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湿式双离合器换挡过程动力学模型,对不同油压变化规律下的车辆换挡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并基于遗传算法对换挡品质综合评价指标进行了优化,得出优化参数。再将优化后的参数代入换挡过程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将优化得到的结果与仿真得到的结果均转化为换挡品质综合目标评价值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效果良好,改善了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2.
分析研究了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wet DCT)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一挡升二挡为例对wet DCT换挡过程进行描述。综合分析换挡品质评价指标,提出了改善换挡品质的控制方法,并以大众DQ250型变速器为目标变速器进行换挡过程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陆晶 《机械设计》1990,(2):42-46,19
本文以摆动闸块式和铰接闸块式离心离合器为例,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推导出此二种离合器的最大传递扭矩计算公式,并分析了它们的自锁条件。最后通过例题说明这些公式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湿式DCT换挡过程,分析了离合器扭矩传递特性,根据离合器压力与离合器扭矩的正比关系,设计了换挡过程中离合器分离接合的控制策略,编写控制程序,进行实验,分别针对离合器交互过大、过小进行了分析,修正了策略中的数据设定,得到适合的离合器交错程度。  相似文献   

5.
因研究湿式离合器接合特性的需要,通过分析无级变速器湿式离合器的机械结构,建立了湿式离合器机械传动的数学模型,运用建立的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动态摩擦系数斜率对传递转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具有正斜率特性的摩擦系数,其传递的转矩是收敛的,而对于具有负斜率特性的摩擦系数,其传递的转矩是发散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湿式离合器的传动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针对干式离合器分离结合机理及扭矩传递特性,在详细分析从动盘结构和波形弹簧片作用基础上,建立了波形弹簧片实体模型.基于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仿真得出波形弹簧片在离合器接合过程中压紧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干式离合器扭矩传递的影响,为改善干式离合器换挡品质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合在研项目,建立了某综合传动装置上湿式换挡离合器工作过程中的转矩传递模型和离合器油缸充油过程的模型,并应用MATLAB软件针对不同起步挡位对车辆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8.
针对湿式离合器在接合过程中存在的磨损和高温的问题,通过引用湿式离合器表面系数,以重型非公路汽车湿式离合器为研究对象,运用微凸体分布模型,研究湿式离合器在不同材料状态下摩擦因数和制动接合特性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使用韦伯微凸体分布分析效果比使用传统分布模型接合时间长,接近实际工况;通过引入表面系数和韦伯分布后,在离合器接合初始阶段存在转矩波动,该转矩波动是造成震颤的主要原因;在接合末期存在制动转矩增加,可以通过引入斜率为正的摩擦因数-速度曲线解决,此外磨平材料的啮合时间要比跑合阶段的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杨光春 《机械传动》2014,(5):94-97,147
针对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特性,在满足国家要求冲击度的条件下,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滑摩功,制订了两个离合器联合参与起步的控制策略,依托台架数据建立了汽车传动系统模型,标定了两个离合器同时起步的模糊控制策略,并在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里对湿式双离合器联合起步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策略可以有效地平衡了两个离合器的滑摩功。  相似文献   

10.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是一种新型的自动变速器,主要由油泵、湿式双离合器、电子控制系统、液压系统以及齿轮等硬件组成。DCT包含两个输入轴,一个输入轴控制奇数挡齿轮,另一个输入轴控制偶数挡齿轮,由电子控制系统和液压系统控制各挡位的结合与分离。换挡时,一个离合器将已啮合的齿轮失去动力,同时另一离合器使预啮合的齿轮得到动力。通过两个离合器的交替工作实现连续传递动力,具有换挡平顺、效率高、舒适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研究控制信号对离合器充油过程的影响规律,对提高离合器接合品质有重要意义。建立湿式离合器液压系统充油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动态仿真和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分析多种PWM控制信号的仿真结果,证实控制信号对充油特性有明显影响,并指出缓冲控制信号占空比缓慢上升的时域选取直接决定缓冲作用时间和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迟宝山  华玉龙  孙伟  马瑾 《机械传动》2013,(1):20-24,33
简要介绍了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换挡品质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换挡品质的方法,制定了换挡控制策略,并以斯柯达某型车为目标车进行了实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定的换挡控制策略能够较好改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13.
湿式离合器接合过程一般分为纯油膜剪切、混合摩擦、粗糙接触3个阶段,其中黏性转矩发生在纯油膜剪切阶段和混合摩擦阶段。在考虑压差作用和离心力作用下分别计算径向流速和流量,根据修正的雷诺方程牛顿内摩擦定律分别建立摩擦副间油膜厚度模型和黏性转矩计算模型;利用Simulink仿真模块计算得到油膜厚度和黏性转矩;通过引入系数方程修正黏性转矩公式,并通过实验测试和数据采集分析,确定方程中的自变量系数。黏性转矩试验测试曲线与计算曲线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计算结果表明:黏性转矩受离心力和压力差作用影响较大;由于流体的可压缩性和流动性使得控制油压作用减弱,由转速导致的离心力对黏性转矩影响则被加强,因此转速对黏性转矩的影响远大于控制油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某湿式多片式离合器的实际结构与带排扭矩损失的产生机制,分析在正负转速差下油液对摩擦片油槽作用的不同以及对带排扭矩损失的影响,并通过仿真与试验获得正负转速差下带排扭矩损失的变化规律。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在负转速差下,由于摩擦片的转速较大,其油槽侧面产生的动压力也较大,带排扭矩损失也相比正转速差时要大。对离合器带排扭矩损失在正负转速差下对自动变速箱换挡过程换挡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负转速差下需要的换挡力比正转速差下的换挡力大,因此负转速差下有换挡困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针对湿式离合器开发过程中对偶钢片平行度的实际设计要求,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湿式离合器摩擦副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对偶钢片平行度对其热特性的影响,为对偶钢片平行度的设计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对偶钢片平行度会改变摩擦副接合面接触压力分布状态,增加对偶钢片径向温度梯度和应力梯度,使其接合表面出现局部高温区;对偶钢片最高温度和最大应力随平行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平行度为0.1 mm时,对偶钢片最大等效应力超过其材料的屈服极限,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  相似文献   

16.
湿式离合器是装甲车辆动力换挡的关键部件,随着综合传动系统转速和功率密度的提高,接合特性与摩擦副过度磨损、局部烧损、钢片翘曲等失效问题密切相关。针对湿式离合器的接合过程,设计并搭建了多模式加载试验台,采用机械惯量、电涡流测功机及制动装置作为负载模拟装置,针对不同转速和控制油压下的湿式离合器接合特性开展了试验研究。通过制动装置固定从动端,改变不同的滑摩转速和控制油压,测得对应的稳定滑摩转矩,推导出相应的动静摩擦因数。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掌握该型湿式离合器的传动特性,评估其服役性能。  相似文献   

17.
针对湿式双离合器摩擦副热失效问题,以对偶钢片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离合器摩擦副瞬态温度场特性的仿真研究。依据摩擦副热学模型,计算片间热流密度及对流换热系数。建立对偶钢片有限元模型,以片间热流分配、摩擦副热传导及对流换热为基础建立边界条件,利用ANSYS进行有限元仿真,研究了起步工况以及不同运行参数下对偶钢片瞬态温度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滑摩过程中钢片上各点的温度随径向距离增加而上升,高温部分集中于外半径处,但在最大半径处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湿式换挡离合器摩擦片磨损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综合传动湿式换挡离合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分析离合器结合分离过程的油压和滑摩转速变化规律,拟合出离合器工作油压与转速的特性方程,建立了离合器摩擦片磨损量计算模型。依据离合器摩擦副磨损试验结果,确定了油压、滑摩转速影响指数与结合次数的关系。利用组建的综合传动湿式换挡离合器磨损量测试试验系统,进行了18 000次离合器换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湿式换挡离合器磨损量可以表示为工作油压与滑摩转速的函数。  相似文献   

19.
汽车传动轴扭矩传递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汽车传动轴扭矩传递特性和传动轴产生振动的主要原因。分析由传动轴从动节叉转速度变化产生的惯性力矩.横向力偶等引起传动轴的振动及横向力偶产生的原因及其变化关系,提出减少振动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机械传动》2016,(4):43-47
为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重载湿式离合器在使用过程的接合特性,结合分形几何理论建立重载湿式离合器接合特性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理论与试验手段获得重载湿式离合器摩擦副接触区域微凸体接触面积、分形维数及轮廓幅值尺度因素等对接合摩擦力的影响规律及湿式离合器摩擦温升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不考虑微凸体作用分形维数与实际接触面积的增加,将会使湿式离合器摩擦力增加;考虑微凸体作用分形维数与实际接触面积的增加,将会使湿式离合器摩擦力降低;对于摩擦副接触面幅值尺度因素,随着其降低,将会导致各工况下摩擦力与最大温升变化幅值上升;通过试验验证,分形理论下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测定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