基于CRP道集的叠前处理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弹性参数反演提供精确可靠的基础数据,在叠前时间偏移的CRP道集(共反射点道集)上,首先对 数据体进行可行性评价,然后对资料做进一步补救性校正和剩余补偿处理,采用高密度速度分析技术,重新拾取 均方根速度,重新进行动校正处理,从而实现了CRP道集无时差叠加。  相似文献   

19.
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地、沙漠及其他复杂地表地区地震资料的线性散射噪声和随机噪声很强,有效反射信号弱,资料信噪比较低,静校正问题严重,使用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见效。本文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将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应用于折射波资料处理,通过交互手段,逐段估算折射波的速度,用合适的速度对地震记录进行线性动校正,在共炮点或共中心点道集上,用相关方法计算各道与模型道时差,再用统计方法计算出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将该方法应用于信噪比较低、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奏效的复杂地表区,获得良好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椭圆展开速度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叠加速度分析方法,可以解决常规速度分析方法在地层倾斜时引起的共反射点发散问题。现有的椭圆展开速度分析方法都是基于二维地质情况,无法适用于三维实际资料处理,为此,开展了三维椭圆展开速度分析方法研究。文中以椭圆展开理论为基础,推导了三维条件下的椭圆展开方程,将此方法应用到三维情况,并提出一种抽取共法向出射点道集的方法。相较于CMP道集,共法向出射点道集包含更丰富的反映法向出射点的信息。文中基于共法向出射点道集开展三维椭圆展开速度分析,该方法能够适用于地层倾斜的复杂地质条件,得到高精度的均方根速度,适用于实际生产中的交互式速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