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开  李章毓  李瑞时  江守恒 《混凝土》2023,(4):55-58+63
进行了系列设计孔隙率、水胶比、早期碳化养护工艺对再生植生混凝土的连续孔隙率、植生孔径、抗压强度和pH值影响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孔隙率在21%~31%之间变化时,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逐渐降低,在31%时,抗压强度仍可实现11.2 MPa,因此,设计孔隙率不宜超过31%,同时连续孔隙率和植生孔径可以满足标准要求;随着水胶比从0.21~0.31变化时,混凝土抗压强度逐渐降低,同时对连续孔隙率和植生孔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硅灰取代率提高,抗压强度逐渐增高,最优取代率为9%,之后降低,同时混凝土的碱度逐渐降低,当硅灰取代率为9%时,pH值可降低至10.20;混凝土早期采取40%浓度、0.1 MPa加压碳化养护后混凝土强度增加,且采用标准方法测试的混凝土的p H值可以降低至9.13,混凝土原状块90 d浸渍液p H值可低至8.02,满足JC/T 2557《植生混凝土》的规定要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孔隙率分别为20%、25%、30%的火山石生态混凝土对生活污水中的氨氮、TN、TP、CODcr进行净化研究,并在实际水塘工程中将3组不同孔隙率火山石混凝土制成现浇生态混凝土和预制方形砌块进行室外植生研究。结果表明:720 h后,孔隙率为30%的生态混凝土对污水中的氨氮、TN、TP、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77.6%、58.1%、79.8%、85.7%。植生试验中,孔隙率为30%的火山石生态混凝土植生效果最好,60 d植物生长高度达到38.5 cm;孔隙率为25%、20%的火山石生态混凝土60 d植物生长高度分别为29.0、25.2 cm,预制方形砌块60 d植物生长高度最高为37 cm。火山石生态混凝土适用于强度要求不高的水塘工程或河岸边坡,在有一定强度的同时对水质净化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3.
掺加5%苯丙乳液替代硫铝酸盐水泥制备再生骨料植生混凝土,选取狗牙根、碱茅草、紫花苜蓿和宽叶雀稗4种植物为植生对象进行室内种植试验,研究植物在植生混凝土中的植被覆盖率、株高、根系以及叶片相对含水量等指标,分析混凝土的植生性能.并通过工程实例对植生混凝土的植生效果进行验证并评价.试验表明:宽叶雀稗适合作为苯丙乳液改性再生骨...  相似文献   

4.
传统护坡由于资源消耗量大、植被存活率较低等问题,正逐步被植生混凝土护坡取代。用固体废弃物磷石膏制备植生混凝土,可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还能改善混凝土的植生性能。试验以磷石膏掺量和设计孔隙率为变量,研究磷石膏对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际孔隙率、透砂率、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石膏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设计孔隙率的增大而减小;当设计孔隙率不变时,抗压强度随磷石膏替代率的增大而减小,7 d抗压强度可达9.0 MPa,28 d抗压强度可达13.7 MPa;磷石膏植生混凝土总孔隙率磷石膏替代率的增加而减小;掺入磷石膏可使植生混凝土的p H值最低降至9.4。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工程植生伪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益  王振宇  王坤 《混凝土》2008,(4):8-11
本研究从植生混凝土、填充料和植物选择3个方面考察了国内外混凝土工程植生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混凝土工程伪装研究中可能涉及的试验方法和测试标准;对混凝土工程植生伪装中的植生混凝土系统、填充料系统和植物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对混凝土工程植生伪装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可恢复植被的环保混凝土的研制意义,主要从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基质的选择、植物的种类及植生试验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对绿色混凝土的研究具有较实际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植生混凝土因其特殊的结构已成为改善环境条件和防护功能的环境友好型混凝土。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资料,综述了护坡型植生混凝土的概念、特点、研究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已有的解决措施,重点介绍了外加剂对植生混凝土的强度-孔隙率、强度-碱度两大矛盾的影响,对进一步推广植生混凝土及其专用外加剂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植生型无砂多孔生态混凝土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此类混凝土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其物理力学性能、植生性能和耐久性能.结合已有试验研究成果,对上述性能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了此类混凝土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护堤植生型生态混凝土性能指标及耐久性概述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生态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建筑材料,国内的研究才刚起步。本文就生态混凝土的概念和分类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本专项研究中的护堤植生型生态混凝土的概念;然后就其基础材料与受保护土体级配之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该生态混凝土在物理、力学以及耐久性方面的性能指标.其相应的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生态混凝土是指有助于降低地球环境的负荷,同时,能谋求和生态系统的调和或共生、创造舒适的环境,具有实用性的混凝土。探讨了配有SR-3无机质混合材料的护堤植生型生态混凝土(孔隙率一般在20%左右),在冻融循环和碳化作用下的耐久性能,用试块质量和横向基频的变化情况以及试块的碳化深度和碳化后的强度来对其冻融和碳化耐久性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生态混凝土中加入SR-3后,增强生态混凝土的抗冻疲劳性能,降低了此种生态混凝土的强度损失,使得具有较好的抗冻性;此种生态混凝土的碳化后仍然能够满足工程所需要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建筑垃圾骨料为主要原料,通过研究搅拌方式、制备方法、配方设计、石粉替代等,制备出孔隙率≥20%、28d抗压强度≥10MPa的生态种植混凝土产品。  相似文献   

12.
针对废弃的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利用废弃混凝土作为再生骨料研制了一种能为植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的混凝土,即植生型"夹心"生态混凝土。试验研究表明,骨料粒径越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低,孔隙率越大,透水性越好。通过植物试种试验,发现植物能在混凝土中良好的生长。植生型"夹心"生态混凝土可广泛应用于河道护坡、人行道绿化、停车场等工程中,既能节能减排,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无砂多孔生态混凝土力学和植生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砂多孔混凝土因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作为一种生态混凝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试验研究了骨胶比、骨料级配和胶凝材料掺合料等因素对无砂多孔生态混凝土抗压、抗折强度和孔隙率的影响。为使混凝土碱性降低到适宜草本植物生长的范围内,利用粉煤灰、矿粉和硅灰对混凝土进行碱环境改善。试验结果表明:配制的混凝土28 d龄期时的抗压强度在10 MPa以上,孔隙率在24%~30%范围内,混凝土pH值可降至9.6,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植物生长试验证明了草本植物可以在该无砂多孔混凝土中生长。  相似文献   

14.
生态混凝土路面透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山西建筑》2010,36(10):262-263
针对目前硬质路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生态混凝土雨水入渗特性实验研究,分析其对地表径流的削减作用,结果表明生态混凝土具有较高的透水率,透水路面对地表径流具有明显的削减作用,以期促进生态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添加外加剂降碱的技术具有方便易行的特点,碳化对植生混凝土具有降碱和增加强度的作用.利用XRD分析添加一种外加剂后的水泥净浆试块中的碱性变化情况和对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情况,还采用了实地模拟试验研究碳化处理技术的实际降碱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所使用的外加剂具有降低植生混凝土内部碱性的作用,并且在外加剂含量为5%~6%之间时,不仅起到降碱作用,还能很好地提高植生混凝土的强度.在实地模拟试验中,碳化的降碱效果好,对植生混凝土的强度也有小幅增强作用.碳化植生混凝土的进一步研究和研究降碱外加剂的作用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生态植生透水混凝土不仅需要满足工程荷载的力学性能,以及足够的孔隙率、良好的透水性及合适的碱度,满足植物生长的植生环境。本文将通过优化生态植生透水混凝土制备工艺,并分析不同因素对生态植生透水混凝土的影响规律,为透水混凝土在植生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植物的生长功能,本文在多孔混凝土研究的基础上,以孔隙率和强度为参考指标,设计出具有一定强度和连续孔隙,能够适合植物生长的绿化混凝土。通过植草试验进一步验证,利用该种配合比的混凝土种植的植物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18.
屋面轻型种植土隔热模块蒸发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屋面隔热模块隔热效应取决于模块的被动蒸发冷却作用,影响模块蒸发的主要因素包括气象环境条件和土壤内部条件,研究模块在一定控制环境条件下及不同含湿量状态下的蒸发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可为其工程应用及隔热机理分析提供基本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9.
孙婷婷  房一  高天宝 《山西建筑》2010,36(36):55-56
对无机料植筋试件进行了直接拉拔和重复荷载拉拔试验,测得了无机料植筋的粘结——滑移曲线,结合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试验条件下出现的不同破坏形态,从而确定了植筋的破坏形态及粘结锚固性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