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我们的传统建筑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还是外国,大量的建筑都已经一百年,甚至更早。可是今天如果谈百年建筑很困难,为什么我们今天谈一些百年建筑还需要做研究,可是我们的传统建筑自然就是百年的或者是二百年的甚至是三百年的建筑。目的之一就是想看传统建筑对百年建筑有什么样的启示,我们的未来长久建筑有什么样的启示。传统的借鉴有很多,一种是借鉴形式,很多人都是借鉴形式。到70年代、80年代有一些人在谈光是看建筑的形式不够,主要  相似文献   

2.
孙克真 《建筑创作》2007,(12):120-121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宝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城市建设大发展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建设开发与传统建筑保护的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都,她失去的宝贵历史建筑已经太多了,善待传统建筑、珍惜宝贵建筑文化遗产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用建筑师的语言去记忆精美的传统建筑,感悟辉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当今这个时代,各个民族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又要保护好自己文化特色。我们的先辈们,曾创造过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许多传统建筑经典,至今我们仍引以自豪。我们自然应该下大功夫,保护好我们的建筑文化遗产。但可悲的是,在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做的并不尽如人意,许多传统建筑,在大规模的建设中,或是故意、或因无知,被拆除了、毁坏了……如今,许多地方政府很重视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重建,打造了不少仿古建筑,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不过那终究是赝品,不可能赋有历史意义的原生文化信息,与保护下来的原生传统建筑没法相比。我不反…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1997,(1)
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建筑文化的延续、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作为子孙应很好继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展非常重视,有关建设的方针政策,经常提到建设要有地方特色,要有我们自己的传统风格,我们传统建筑园林学术研讨会有今天的气势,我认为与上级的具体指导和关怀及大家的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分不开。今天学习和研究传统建筑的目的,为的在实际工作中吸取其营养、丰富我们的创作。只有很好的博采、消化、吸收,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发展我们的建筑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央提出改革开放近十年,更促进了我们建筑事业飞跃发展,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不少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好建筑,但是也有些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上存在一些问题,我仅以下几个小例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5.
《古建园林技术》2011,(1):I0001-I0002
为“大壮营造录”题辞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我们祖先勤劳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建筑同仁不可推卸的光荣责任  相似文献   

6.
建筑和它的环境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向我们传达的一方面是明示层次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内涵层次的信息。即通过视觉,我们一方面捕捉到建筑形式方面的信息,此外又能引起视觉思维,认知建筑的象征性表述。传统建筑是由若干具有象征性表述的视觉符号组成的,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建筑空间的象征性表述手法和影响其表述的诸因素及其产生的过程,并对传统建筑内涵层次意义进行剖析。对于当今建筑和室内设计如何利用传统建筑视觉符号创造当代建筑及其环境风格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目前我国的建筑文化出现了严重缺失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护正在失落的传统建筑文明,并且还要将其继承、发扬。这并不代表中国反对外来建筑文化,建筑多元化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只是我们需要守住自己的根基,以传统建筑文化为主,外来建筑文化为辅。  相似文献   

8.
陆强 《四川建筑》2007,27(6):1-1
当今这个时代,各个民族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又要保护好自己文化特色.我们的先辈们,曾创造过灿烂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许多传统建筑经典,至今我们仍引以自豪:我们自然应该下大功夫,保护好我们的建筑文化遗产。但可悲的是,在保护建筑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做的并不尽如人意,许多传统建筑,在大规模的建设中,或是故意、或因无知,被拆除了、毁坏了……如今,许多地方政府很重视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重建,打造了不少仿古建筑,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不过那终究是赝品,  相似文献   

9.
冯晶晶  钟虹滨 《建筑》2007,(19):75-76
一、建筑配角在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配角即我们说的小品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在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居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是当地特有的物质文化现象和文化存在形式。传统民居建筑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域文化内涵,是我们研究传统建筑的重要渠道。青林口传统民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青林口传统民居的环境因素构成、建筑基本特征、建筑形态以及传统民居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设想。  相似文献   

11.
陈瑜 《华中建筑》2009,27(11):164-165
目前的建筑教育中构造课程和设计教学人为分裂,脱节严重 加之教学过程中普遍的重艺术轻技术想法,导致建筑设计脱离建筑本体和工程实际。因此结合本院构造课程教学的传统积弊和本科院校建筑设计的发展要求,从构造与设计整合、构造内容革新、教学实践手段等方面介绍了构造课程改革的思路、具体尝试以及成果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李秉银 《城市建筑》2013,(6):262-26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加深,港口码头作为货物集散地和水陆交通的枢纽的作用越来越大,港口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气压沉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港口码头不断扩建的需要。气压沉箱在我国存着传统和现代两种施工方法。本文即是对港口气压沉箱施工的过程和工艺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一些自己见解,仅供参考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3.
宋晓宇 《城市建筑》2014,(21):86-86
本文对现代建筑施工中的逆作法施工技术原理进行了简要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对逆作法施工技术相对于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的优点进行了阐述。最后,对逆作法施工技术的具体工艺与技术要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王世礼  胡丹 《中国园林》2023,39(9):139-144
目前对中国近代公园建设发展的研究大多以东、中部政治中心及通商大埠为范本,并以西方近代公园引入及皇家与私家园林开放为主线,但忽视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与现代城市公园的承继、结合与转化。中国近代公园建设尽管以西方近代公园范式的传播和拓展为显象,但是无法脱离传统公共园林及其建设经验。在追溯近代昆明从传统公共园林到现代城市公园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了传统公共园林建设经验与西方城市公园范式对近代昆明公园建设与公共空间拓展的双重影响,并尝试对其混杂的现代性特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沈园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本文按照构图、要素和空间的理论,从布局、造园要素配置、造园理念和意境方面分析其造园特色,为我国的古典园林保护和现代景观建设实践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筑产品质量作为传统建筑施工的三大目标之一,影响着整个建筑最终的成败,而装配式施工方式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其质量控制同样是建筑生产施工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从施工单位的角度出发,研究装配式施工方式的自身质量控制体系,从人员、技术、制度以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保证建筑产业现代化施工的质量的建议,为施工单位自身实现装配式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建筑安全管理本质安全化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质安全理论是当代安全科学技术的重要成果,采用本质安全化的思路进行建筑安全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体现了安全管理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的趋势。为此构建了建筑安全管理本质安全化系统模型,建立了基于Vague集的建筑安全管理系统本质安全化综合评价方法,在了解系统各个因素安全状况的同时,可以掌握系统整体的安全状况,以指导建筑安全管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张宏麟  周磊 《城市建筑》2014,(17):133-133
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促使建筑工程面临诸多管理问题,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建筑,制约着建筑行业的进步。建筑单位深入研究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提出了创新管理的途径,利用创新方式,促使施工管理符合建筑行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地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手段,而物流贯穿了循环经济全过程,其发展将直接影响到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物流模式面临到诸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多方面的问题,而地下物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物流模式难于克服的问题。本文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物流与循环经济的关系,指出了现代物流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开发地下物流系统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施工企业BIM技术的应用和BIM团队建设是施工行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省建工集团BIM团队建设过程为例, 从企业BIM人才培养到项目应用, 成立专项课题并取得较好成果, 在此基础上企业进行了新技术的探讨和应用, 突破了传统BIM应用, 本文为施工企业BIM团队建设模式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