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雕塑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公共空间的造型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环境的美化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雕塑艺术也日益受到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亲睐。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也为雕塑艺术发挥其功能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城市景观雕塑的公共性特征、艺术特征、语言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城市景观雕塑这一公共空间的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2.
为了诠释建筑公共艺术的精神语言,对建筑形态进行了研究分析.视觉艺术空间主要由空间视觉获得.点,线,面,体的艺术形式是空间形态的主要视觉元素.视觉元素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空间设计的背景下更加多样化,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全面地互动,构成了空间的艺术形式.同样,公共艺术本质的表现也离不开视觉元素,大众对建筑公共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正是通过视觉元素而得以表达.  相似文献   

3.
公共艺术设计是环境设计里一个特殊的领域,是具有时代审美意义和公共精神的设计形式,建筑的公共艺术作为人们最常接触的一种媒体,已成为城市信息的载体,公共艺术审美信息的传达,在国际化的城市间经济、化强劲竞争和城市形象塑造方面意义深远,因此,信息传播与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交叉研究,对探讨环境艺术的发展道路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雕塑与建筑同属造型艺术,他们都涉及到三维、空间、实体.在当今的建筑形体塑造中运用雕塑艺术的手法是设计中的一大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注重工业化、国际时尚的几何形体美;表现曲面形体构成的自由美;运用反形式美学理念追求的残缺美.我们从雕塑艺术的角度上来看建筑形体塑造,是试图从与建筑相邻近的艺术语言中寻求新的突破点,试图从纯净的建筑构成元素的表观上来看建筑的形体语言.  相似文献   

5.
按照时间轴线分析贝聿铭设计的12个艺术博物馆建筑空间的结构特点,比较同一时期艺术博物馆建筑在空间结构上的相似性,以及不同时期之间的差别.以时间为轴线,以空间形式和内容为研究对象,并以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观念为理论依据,归纳出贝氏建筑的2个主要特征:雕塑性与几何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城市雕塑老子像为例,研究公共艺术中的环境雕塑这个课题,提出环境雕塑不但要正确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内涵,而且要寻求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文章同时提出了提高公共环境雕塑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公共雕塑艺术的出现,"城市雕塑"这一概念已经变得越发狭隘,其内涵发展到了已经不能对原有概念进行容纳。如今将其界定为"环境雕塑"更为恰当和准确。着重论述作为在大众文化和群众艺术背景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雕塑,指出其取代城市雕塑的原因和其需要公共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从现有的出土材料看,双墩儿童头像雕塑应该在雕塑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从中国的旧石器时代雕塑,到后来的面具、圆雕,如果给出一个系统,双墩雕塑的位置就会清晰展现.与面具艺术进行了对比.面具艺术历史久远,直至当代,还有很多种面具艺术种类存在.从陶器产生,甚至在陶器产生以前,人类就企图雕塑自己的形象.陶器产生以后的材料主要是陶、青铜等.这个对比,会细致地反映出早期雕塑与面具艺术的状态.商、周以前的雕塑、面具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与人类文化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学内涵,值得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双墩的儿童雕塑头像,正处在研究的关键点上.  相似文献   

9.
论建筑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康定斯基的著作<论艺术里的精神>[1],引出对建筑精神的一些思考和认识,试从建筑实体与空间的纯几何形式,建筑与音乐(仅从节奏和旋律两点)的内在联系两方面阐述建筑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以现代艺术发展为背景的现代建筑空间中的镶嵌玻璃艺术的发展走向与转型特征,认为传承建筑设计的人文思想,以公共艺术创作理念为根本,从现代建筑的结构与空间出发,拓展镶嵌玻璃的工艺技巧,不断突破传统镶嵌玻璃的创作观念,是进入当代镶嵌玻璃艺术设计语境的前提条件,并进一步结合建筑市场以及大众审美需求,从镶嵌玻璃的艺术价值出发,联系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对镶嵌玻璃艺术发展的可能性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抽象艺术的概念及其最初的艺术源流的一些简要的分析,引出当代建筑的形态中包含着大量的"抽象构成"元素.从抽象艺术与建筑的融合进行了论述,揭示出抽象艺术历经发展,其构成法则在当代已成为较为普遍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并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带动了建筑设计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2.
城市形象文化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市民精神风貌、行为方式等内容.城市形象文化源远流长,其蕴含于遗址遗迹、古建筑、民间艺术、市民文化活动之中.从环境美学视角审视城市形象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遗迹遗址原生态样貌屡遭破坏,民间文艺审美价值挖掘不充分,市民环境审美能力不强、环保知识匮乏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有利于城市形象文化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玻璃镶嵌是西方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与建筑的成长密切相关,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辉煌使镶嵌玻璃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影响力有效的延续至今。进入当代,随着建筑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观念的更新,镶嵌玻璃艺术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镶嵌玻璃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以新颖的形式、前卫的思想、广泛的应用渠道成为经营建筑空间、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艺术载体。文章将从传统镶嵌玻璃的起源出发,着眼镶嵌玻璃在当代艺术创作语境中的演变,探寻其转型的根本方式与思维方法,并在建筑中的应用拓展上作出前瞻性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新艺术”运动是欧洲和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创的一个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过渡的装饰设计方向,特别在建筑方面充分运用创作灵感和想象的空间解放了艺术家和公众的想象力。在现代建筑设计探索新的建筑形式和空间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的进步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艺术成为大众消费的对象. 以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为考察对象,以当代人文精神为媒介探讨公共艺术文本尺度存在特征,以及公共艺术在中国城市化建设、社会民主政治完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公共雕塑为对象,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作了阐述,并主要分析了制约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几个要素:专业教育问题、权力归属问题、经费问题、艺术批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代表城市的形象,放大了城市的功能价值,因此,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国际上,人们对公共艺术功能的解读逐渐清晰,不再将其简单看作城市装饰品,而是更高地定位在创造和提升城市美学品质,注重物质文化消费,平衡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通过对相关城市公共艺术案例的解读分析,试图揭示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营造理想的公共艺术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8.
建筑设计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和相关的职业活动,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索了面向21世纪推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创作活动的相关理论,一些重要的问题及提高设计构思创作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建筑的实质在于空间这一建筑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继承问题,认为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虽然作为其外壳的造型艺术已经古老,但是作为其内核的空间艺术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文章通过理论阐述,形象描绘和资料引证,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之“有无相生”的空间艺术,不仅有其辉煌的古代成就,而且适用于现代未来.因此具有永恒的继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