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兴紫砂艺术源于元代末年.历经明、清两代的成熟逐渐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已经日臻完美、丰富,创作手法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2.
宜兴紫砂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逐渐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已经日臻完美、丰富。紫砂陶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具有丰富文雅的造型语言,经历代艺人的相传,在造型艺术制作上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4.
6.
紫砂壶的表面古朴光润,饱满细滑,带有一种原汁原味的古韵,非常符合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文人与紫砂陶刻艺术的结合也就自然变得顺理成章,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众多的紫砂陶刻作品都带着浓郁的"文人气",凭着这股艺术气息,紫砂陶刻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陶刻刀法技艺更因铭刻内容的丰富而逐步拓展开来,让紫砂陶刻艺术在当代焕发出不亚于紫砂壶艺的艺术光彩。 相似文献
7.
8.
9.
在紫砂艺术悠久的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名家圣手,他们以不同的造型,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表现方式在紫砂艺术的历史上留下一个又一个深深的印记,其中明代的时大彬就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相似文献
10.
正典古为新,传承经典,不断开拓创新是紫砂艺术永远不变的主题,从古到今的紫砂作品中不乏以"凤"作为主题创作而成的紫砂壶,这件《凤仪提梁》壶同样也是如此。一说到"凤凰"人们必然会联想到百鸟之王,火中涅磐等等流传下来的传说,古人对"凤凰"的描述主要是两本书,一是《尔雅释鸟》,二是《山海经》。《尔雅释鸟》郭璞注描述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山海经》里面则记载:"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 相似文献
11.
紫砂筋纹器的形成,是在吸收诸多紫砂造型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紫砂筋纹器茶具的制作讲究圆透而浑厚、均匀又饱满的艺术效果。角、线、面的要求达到均、挺、圆、正,壶面上要求平而有力,线型"硬"与"糯"兼而有之,角线锋不显露,脚线转折分明。紫砂筋纹器的风格上协调统一,我们认清筋纹器的紫砂工艺特性,对加强学习紫砂传统工艺,珍视紫砂筋纹器壶艺独特的工艺美、独特的功能美,使之提高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紫砂壶中的花器,亦称花货或花塑器,它是模拟自然界植物、生物形态微缩变化,在壶体上作雕镂捏塑的一种装饰技法,与光器、筋纹器并称为紫砂壶的 相似文献
14.
《随心提梁》作为一把筋纹器,充分展示了这种器型形态多姿多态,端庄优雅的特性,并通过作者高超的功底流露出了淳朴飘逸的艺术风格.并且作品采用了紫泥来展现优雅的造型和独特的神韵.作品整体偏暗紫色,浓郁复古,线条流畅自如,块面清晰明了,形态丰润生动,展现了紫砂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5.
千年紫砂,款款蝶变,从原始的泡茶器皿渐变为艺术品,其经历了多少人文历史的火与土的冶炼.自远古时女娲抟土造人,陶器便开始了它独一无二的气节——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古朴纯厚、不媚不俗.正是这种独特的气质,使一团团泥料在紫砂艺人的手中俏无声息地被制成千姿百态的紫砂壶.创作一款优秀的作品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已属不易,要标新立异有自己的个性、风格与创意则更为艰难.在近三十年的制壶生涯中,曾一次次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战,一次次经历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一次次从中得到匪浅的经验和教训.下面对自己设计并创作的五岳提梁壶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17.
对自然界中常见的竹子特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养竹记》里有精辟独到的论述:“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由此可见,对于“竹似贤,性秉直,心空虚,节坚贞”等竹的固有本性, 相似文献
18.
紫砂艺术品虽仅为一民间艺术品,但它所具的独特魅力和紫砂艺术艺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使之享有众多美誉。“茶具之首,紫玉金砂,国之瑰宝”今年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茶具质朴,古雅,耐看,不俗,不腻的视觉效果,是艺术和技术高度统一的结晶。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它将诗书话铭吸纳交融。紫砂壶艺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融会了文人文化的情感。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超越了实用功能,获取了灿烂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紫砂壶始于北宋,是简单的实用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的提高,为了营造更为清幽雅致的茶文化空间,人们对茶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有人都想拥有一把赏用皆宜的好壶,无论岁月更迭,都能让人百看不厌。而紫砂壶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思想文化内涵,除实用价值以外,更是集金、石、书、画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体,表现出极大的观赏价值和独特的人文性,让人从中领略到更深层次的思想哲理,深入人心。本文以紫砂壶竹节提梁为例,浅谈其创作灵感和造型设计。 相似文献
20.
<正>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经了几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与茶文化的繁荣萧条一脉相承。在此以前,喝茶仅仅局限于传统而又粗糙的日用陶,并未出现专门的茶具;自唐"茶圣陆羽"、"七碗茶歌"与所倡导的品茶、饮茶方法的推行,形成了一整套茶具、茶器,从"法门寺"出土的金银茶具可以看出茶具的丰富与发展;时至宋朝,一方面沿袭了唐朝的茶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将原有茶具的"古朴风格",演变成士大夫阶层奢侈的"富丽堂皇";明清时期,茶具风格返璞归真,宋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