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贾栓柱  杜仕国  甄建伟  闫军 《化工新型材料》2019,47(12):135-137,142
为改善复合铝热剂应用方式,将复合铝热剂胶体化,使复合铝热剂胶体具有粘结性、可塑性及良好的燃烧性能。胶体采用液体丁腈橡胶(NBR)作为胶体粘结剂的基体,硝酸钾(KNO_3)作为添加剂。将不同质量配合比的NBR与KNO_3进行燃烧,采用XRD对橡胶燃烧产物进行分析,通过燃烧现象与燃烧产物确定NBR与KNO_3最佳质量配合比为4∶3。为使液体NBR拥有良好的流动性及燃烧性能,对橡胶稀释剂进行了筛选,确定火棉胶(NC)为橡胶最佳稀释剂,橡胶/KNO_3混合物与火棉胶的最佳质量配合比为1∶1条件下,制得的复合铝热剂胶体燃烧时间适中,燃烧时间为27s,燃烧速度平稳、燃烧完全,具有较好的燃烧性能。  相似文献   

2.
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制备Fe3O4纳米颗粒,再通过离子强度调控法制备磁性氧化石墨烯(Fe3O4/GO),最后用共沉淀法制得Fe3O4/GO/CeO2复合纳米材料,并用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Fe3O4纳米颗粒与CeO2纳米颗粒均匀地分散在GO上。研究了Fe3O4/GO/CeO2复合纳米材料对亚甲基蓝染料的吸附性能,并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由于Fe3O4纳米颗粒有着磁性的性质,易回收分离,具有再生利用性能。吸附实验结果表明:Fe3O4/GO/CeO2复合纳米材料循环5次后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仍在95%以上。因此,Fe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纳米氧化铜(CuO)改性硼(B)对镁/聚四氧乙烯(Mg/PTFE)富燃料推进剂的影响,利用球磨法制备了B/CuO复合燃料,将其添加到Mg/PTFE富燃料推进剂中,利用混合模压成型法制备含有不同比例的复合燃料的推进剂药柱。利用扫描电镜、TG-DSC分别测试了B/CuO复合燃料的微观形貌和热反应性能;利用红外测温仪、X射线衍射、TG-DSC分别测试了推进剂的燃烧速度、燃烧温度、反应产物以及热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燃料混合较为均匀,局部有团聚;n(B)∶n(CuO)=32∶3的复合燃料的放热量高于B的放热量,燃烧效率最高,为73.1%,点火温度比B低66 ℃。含此复合燃料的推进剂的燃烧速度和质量燃烧速度均高于Mg/PTFE,分别提高了25.6%和3.1%,平均燃烧温度降低了16 ℃,最高燃烧温度则提高了6 ℃,但是相对于含B的Mg/PTFE推进剂,含此复合燃料的推进剂的燃烧速度和质量燃烧速度分别下降2.91%和19.51%,平均燃烧温度下降了94 ℃和121 ℃;复合燃料推进剂一次燃烧的凝聚相产物主要有MgF2、MgO、C、Cu以及Mg3F3(BO3);一次燃烧反应过程主要是PTFE的分解以及F2和Mg的反应,二次燃烧反应过程则主要为C、Mg以及复合燃料的氧化。  相似文献   

4.
采用两步界面组装法制备石墨烯/MnO2纳米片(GMTF)三维复合薄膜电极,研究了复合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MnO2的赝电容和石墨烯的双电层电容相互协调,使得GMTF复合薄膜材料比单一的MnO2纳米片或者石墨烯材料具有更佳的电化学性能。在三电极体系中,GMTF电极的比电容在5mV/s时达156.54mF/cm2,远高于石墨烯(40.24mF/cm2)和MnO2纳米片(69.03mF/cm2)。此外,在两电极体系中,基于GMTF复合薄膜的固态超级电容器也显示出较高的面积比电容(120.49mF/cm2)和质量比电容(204.22F/g)、优良的循环性能。在功率密度为39mW/cm3时,能量密度能够达到1.735mWh/cm3。  相似文献   

5.
以水洗高岭土为载体, 采用盐酸对g-C3N4进行质子化处理,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g-C3N4/高岭土复合光催化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等手段对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并以罗丹明B为目标降解物, 研究了复合材料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 当高岭土和g-C3N4的质量配比为6︰3时, g-C3N4/高岭土具有较优的光催化性能, 其光催化速率是纯g-C3N4的8.62倍; 高岭土和g-C3N4通过静电吸引力紧密结合在一起, 该复合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 改善了纯g-C3N4光催化材料的吸附性能, 进而有效提高了其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以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PDA@SiO2)、三氯氧磷(POCl3)和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DM)为原料,合成了阻燃剂修饰的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P/N-PDA@SiO2),将其引入水性聚氨酯(WPPU),制得阻燃剂修饰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水性聚氨酯(P/N-PDA@SiO2/WPPU)。通过扫描电镜、万能试验机、热失重、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及锥形量热等测试了涂层的化学结构、断面形貌、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燃烧性能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加入P/N-PDA@SiO2后,涂膜的力学性能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大拉伸强度可达9.08MPa。涂层的热重分析表明,复合涂膜的残炭量高于纯WPPU涂膜。此外,复合涂膜的极限氧指数值随着P/N-PDA@SiO2的添加而上升,阻燃等级达到V-0,热释放速率峰值、总热释放量、材料总升烟量分别降低了25.9%、13.5%、52.8%,表明了P/N-PDA@SiO2对复合涂膜阻燃性能的稳定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燃烧还原合成技术, 以还原体系(B2O3 + ZrO2 + Al) 为反应体系制备了ZrB2 / Al2O3 复合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XRD)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和透射电镜( TEM、HRTEM) 对复合粉体的物相组成、化学组成及界面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 复合粉体中存在Zr 、B、Al 和O 元素且它们分别以ZrB2 和Al2O3 为主要存在形式, ZrB2 和Al2O3 为复合粉体的主晶相。复合粉体中有少量ZrO2 的存在, 分析认为是合成反应过程中未参加反应的ZrO2 。ZrB2 和Al2O3 颗粒间形成了结合良好的界面, 这主要与ZrB2 的结晶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8.
周赢  姜林  李宓  刘俊旺 《工程爆破》2024,(2):110-116
为了满足在特殊环境和特殊要求下对废弃弹药的销毁工作。根据理论计算和大量相关试验研究合理设计了一种烟火药的配方,最终得到了一种含化学腐蚀性的铝热剂配方。该配方以Al+Fe2O3为主反应体系,CuO为产气剂,并添加少量聚四氟乙烯为粘结剂组成一种新型铝热剂。为了便于使用和操作,将铝热剂装入一种耐高温耐腐蚀的燃烧炬中,组成一种高效的切割装置。该切割装置不仅轻型便携、易于操作,而且无需外界提供能源,通过试验证明用设计的切割装置在装药量200 g时能熔穿10 mm的模拟弹。因此该装置可以广泛地用于特殊环境和特殊要求下对废弃弹药的销毁,极大地提升了废弃弹药销毁的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导电玻璃作为基底制备WO3纳米片薄膜,通过改变旋涂BiVO4次数,以WO3纳米片薄膜为基底成功制得不同厚度的WO3/BiVO4复合薄膜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并对WO3/BiVO4复合薄膜样品进行吸收光谱、光电流、光电催化和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表明:WO3/BiVO4复合薄膜样品的光电流密度和光电催化降解效率相较于单一WO3纳米薄膜都得到了提高,具有更好的光电化学性能。且旋涂两次BiVO4的WO3/BiVO4复合薄膜样品有最高的光电流密度值(1.79 mA/cm2)和光电催化降解效率(约为60.5%),比单一WO3材料的光电流密度(1.30 mA/cm2)提高了27.4%,光电催化降...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目前实际应用对吸波材料“轻、薄、宽、强”的要求,本工作采用氧化石墨烯(GO)结合磁性纳米粒子四氧化三铁(Fe3O4)构筑了一类新型的轻质且具有良好柔韧性的复合纳米纸吸波材料,希望其能简化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并替代吸波涂料,实现对吸波性能的调控。首先,利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Fe3O4纳米粒子进行有机化修饰,制备了分散均匀、具有电磁双损性能的Fe3O4-GO复合纳米粒子,进而利用溶剂蒸发沉积法制备了GO及Fe3O4-GO纳米纸,并对其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H2-Fe3O4稳定附着在GO片层上,当Fe3O4与GO的质量比为4∶6时,其输入阻抗Zin与自由空间阻抗Z0最为接近,复合纳米纸的阻抗匹配性能最好。Fe3  相似文献   

11.
Dense TiC–Al2O3–Al composite was prepared with Al, C and TiO2 powders by means of electric field-activated combustion synthesis and infiltration of the molten metal (here Al) into the synthesized TiC–Al2O3 ceramic. An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diabatic combustion temperature of the reactive system and overcome the thermodynamic limitation of reaction with x < 10 mol. Thereby, it can induce a self-sustaining combustion synthesis proces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Al2O3–TiC–Al composite, Al is molten first, and reacted with TiO2 to form Al2O3,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TiC through the reaction between the displaced Ti and C. Highly dense TiC–Al2O3–Al with relative density of up to 92.5% was directly fabricat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 14 mol excess Al content and a 25 V cm−1 field strength, in which TiC and Al2O3 particles possess fine-structured sizes of 0.2–1.0 μm, with uniform distribution in metal Al. The hardness, bending strength and fracture toughness of the synthesized TiC–Al2O3–Al composite are 56.5 GPa, 531 MPa and 10.96 MPa m1/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2.
以VO2(B)纳米棒为内核, 利用液相生长法制备了VO2(B)/ZnO异质复合纳米棒, 研究了ZnO生长溶液浓度对复合结构微观形貌和气敏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复合结构样品的微观形貌和结晶取向进行表征, 并测试了复合结构对NH3的敏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ZnO种子液浓度的增大, ZnO逐渐由纳米颗粒生长为纳米棒结构, 当ZnO种子液浓度为0.01 mol/L时, ZnO呈棒状沿径向发散生长在VO2(B)纳米棒表面, 形成树枝状VO2(B)/ZnO异质复合纳米棒结构, 这一结构在室温下表现出对NH3的高灵敏度和突出的选择性, 其灵敏度最大可达5.6, 对NH3的响应时间最短仅为2 s。在室温下表现出的优良NH3敏感性能, 主要与高密度的VO2(B)/ZnO异质结和树枝状结构有关。研究结果为低功耗高灵敏度NH3气敏传感器的研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化学共沉淀煅烧法制备不同La2O3掺杂量的La2O3-Y2O3-ZrO2(YSZ)复合陶瓷粉末,研究该复合陶瓷粉末的高温相稳定性、抗烧结性及热物理性能,并与传统应用的YSZ陶瓷粉末进行对比,以探讨La2O3-YSZ作为热障涂层材料应用的可能性。采用XRD分析陶瓷粉末的晶体结构和物相组成,研究La2O3掺杂量对YSZ高温相稳定性的影响。采用SEM观察陶瓷烧结体的微观形貌,研究La2O3掺杂对YSZ抗烧结性的影响。采用激光脉冲法测定热扩散率,通过计算得到材料的热导率。结果表明:YSZ和不同La2O3掺杂量的La2O3-YSZ均由单一的非平衡四方相ZrO2(t′-ZrO2)组成。经1 400℃热处理100h后,YSZ中t′-ZrO2完全转变为立方相ZrO2(c-ZrO2)和单斜相ZrO2(m-ZrO2),在0.4mol%~1.4mol%La2O3掺杂范围内,La2O3-YSZ的相稳定性均优于YSZ,其中1.0mol%La2O3掺杂的YSZ(1.0mol%La2O3-YSZ)经热处理后无m-ZrO2生成,表现出良好的高温相稳定性。此外,1.0mol%La2O3-YSZ较YSZ具有较高的抗烧结性和较低的热导率。在室温至700℃范围内,1.0mol%La2O3-YSZ的热导率为1.90~2.17 W/(m·K),明显低于YSZ的热导率(2.13~2.33 W/(m·K))。  相似文献   

14.
雪金海  吴蒙华 《材料保护》2011,(10):65-67,9
热处理可显著提高镀层的硬度和耐磨性能。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在45钢表面制备了Ni-P-纳米A12O3复合镀层,并以不同温度对其热处理,研究了镀层热处理前后的物相、硬度和耐磨性能。结果表明:400℃热处理后,Ni-P-A12O3复合镀层达到稳态,稳定相是Ni+Ni3P+NiO+A12O3;镀层的显微硬度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先...  相似文献   

15.
首先合成氨基功能化Fe3O4(NH2—Fe3O4),并以NH2—Fe3O4为磁核,六水合硝酸锌(Zn(NO3)2·6H2O)为锌源,在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PEG,PEG-400)辅助下通过水热法制备PEG修饰的ZnO(NH2—Fe3O4@PEG@ZnO)磁性复合材料。利用XRD、SEM、TEM、XPS、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比表面吸附仪(BET)、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对NH2—Fe3O4@PEG@ZnO复合材料组成、形貌、磁性能等进行表征。并进一步以罗丹明B(RhB)染料为模拟污染物,对NH2?Fe3O4@PEG@ZnO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法探究Fe与Zn的原子比(n(Fe)∶n(Zn))、合成温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对NH2—Fe3O4@PEG@ZnO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Fe)∶n(Zn)=1∶15、水热合成温度为180℃制备的NH2—Fe3O4@ZnO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光降解性能,0.0500 g NH2—Fe3O4@ZnO复合材料在紫外光照射20 min内对50 mL RhB(1.0×10?5 mol·L?1)溶液降解率为90.36%。而相同条件制备的NH2—Fe3O4@PEG@ZnO复合材料呈微球状,比表面积为11.43 m2·g?1,禁带宽度为2.51 eV,对RhB的光催化降解率可提高至99.36%,循环使用10次后,其对RhB的光催化降解率仍可达96.48%,PEG-400对NH2—Fe3O4@ZnO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具有较大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以Fe (NO339H2O、H3PO4、HNO3为原料,采用液相结晶法制备类球状FePO4前驱体,后续运用高温固相还原法制备球状LiFePO4/C复合材料。对腐蚀后的Al箔进行SEM、金相显微镜和测厚规表征分析。以腐蚀后的Al箔作为Li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C复合材料的集流体时进行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腐蚀Al箔表面形成密集有序的三维微方孔,内部也形成了密集的隧道孔且Al箔厚度减少了14.29%。以腐蚀后Al箔作为集流体时,LiFePO4/C复合材料的电性能得到改善,在0.1 C下首次放电容量为153 mAh·g-1,电极反应电阻为51.12 Ω,且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以柱撑式环氧树脂大孔聚合物为模板,制备宏观尺寸的大孔-介孔SiO2;以其为载体,通过钛酸四丁酯原位水解和高温焙烧制得大孔-介孔TiO2纳米晶-SiO2复合材料。应用SEM、TEM、XRD、FTIR和N2吸附-脱附法对材料进行表征。以偶氮荧光桃红为模拟污染物,用氙灯模拟日光光源,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大孔-介孔TiO2-SiO2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大孔-介孔SiO2具有三维连续贯通的大孔孔道,孔壁为连续的纳米SiO2薄膜;TiO2纳米晶以纳米薄膜的形式均匀地原位生长在SiO2纳米薄膜的两侧,得到的复合材料孔壁上存在丰富的介孔。当焙烧温度为600℃、TiO2的负载量为15.7wt%、染料溶液浓度为10 mgL-1且pH为3时,大孔-介孔TiO2-SiO2光催化剂对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效率最高,而且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以超重力熔铸方法制备的Y2O3-Al2O3-SiO2玻璃的晶化行为, 并结合相图分析了热处理条件对晶化过程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 Y2O3-Al2O3-SiO2玻璃的晶化行为与热处理温度和SiO2含量密切相关。当热处理温度为1050℃时, 晶化后样品的相组成沿超重力场方向呈现出梯度分布, 自上而下分别为Al6Si2O13玻璃陶瓷、纯玻璃相、χ-Al2O3玻璃陶瓷。当退火温度为1100℃时, 析出晶相主要为Y3Al5O12及Y2Si2O7; 退火温度为1200℃时主要析出Y3Al5O12。因此, 以超重力熔铸法制备YAS玻璃结合后续热处理的工艺, 提供了一种快速制备YAS基微晶玻璃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电纺TiO2纳米纤维为基质和反应物、乙二醇为还原剂,采用溶剂热法原位合成了新型Bi@Bi4Ti3O12/TiO2等离子体复合纤维。利用XRD、SEM、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光致发光图谱(PL)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Bi@Bi4Ti3O12/TiO2复合纤维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低于210℃时,Bi@Bi4Ti3O12/TiO2复合纤维的Bi4Ti3O12纳米片随反应温度升高逐渐缩小、增厚,且有金属Bi纳米粒子生成;当反应温度高于210℃时,Bi@Bi4Ti3O12/TiO2复合纤维的纳米片发生堆积、变形、表面金属Bi被氧化成Bi2O3。反应温度对Bi@Bi4Ti3O12/TiO2等离子体复合纤维的形貌和物相组成有重要影响;Bi@Bi4Ti3O12/TiO2复合纤维对罗丹明B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可见光照5 h其降解率达97.8%。Bi@Bi4Ti3O12/TiO2复合纤维光催化性能提高归结于Bi4Ti3O12与TiO2间形成异质结、金属Bi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及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与异质结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