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以异丙醇或异辛醇、五硫化二磷、稀土氯化物为原料,合成了四种油溶性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稀土盐,以红外乐光谱和化学分析确定了所合成稀土盐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在四球实验机上研究了几种稀土盐抗磨添加剂在不同加入量的情况下的最大无卡咬负荷及在不同负荷下抗磨损能力,并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油溶性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镧LaDDP-3、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钕Nd-DDP-3和二异辛基二硫代磷酸镧LaDDP-8、二异辛基二硫代磷酸钕NdDDP-8具有比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nDDP)好的抗磨性能和减摩性能,EDXA分析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稀土元素摩擦扩渗进入了材料的表面,这可能是此类稀土盐具有优秀的抗磨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HY-6 型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合成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氧钼(MoDDP)。通过对金属的质量分数及收率、反应产物选择性、硫磷酸制备条件等方面的考核, 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在混醇与五硫化二磷的摩尔比为3.95∶1 , 控制反应温度为70~ 90 ℃, 反应时间为2 h 的条件下制备硫磷酸。在催化剂存在下, 保持温度为80 ~ 100 ℃, 反应时间4~ 6 h 制备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氧钼, 产物中金属钼的质量分数达到10 %以上,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氧钼的收率超过85%。制得的产品经摩擦试验机验证其摩擦性能与传统还原法产品相当。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润滑油的抗磨减摩性能,提升机械设备在恶劣工况下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四球机和低速重载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纳米硼酸钙(CaB)和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钼(MoDDP)复合润滑油添加剂的减摩抗磨性能,期望取得较单一添加剂更优异的润滑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CaB为不规则的纳米薄片状,平均尺寸为50~150 nm,经油酸改性后在基础油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纳米CaB和MoDDP均可显著提高润滑油的润滑效果,随着纳米CaB和MoDDP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摩擦因数和磨斑直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纳米CaB和MoDDP的最佳添加质量分数分别为2.0%和1.5%;与单一添加CaB、MoDDP相比,复合CaB/MoDDP可进一步改善润滑油的减摩抗磨性能,MoDDP和CaB的最佳质量配比为1.5%∶3.0%,此时摩擦副的摩擦因数最小,磨痕最浅,磨斑直径最小,最大无卡咬负荷最高,并且在低速重载工况下,显示出优良的润滑效果,表明CaB/MoDDP复合润滑油添加剂具有良好的减摩抗磨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润滑油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对合成的新型有机锌润滑油添加剂二烷基芳胺基二硫代磷酸锌进行了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并做了部分性能测试:最大无卡咬负荷PB值为766N;磨痕直径(392.N,60min)为0.25mm,铜片腐蚀(100℃,3h)为1a级;热分解起始温度为270℃;热分解最终温度为500℃。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合成路线是正确的,最终产物是以二烷基芳胺基二硫代磷酸锌为主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5.
新型有机锌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性能(Ⅱ):二烷基芳胺基二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烷基硫磷酸,芳胺基中间体,P2S5及氧化锌等为原料,合成了新型有机锌润滑油添加剂-二烷基芳胺基二硫代磷酸锌,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芳胺基中间体与P2S5合成芳胺基硫磷酸,以及采用芳胺基硫磷酸,烷基硫磷酸与氧化锌,在催化剂醋酸锌存在下,经皂化反应合成目标产物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6.
妥尔油酸铜与ZDDP复配物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球摩擦试验机评价了妥尔油酸铜及其与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的复合剂的N68机械油中的摩擦磨损性能,试验表明妥尔油酸铜与ZDDP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使承载能力增大,减摩性更佳,耐磨性增强且耐磨功能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表面修饰氟化镧微粉的制备及极压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硝酸镧、氟化氨等为原料,经溶液反应及适当的修饰工艺制备了表面修饰氟化镧微粉。将所制备的微粉作为极压抗磨剂,以四球实验测试了氟化镧微粉的最大无卡咬负荷(pB)及磨痕直径(D)。结果表明,经表面修饰的氟化镧微粉具有较好的极压抗磨性能,其极压性能优于目前普遍使用的极压抗磨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nDDP。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观察和分析了蚀球磨痕形貌及磨痕表面的化学成分,在摩擦过程中氟化镧微粉与摩擦副表面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了由氧化镧、氧化铁等组成的边界润滑膜,是此类极压抗磨剂具有较好的极压性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氯化钐、锌和硫酸钐、锌混合溶液为料液,制备出钐和锌的硬脂酸盐共沉淀物,运用正交实验法选择了最佳工艺条件.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热重差热分析对该共沉淀物进行了产品表征. 相似文献
9.
对硫、磷系添加剂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并用HQ-1型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其复配对润滑油抗磨极压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硫、磷系添加剂复配,在一定的摩尔比范围内,抗磨极压性具有协同效应,摩擦表面生成含硫化铁和磷化铁为主体的化学保护膜,并发现T321与T304在一定反应条件下,生成新的含磷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以二正丁胺、CS2和La2O3为原料制备一种润滑油添加剂——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镧(LADTC),该化合物在润滑油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结构分析.热重分析表明该化合物热稳定性良好.采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该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钢球磨斑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基础油中加入2.0%的LADTC时,润滑油的摩擦系数较空白基础油降低38.5%,磨斑直径(WSD)最小值为0.24mm,且铜球磨斑表面较为光滑. 相似文献
11.
Neodymium dialkylthiophosphate (NdDDP) with alkyls of isopropyl and isooctyl were synthesized by exchanged reaction respectively. The structures of the two NdDDPs were determined using IR and XRD. Properties of anti-wear and friction-reducing of the two additiv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four ball experiment and the commercial anti-wear additive ZDDP was selected as control. The elemental analysis of the wear scars after 10s friction at low stress were investigated by EDXA ( Energy Dispersion Analysis of X-ray). Primar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dDDPs possess better lubrication ability than ZDDP. This might mainly be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boundary film containing Nd2O3, FeS and sulphate, phosphate, organo-sulfide,etc.,and a neodymium-rich diffused layer which changes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surface of friction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2.
对氟素系列润滑剂耐磨性能及承载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并在拉幅定型机、蒸化机、烘燥机、纺丝机、印花机、丝光机等纺织印染设备上对其润滑性能和使用成本进行了应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氟素系列润滑剂四球磨耗伤痕小于0.37mm2,承载性能大于4500Lb,可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具有良好的使用性价比.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稀土元素在体系中的分配系数 K。及钪对其它稀土元素的分离系数β_(RE)~(Sc);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离子交换反应的平衡常数及相应的相对标准自由焓△H_(RE/Sc)~0,相对标准自由能△G_(RE/Sc)~0,相对标准熵变△S_(RE/Sc)~0.应用于混合稀土中钪的分离,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5TGQ—76(X)稻麦脱粒机的设计依据、技术方案和试验使用的结果,着重分析工作原理和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铝合金钨极惰性气体(TIG)焊电弧熔丝增材制造过程中工艺参数与沉积层形貌之间的映射关系及动态响应特性,采用减光片、滤光片和工业电荷耦合器(CCD)相机搭建堆积过程沉积层形貌图像实时采集系统,基于Halcon平台实现对沉积层特征尺寸(层宽和层高)的提取. 以成形速度、成形电流和送丝速度3个工艺参数分别作为系统输入量,进行沉积层特征尺寸阶跃响应辨识及动态特性分析. 研究表明,沉积层特征尺寸对电弧电流的响应速度最快,成形速度次之,送丝速度最慢;沉积层特征尺寸对成形速度阶跃的增益系数最大,送丝速度次之,成形电流最小;沉积层特征尺寸变化对工艺参数响应存在一定时滞性. 综合考虑沉积层特征尺寸的响应速度和增益系数,在动态控制中应选择成形速度作为沉积层特征尺寸的主要工艺变量. 相似文献
16.
采用嵌入原子势和蒙特卡洛方法在文献[1]研究的基础上,对Cun(n=60-70)的能量和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了66,67,68之外,n=60-70都是在Cu55双层二十面体的基础上添加原子而形成的,Cu66是以正十面体为基础形成的稳定结构,而Cu67、Cu68为不规则的结构.147原子体系形成以三层二十面体为基础,个别原子在第四层的较对称的结构;500个Cu原子都形成了团簇,没有孤立的铜原子存在,从1500K到700K退火,共形成十多个Cun团簇,最小的n为6,最大的接近80;而从2000K到300K退火,也形成十多个Cun团簇,最小的n为11,最大的超过120. 相似文献
17.
在重新定义CO2介稳分压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情况下芒硝氨盐水溶液碳酸化过程的CO2介稳分压,得出了搅拌速度、温度、反应物浓度、碳化度等对CO2介稳分压的影响规律和CO2介稳分压数据,为芒硝氨盐水溶液碳酸化过程的工程设计、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