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慧城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否完整将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效果。首先研究分析国内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情况;然后基于安徽省城市发展现状,针对安徽省住建行业,构建和量化安徽省智慧城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部分省辖市进行评价计算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市、芜湖市智慧城建评价属于三星级;最后对安徽省智慧城建评价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针对智慧城市的评价问题提出包含快速评估和特色智慧模型的研究方案,旨在为研究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快速评估模型基于聚类分析法研究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特色智慧模型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关联分析法研究城市特色智慧项目.以蚌埠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模型的兼容性,蚌埠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与滁州和六安相近,同时可将就业人员和工资,财政、金融、保险,国内贸易,城市概况,旅游,城乡人民生活等方面作为特色智慧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3.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是衡量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文中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收集各地级市2018年统计数据,选取基础设施、产业、交通、教育、民生、网络、医疗7个方面共60个二级指标,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双重因子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公因子提取分析,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其中15个地级市进行归类,得出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排名.进一步从客观的角度评价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加快各市经济发展,以探讨安徽省16个城市协同发展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正处于试点推广阶段,还存在发展导向不明确、建设标准不统一等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智慧城市的发展,基于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再造理念,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阐释智慧城市的内容,分析智慧城市发展现状,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顶层设计缺位、城市管理效能低下等问题,提出加强一体化顶层设计、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环境等建议,从而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形态,评价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城 市建设的需求和短板,从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智慧环境和智慧经济 4 个方面构建 18 个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 标,从新一线城市中选取包括合肥在内的 7 个智慧城市建设潜力较大的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量化以上指标。 通过得分排名将合肥市与其余 6 个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合肥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不足并提出 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养老问题的严峻形势下,智慧养老应运而生.针对已有研究在智慧养老公众满意度评价的不足,提出综合评价方法.结合粗糙集和层次分析法两种权重求解方法,对智慧养老公众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实例对比分析发现,综合评价方法避免了单一方法的片面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和科学.  相似文献   

7.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掀起智慧城市建设浪潮。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的数量近400个。以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的中新广州知识城为研究对象,基于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价值归属,分析其智慧城市建设历程与现状特征,从智慧人群、智慧环境、智慧交通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实践评价,并解析原因,进而对中新广州知识城智慧城市建设给予科学、智慧的发展建议,希望有利于推进知识城的发展,也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编制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形态的改变促使智慧城市出现,并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借助于Cite Space分析了学界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热点,信息通信等科学技术层面的研究较多,而人文艺术层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此研究热点现状,以大成智慧理论为指导,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遵循功能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双重导向,既注重城市建设的功能性,又强调城市个性与人性,兼顾"量智"与"性智"建设,做到科学与艺术并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多种新兴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业务中的深度应用,高校信息化的绩效导向、工作重点、建设与运行模式都发生重大改变,高校信息化进入智慧校园建设阶段.笔者分析了影响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发展状态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引导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有序演进.  相似文献   

10.
智慧城市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城市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全面了解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挖掘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典型发展模式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总结了各自的优劣势并对其进行了综合比较,明晰了四种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适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发达城市和中小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1.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国和城市政府最火热的战略选择之一,但从发展情况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强调硬件设施建设和自上而下投资等。因此,借助OVUM研究框架,可以得出城市智慧发展战略应该包括智慧设施和智慧社会两大路径的看法,并有助于细化不同路径的发展内容及功能模块建构;借助松岛智慧新城案例,有助于剖析基于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双重需求的智慧城市功能组织框架和内涵,并就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结论和启示进行总结。此外,对于城市的设计、建筑以及运作机构而言,信息技术是重要的可持续增长驱动器,绿色城市建设及城市更新项目都为城市的信息化革新发展提供机遇。  相似文献   

12.
新型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高级社会形态,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利于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同时也暴露出网络信息安全隐患,"非传统安全"难以掌控.为识别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非传统安全"危机,故选取50所新型智慧城市,纵向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从个人、政府、企业三个维度进行研究,表明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在三个维度相对建设水平较高;横向通过聚类分析,对选取的50个城市进行分层,综合分析各类城市网络安全建设情况.通过二者结合分析,找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企业、政府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缺少公众参与机制,数字城市将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未来的一种选择.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城市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详细阐述了数字城市之GIS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个主要技术作为行之有效的工具实现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过程,并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数字城市下的公众参与现状的分析,认为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数字城市下的公众参与将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家所提出的诊改理念,将CMM成熟度模型和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理论应用于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中。通过建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成熟度评价体系,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成熟度的评价,同时诊断出制约内涵发展成熟度提高的瓶颈因素,从而帮助学校找到推进内涵建设的重点和步骤,引导和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缺少公众参与机制,数字城市将成为我国城市发展未来的一种选择.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城市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详细阐述了数字城市之GIS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个主要技术作为行之有效的工具实现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过程,并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数字城市下的公众参与现状的分析,认为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数字城市下的公众参与将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6.
将城市公众应急反应能力纳入城市应急能力的建设内容,并运用A HP-Entropy方法对7个样本城市进行综合评价.AHP-Entropy综合评价方法既反映了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又充分挖掘了原始数据所蕴含的信息.7个样本城市是按照灾害分布、城市类型和地理位置3个标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择的.评价结果显示:阳江市和泉州市公众应急...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中对建筑物更高层次的要求,智慧建筑将成为信息时代的建筑发展趋势.现本文就智慧建筑的发展和应用进行简单的探讨.文章首先追述了智慧建筑的发展里程和现状,指出智慧建筑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智慧建筑一些应用方面,探讨了智慧建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为基础驱动的新型城市治理体系正逐渐成为政府破解城市问题的主要手段,对于解决传统城市治理中公众参与度较差、信息反馈滞后等问题有着积极意义。在智慧城市治理的背景下,通过对中英两国参与式规划案例中关于信息反馈问题的深入分析,从参与反馈流程、信息反馈方法与信息开放程度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合我国国情给予参考性的改善建议,以最终实现我国规划决策“以人为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2007-2017年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主题为智慧城市的文献作为数据,得出WOS中检索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并用CitespaceШ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对其研究进展与热点进行分析,从中得到国外智慧城市研究的四点启示:差异定位,注重地方优势和特色更好的激发智慧城市的活力;技术支撑,发展自主研发能力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信息集成,整合共享政府分治形成的信息"孤岛":以人为本,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希望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活动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城市建设规划对公众参与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能够加深对公众参与机制的了解,更好的指导城市建设规划,本文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公众参与机制的起源和内涵,进一步分析了公众参与机制的现实意义,最后针对公众参与机制提出了相关可行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城市规划建设起到实质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