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洪 《建筑节能》2013,(4):37-38,41
研究设计了一种多功能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系统,可实现一机多用,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可在多种模式下运行。该系统将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与热泵技术相结合,克服了太阳能的不稳定性,同时有望提高太阳能热利用效率及系统综合运行性能。通过对该系统在某宾馆建筑中的应用研究发现:该系统全年月平均太阳能利用系数可达61.8%,综合运行性能比传统空调及热水供应系统有所提高,尤其在制冷季;与传统组合系统相比,系统运行能耗明显降低,全年平均节能接近50%。  相似文献   

2.
由于能源危机,太阳能的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目前太阳能制冷技术中应用最多、最成熟的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对利用蓄能技术提高太阳能利用率与在传统吸收式系统中进行创新来提高COP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一些案例在应用中的优缺点,并对系统中被忽视的改进点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也对太阳能在制冷领域的发展价值进行了展望。随着太阳能技术与制冷的结合、制造成本的下降、制冷系统效率的提升,系统将有小型化、多功能化、商用化的趋势,提出一种新型多功能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  相似文献   

3.
基于太阳能热利用的生态建筑能源技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介绍了几种基于太阳能热利用的生态建筑能源技术,涉及太阳能利用的建筑物自然通风,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地板采暖,太阳能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热水驱动的吸收和吸附制冷系统。并以上海市生态建筑示范项目为例,介绍了其综合能源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4.
针对内蒙地区农牧民居住建筑设计了一套户用太阳能-空气能高效供暖系统,使用TRNSYS软件搭建了供暖系统模型,模拟供暖季供热系统运行情况,从系统能耗、太阳能集热效率、供热性能系数等方面对比分析了该系统与太阳能复合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性能。结果表明,与太阳能复合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相比,该系统的太阳能集热效率、太阳能转化总效率、供暖季制热性能系数分别提高了34.65%、51.15%、22.62%,该系统利用蓄热水箱低品位热源实现了太阳能高效供热,且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日本开发了一种面向集体住宅的自然能源利用系统。该系统是安装在建筑物的外壁,用太阳能电池和调光玻璃吸收自然能源,以电、热、光的形态送人室内,担负取暖、供应热水、照明、干燥等任务。汇集自然能源的“多功能外装材料”由安装在南侧的日光室和外凸的窗户组成;透明的太阳能电池和调光玻璃是整体式装置;发电与冬季的集热、储热,夏季的通风、排热是高效的,日光室的双层玻璃之间装有电动窗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被动式太阳房普遍存在的夏季室内过热现象,提出一种太阳能集热墙与地下室复合系统。对石河子地区带有该系统的被动式太阳房进行测试,分析了4种模式的降温效果和室内空气温度分布。结果表明有太阳能集热墙与地下室复合系统平均温度和温度波动情况均明显优于其他模式,平均温度降低了2.1℃,该系统利用室内、太阳能集热墙和地下室之间进行气流循环,有助于降低室内温度,是一种节能环保的自然通风降温技术。  相似文献   

7.
太阳能热泵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是以太阳能热泵为热源,以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为末端装置的新型供暖系统。本文综述了太阳能热泵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并阐述了太阳能热泵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该系统的特点,结果表明该系统是一种舒适、经济和节能的理想供热系统。本文还探讨了该系统在当前的应用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2)
针对海南省太阳能热利用成本高的问题,探索了一种符合海南省热带环境特点的太阳能利用系统。收集整理海南省代表性城市月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分析了海南省太阳辐射强度分布规律。采用储热材料和显热储热方式设计了太阳能利用系统。结合海南省太阳辐射强度分布规律,设计带有机械齿轮和发条装置的单面聚光器与"组合式"聚光器,有效降低了因太阳方位变化对透镜聚光效率的影响,提高了菲涅尔透镜的聚光效率,并对该系统的发条装置进行了结构优化,简化了系统设计过程。对比分析该储热型太阳能利用系统与普通家用电饭煲的能耗量,验证了系统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储热型太阳能利用系统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太阳能辅助热泵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太阳能辅助热泵多功能复合机实验系统,并对其制热模式实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系统的技术特点,最后阐述了其应用前景及效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太阳能辅助热泵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太阳能辅助热泵多功能复合机实验系统,并对其制热模式实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该系统的技术特点,最后阐述了其应用前景及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