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粒子物理实验中的精密时间间隔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琪 《核技术》2006,29(6):453-462
本文是关于粒子物理实验中精密时间间隔测量的电子学方法和技术的一个综述.描述了精密时间间隔测量在粒子物理实验中的作用,以及粒子物理实验对时间间隔测量系统的性能指标需求.讨论了时间间隔测量的基本电子学手段,并着重分析了时间内插技术的分类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型物理实验装置安装定位测量技术和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两个重大科学项目测量实例的介绍,分析了大型物理实验装置测量技术的特点,为大型特种精密测量技术的应用和方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外束PIXE技术分析了中国古代玉器和玉石的主量、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外束PIXE技术在判定古代玉器的玉料来源和区别不同产地玉石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ALICE实验中同轴电缆的信号传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ALICE实验中,将大量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信号传输线.采用分布参数电路理论,对同轴电缆的信号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从同轴电缆的特征阻抗、反射波损耗、阻抗匹配这三个特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在ALICE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数据在传输中的精确性,并提出了一些技术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三维数值分析技术已经成为池式快堆堆芯和钠池热工设计和计算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池式快堆几个典型热工现象的分析,展示了我国第一座池式快堆(中国实验快堆)热工设计和安全分析中所拥有的设计手段和工具,总结了三维数值分析技术在快堆工程中的应用,并指出了其对今后快堆热工设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CEFRⅠ-Ⅱ型栅板联箱截流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流体力学软件CFX对中国实验快堆(CEFR)的Ⅰ-Ⅱ型栅板联箱的流动阻力特性实验进行模拟计算.对比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讨论和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验证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的可靠性,校验同类计算,详细论述CFD技术与实验的关系,证明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为此后CFD技术在快堆设计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系列液态锂铅实验回路设计与研发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锂铅实验回路是聚变堆液态锂铅包层关键技术研究必备实验平台之一.结合液态金属锂铅包层技术发展战略建议,FDS团队多年来不断开展液态锂铅实验回路技术研究,设计并建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不同功能参数的DRAGON系列锂铅实验回路.本文阐述了中国锂铅实验回路的发展路线建议,系统介绍了目前各实验回路的设计原则、结构特点、功能和相关实验研究进展等情况.  相似文献   

8.
利用近年新发展起来的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THz-TDS)研究了碳家族一些成员包括无定形碳、C60、石墨粉、单壁与多壁碳纳米管等的THz时域光谱特性,经过分析计算得到了样品的吸收系数及折射率的曲线.实验结果显示石墨、碳纳米管样品对THz波的吸收远大于无定形碳和C60,本文通过对石墨、碳纳米管和C60集体振动模式的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9.
质谱同位素稀释法在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用质谱同位素稀释法(IDMS)测定钚量的分析技术.实验采用242Pu作为稀释剂,对不同含量钚废液中的钚进行了同位素稀释法应用分析.在95%的置信水平下,用本方法分析高、低含量钚时,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5%和5%.  相似文献   

10.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反应堆水力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来生  宗桂芳  胡俊 《核动力工程》2003,24(Z1):208-211
该实验研究采取了理论计算、单向实验和反应堆整体水力实验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反应堆整体实验模型的比例为14.模拟燃料组件按开式栅格模拟原理设计为2×2棒束组件,其轴向和横向流动特性分别与原型相同,每个组件的入口段装有测量流量用的特制涡轮流量计和测量浓度用的微型电导电极.实验回路由额定流量为2×1170m3/h的两对称环路组成.实验得到的堆芯流量分配、反应堆各部分阻力系数、各部位旁漏流量和堆芯入口腔的交混因子等结果数据,验证并优化了反应堆的结构设计,为反应堆热工水力设计和安全分析提供了必需的和可靠的输入参数.  相似文献   

11.
控制棒水压驱动机构是由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发明的一项新型专利.直动电磁阀是该项技术的关键部件,它直接影响控制棒水压驱动机构的运行性能.本工作从电流和气隙两个方面,运用ANSYS电磁场分析软件,对直动电磁阀进行了电磁场特性分析,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电流增大或铁芯间气隙减少情况下,电磁力增大.并确定了电磁阀的工作电流大小.  相似文献   

12.
用SPDT技术制备正弦调制靶的表面起伏图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弦调制靶是瑞利-泰勒(Rayleigh-Taylor,R-T)不稳定性研究的重要实验用靶.从国内外实验用靶的需求出发,采用金刚石车削技术,在紫铜表面完成了振幅为10 um、波长为100 um等一系列正弦曲线的加工.采用直线插补原理编制数控加工程序,利用超精密金刚石车床,设计了合理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了对正弦曲线轮廓加工及测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误差,通过Form Talysurf series 2型触针式轮廓仪对正弦曲线轮廓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正弦曲线轮廓平滑,波长和振幅数值上与理论值基本相同.通过SPDT技术制备的正弦曲线图形基本满足R-T不稳定性实验需求.  相似文献   

13.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Ⅱ(BEPCⅡ)上的北京谱仪Ⅲ(BESⅢ)是用τ-粲物理研究的一台大型通用磁谱仪,它将产生PB量级的实验数据.主要研究BESⅢ实验数据在离线数据处理和物理分析过程中的管理.首先分析了BESⅢ离线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然后详细介绍基于J2EE和Web技术的数据管理系统的整体软件架构和各个系统模块的功能实现.最后,给出了BESⅢ数据管理系统的硬件构成、软件部署以及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介绍了一种用于诊断中性束电源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DPAS).在电源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系统需要对18路电流/电压信号进行实时采集.DPAS采用网络技术以客户端/服务器模式进行开发.系统引进了一种高效的压缩算法从而大量地节约了数据存储所需的磁盘空间.系统所采用的数据存储格式与EastScope软件(一款用于查看实验数据的软件)兼容,从而使实验操作人员可以很容易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ITER氚增殖实验包层设计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为人类开发聚变能提供重要的物理和工程技术实验平台,ITER氚增殖实验包层模块(TBM)技术是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参与ITER计划的成员国根据本国商用演示堆包层发展策略,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实验包层概念,以便在ITER运行期间进行实验.本文对ITER-TBM目前已经开展和正在进行的主要设计研究工作进展进行总结,介绍了各方提出的设计方案、支撑设计的相关技术研究进展,以及合作实验窗口的分配现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小波变换的核磁共振FID信号的去噪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医用核磁共振自由感应衰减(FID)信号的去噪处理为研究目标,基于小波变换技术,分析了有效信号和噪声的小波变换特性,针对三种去噪方法--模极大值、阈值收缩和平移不变,提出了改进方案,并以阈值收缩去噪方法为例,对临床获取的神经胶质瘤病例的大量数据样本进行了去噪、分析实验,探讨了适用于本类FID信号去噪处理的小波基函数、分解参数、分解层次和阈值策略的选取方法,通过实验建立了最优选取方案.实验结果有效地验证了新方案良好的去噪性能.本研究对于医用磁共振数据的高效处理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探明起伏条件下过冷沸腾两相流相分布特性,采用高速摄像技术和数字成像分析技术,对静止和起伏条件下窄缝通道内汽泡进行可视化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起伏频率增加,各相位间流道内汽泡直径变化增大.在相同的起伏条件下,增加质量流速将减小各相位间汽泡直径波动幅度.文中给出汽泡平均直径随起伏运动波动幅值的预测关系式,预测结果平均相对偏差为±19.1%.  相似文献   

18.
同步辐射微束X射线荧光CT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彪  余笑寒  徐洪杰 《核技术》2007,30(1):5-11
同步辐射微束X射线荧光CT是一种能无损、高空间分辨和高灵敏地探测样品内部元素含量和分布的新技术,是在建的上海光源(SSRF)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光束线站可开展的实验方法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同步辐射微束X射线荧光CT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发展,对同步辐射微束X射线荧光CT实验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代数重构算法(ART)和加吸收修正的FBP算法重构了模拟样品的图像.对各种重构方法得到的图像质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讨论了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虚拟现实技术在辐射防护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现实环境,使用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进行人员培训、各种虚拟的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实时计算与显示等.国外一些机构已将虚拟现实技术成功应用到辐射防护领域,如进行工作人员培训、ALARA设计分析、辐射场/剂量的分布计算与显示等.实践表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有效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剂量,同时也控制了运行成本.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辐射防护领域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一些特定技术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20.
郎雪梅 《核动力工程》2004,25(5):463-465,480
介绍了全长棒束非均匀加热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用非均匀加热管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按照这一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设计了5×5全长棒束非均匀加热管.非均匀加热管的设计过程实际上是在满足实验设备要求、实验技术要求、加工条件及焊接技术等诸多限制条件下的一个优化设计过程.最终的设计结果既要能满足实验要求,又可以在工艺上实现.依据该设计原则设计的5×5全长棒束非均匀加热管已成功应用于高性能燃料组件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