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阳坳陷青东凹陷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东凹陷构造特征复杂,构造格局及构造演化过程不清,严重制约了该区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深入。综合钻井、地震资料对青东凹陷的边界类型及构造格局进行了分析,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对其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青东凹陷是在郯庐断裂带控制下形成的新生代走滑拉分断陷盆地,具有三断一超的边界特征;凹陷内部断裂构造具有强烈的走滑特征,雁列式、花状构造发育;构造格局表现为南北向垒堑相间、东西向东断西超的箕状特征;凹陷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初始裂陷、强烈断陷、继承发展、抬升剥蚀和整体拗陷5个阶段,其中强烈断陷阶段是青东凹陷的构造定型期,控制了凹陷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立国 《岩性油气藏》2009,21(1):72-74,98
研究了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时期的断裂组合特征,并对济阳坳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板块拼接挤压以及滨太平洋构造域和郯庐断裂带的活动2种动力学背景,郯庐断裂在中生代末一新生代初由左旋到右旋的转变是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济阳坳陷东部走滑构造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资料表明济阳坳陷东部存在走滑断层。依据切割深度将其分为深层次和浅层次两种,并分别论述了它们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引入脆性层次走滑断层单剪模式,从理论上分析了该区走滑断层形成的应力机制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斜滑断层是一种重要的构造变形,断层的斜向滑动导致盆地发生斜向裂陷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盆地内的沉积体系。在系统分析斜滑断层的变形机制的基础上,将斜滑断层的成因分为4类,即:同期纯剪切、简单剪切和一般剪切,以及由斜向伸展/挤压导致的多期纯剪应变。通过对济阳坳陷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及其内断层的平面、剖面解析以及运动学参数计算,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得出济阳坳陷中生代以来斜滑断层的活动特征。印支期受区域挤压应力场作用断层为逆斜滑活动,燕山期受区域简单剪切作用为正斜滑活动,喜马拉雅期受区域伸展应力场作用主要是正斜滑活动;同时,还包括一般剪切作用下的正斜滑活动及由于应力场转换产生的继承性斜向伸展。斜滑断层的活动控制着盆地边缘扇体的横向迁移和叠置、碎屑体系的推进和展布,空间上解析了由沉积体横向叠置产生的沉积叠瓦、斜歪背斜等地质现象。利用沉积体展布来判断斜滑断层旋向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假象,需要结合断层的次级构造或区域构造演化史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东部走滑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走滑构造的研究程度,将济阳坳陷东部作为一个整体,应用构造解析方法,研究其走滑构造的形态、分类、组合形式及形成期次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东部走滑断层分深层次和浅层次2种。深层次断层剖面上呈花状构造和复式Y字形,平面上具有主位移带,并有伴生构造;浅层次断层剖面上呈阶梯状,平面上无主位移带,呈雁列状,伴有半背斜。走滑断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郯庐断裂的活动,主要形成时期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现今断层是在2期应力场机制下逐步发育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异常高压特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压力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地质条件,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与沾化凹陷在凹陷形成演化与异常高压纵向分布特征、主体分布层位和形成机制等4个方面具有相似性,其压力形成和演化也应具有相似特征.渤南洼陷是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中的一个典型异常高压洼陷,压力场演化定量研究分析表明,渤南洼陷超压形成时代较晚,异常高压主体层段(沙四上段和沙三段)的超压在东营期末开始形成.综合分析认为整个济阳坳陷异常高压具有晚期形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正反转构造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通过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及钻井资料分析,认为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末沿北西西向断层多处发生过正反转活动;渐新世末由郯庐断裂左行走滑活动形成的右旋压扭应力场控制了反转构造的形成;断层后期正反转特征与其前期拉张特征间存在有机的联系,文章还对正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构造、沉积、成藏相互关系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济阳坳陷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同沉积构造有利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条件。分析认为,在大中型油气藏相继被发现之后,当前济阳坳陷应该充分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及成藏动力学理论,研究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沉积过程、圈闭形成过程以及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和时空匹配关系,以提高勘探效果。同沉积构造的研究日趋由定性向定时和定量方面发展,不但更加重视动力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完善定量化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及其构造层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济阳坳陷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古生代挤 压变形阶段、中生代的断陷阶段和新生代的断裂拉张构造运动三个演化阶段。在构造期次和构造层的划分上,综 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并结合地震及不整合面资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把构造期次划为五个阶段,构造层分为五部分, 使济阳坳陷构造幕和构造层的划分更加精细,也更有利于指导油气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0.
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对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地层分布及断裂系统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坳陷断裂分布格局及构造样式;结合地层和钻井资料分析了断裂活动期次和特征,揭示古近纪坳陷构造演化经历了三期幕式断陷活动:古新世,初期拉张裂陷阶段,形成狭小的半地堑;始新世早中期,第二期强烈拉张裂陷阶段,形成统一的湖盆,发育两个沉积中心;渐新世,断坳转换期,涠西南低凸起和3号断裂强烈活动,沉积中心迁移至海中凹陷.这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桩海地区前新生界潜山应力场复杂、正逆断层判识不准。通过探讨断裂演化的成因机制来判定断层的性质,研究不同性质断层的解释关键技术以准确描述断裂体系,归纳断裂发育样式以明确构造特征。研究表明,桩海地区先后经历了区域抬升—构造平稳—挤压—构造平稳—拉张—压扭—张扭等多期不同应力场作用,印支期、燕山晚期的2次挤压作用形成的逆冲构造奠定了潜山格局,喜马拉雅期的拉张走滑作用使潜山构造复杂化,形成逆断层为主、正断层为辅的断层解释方案。以叠前深度偏移资料为基础,应用地层厚度变化率导数和倾角导数法解释逆冲断层,切片断面联合法解释走滑断层,相干、蚂蚁体、三维可视化等多属性体融合法解释拉张断层。明确桩海地区古生界发育北北东走向逆断层和东西走向拉张断层,主要发育逆冲、负反转、走滑3种断层样式,呈现出复杂的“垒、堑”相间排列格局。  相似文献   

12.
通过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成因机制分析及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济阳坳陷东辛油田断裂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区构造形态自东向西逐渐趋于复杂,平面上,东部辛镇构造以平行式组合为主,整体呈现"单一型"构造样式,中部过渡带以平行式、斜交式组合为主,整体呈现"网格型"构造样式,西部东营构造以雁列式、帚状组合为主,整体呈现"复杂型"构造样式;剖面上,区内主要发育负花状、反"Y"字形、阶梯状、地堑、地垒等5种断裂组合样式,整体呈现典型的"包心菜式"复杂断裂系统。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拟合程度较高,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东辛地区断裂构造组合样式是新生代伸展-走滑应力场与岩浆底劈作用叠加的产物,其根本动力来源于新生代NW-SE向伸展应力场、郯庐断裂带的右行走滑及岩浆等塑性物质上涌。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细菌检测实验,系统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生物气源岩中细菌的赋存状况。实验表明,济阳坳陷浅层气源岩中产甲烷菌较为丰富,在2522m深处还有产甲烷菌存在,并且产甲烷菌赋存的源岩与源岩时代无相关关系,只要有适合生物气形成的环境条件,生化作用就可能发生。通过气源岩和原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生物模拟实验,分析了济阳坳陷生物模拟气产率、组分及碳氢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无论是气源岩还是原油厌氧降解生成的生物气,都只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45℃和65℃是生物气生成的高峰期,生物气产率分布范围为每吨TOC产气20~160m3和每吨原油产气10~15m3;生物模拟实验产物的碳同位素值随温度变化差异明显,变化范围为-80.2‰~-41.5‰;生成的二氧化碳的碳同位素值变化与甲烷碳同位素值变化规律相反;生物模拟气中氢同位素的值则比实际生物气的氢同位素值轻,模拟气中氢同位素值主要分布在-300‰~-350‰,而实际生物气的氢同位素值则分布于-240‰~-270‰。  相似文献   

14.
陡坡带砂砾岩体油藏是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类型之一。钻井证实,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近EW向断层下降盘近源粗碎屑沉积物发育,而N(N)E向断层下降盘近源沉积欠发育或不发育。针对这一特殊地质现象,在凸起区剥蚀量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凸起与凹(洼)陷的耦合关系,划分出凸隆凹降型和凹降凸隆型2种关系类型;以现代沉积考察为依据,提出物源区面积、剥蚀厚度以及物源沟谷发育程度等是近源沉积物发育与否的主控因素;研究了EW向断层和N(N)E向断层下降盘的沉积特点,指出在古近纪SN向拉张应力状态下,EW向断层属于同沉积断层,NNE向断层以右旋走滑作用为主,运动学性质和活动时间的不同是沉积差异性的主因。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勘探实践表明,同一成藏动力条件下,油气充注成藏过程中油气等流体突破储层进/出口界面的抵抗力(突破压力)存在差异,导致选择性地进入储集体和孔隙.将油气的这种突破作用和选择性充注归因于储层介质属性(相)、流体流动能力(势)和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重点探讨其作用机制,建立"相—势"耦合控藏模型,揭示储层有效接纳油气的临界条件,指出随着油层变浅,远离烃源岩,浮力和烃源岩剩余排替压力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加,储层介质接纳油气的临界渗透率和临界孔隙度逐渐变大,从而建立油气成藏的临界条件预测模型,进一步丰富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构造控砂一直为断陷盆地分析调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综合井-震、岩心和镜下鉴定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始新统沙四上亚段-沙三段(SQ1-SQ3)为例,探讨构造主导下的控砂机制和沉积充填过程,取得认识如下:1)Ⅰ级构造转换带奠定盆地宏观构造-沉积格局,多阶构造坡折叠合湖平面升降控制三级层序内部体系域之间的砂体加积与沉积体系旋回性变化,Ⅱ级构造坡折和次级断层控制体系域内局部输砂系统和砂体展布,陡坡带往往不利于碎屑物质注入湖盆;2)SQ1-SQ2存在孤北和孤南两个独立输砂系统,SQ3两个输砂系统合二为一,SQ1主要发育进退积不明显的、小而多的扇三角洲,SQ2开始发育三角洲、(半)深湖和滑塌砂体,SQ3主要发育大型三角洲,(半)深湖区广泛发育滑塌砂体;3)构造活动通过构造转换带、坡折带、次级断层和陡坡带等主导多断湖盆控砂机制和沉积充填过程,气候仅可强化或弱化前者的控制作用,但不会改变盆地充填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断陷盆地碳酸盐岩潜山发育了裂缝型、溶蚀型和孔洞型3种基本储层类型。不同的储层类型具有各自独立的成因机制和发育规律,它们共同构成风化壳淋滤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溶蚀带、内幕孔洞带、断裂溶蚀带和构造裂缝带等6个储集体发育带,在空间上组合成复式立体的断陷盆地碳酸盐岩潜山储层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释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外源油气在三合村洼陷内部聚集成藏的问题,利用流体包裹体、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结合典型井埋藏史与边界断裂演化史分析,从油气成藏期与运移路径演化2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反映成熟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均证实,三合村洼陷存在东营组沉积早期、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沉积晚期油气成藏过程,早期油气主要源自渤南洼陷沙四上烃源岩,之后渤南洼陷沙三段及沙一段烃源岩相继成熟供烃,构成了三合村洼陷完整的成藏序列。东营组成藏期,边界断层未能错开三角洲砂体,渤南油气可沿统一砂体直接向三合村运聚;晚期由断层、砂体及不整合构成的复合体系,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输导通道。油气正是通过“早期统一砂体运移”和“断层—砂体—不整合复合运移”等方式向三合村洼陷内部及其南部斜坡运聚,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9.
烃源岩生烃过程受温度、压力等地质条件的影响,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化学动力学方法来描述。通过2种模拟实验方法,即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研究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不同沉积环境的4套主力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特征。封闭体系模拟实验中设计了与地下相同的垂向等效压力条件。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压力对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不同类型的烃源岩及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其影响均有所不同;随母质生烃潜力的增大,以及在演化程度增大、地层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生烃抑制作用越明显。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4套烃源岩各演化阶段有压力条件存在的生烃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潜山圈闭主要有断块、残丘和内幕潜山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潜山圈闭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控制成藏的地质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不同。针对保存、运聚配套、圈闭、储层条件等4项地质条件及圈闭可靠程度共5项评价指标对圈闭地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采用“5项条件评价值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取地质风险系数,建立潜山圈闭地质风险评价分级标准。对济阳坳陷潜山圈闭的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潜山圈闭地质风险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能反映探区地质特点和勘探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