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尿素醇解法合成氨基甲酸正丙酯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面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及搅拌速度等因素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反应温度为135℃,正丙醇与尿素的摩尔比为4:1,搅拌速度为600转/分,反应3.5h,氨基甲酸正丙酯最高收率为83.6%。  相似文献   

2.
对包括均相、多相和其他类型的碳酸二甲酯胺解合成氨基甲酸酯用的催化剂进行了综述,讨论了不同类型催化剂的特点,并对新型催化剂的开发进行了展望,指出高效、高选择性、经济环保且可重复利用的多相催化剂更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在间歇反应釜中研究了尿素醇解合成氨基甲酸正丙酯的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初始压力、反应时间及原料配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被确定为:反应温度160℃,达到反应温度后反应时间为2.0h,反应初始充氮气压力1.0MPa,n(正丙醇)/n(尿素)为4/1。该条件下氨基甲酸正丙酯产率达到88.7%。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碳氧化丙烷制丙烯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丙烷直接脱氢和用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脱氢制丙烯过程进行了热力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二氧化碳氧化丙烷脱氢比丙烷脱氢比丙烷直接脱氢有更高的C3H8平衡转化率,且C3H8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增加呈单调升高,减小反应体系的压力、增大反应气中CO2/C3H8(mol)比值,对提高C3H8平衡转化率有利。  相似文献   

5.
基于Benson基团贡献法,计算了环己烯、乙烯、二氧化碳及氢气参与反应中可能涉及物质的热力学数据ΔfHm0、Sm0、Cp,m。对二氧化碳存在下的环己烯、乙烯与氢气可能存在的各种反应的ΔrGm、Kp进行估算,并对这些反应的可行性和反应程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温度和压力对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低温高压对体系中各反应有利,二氧化碳氢化形成一氧化碳、甲酸,羧酸氢化形成醛是热力学不利的反应,烯烃氢化形成烷烃、醛氢化成醇、烯烃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反应形成羧酸及醛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是热力学有利的反应。烯烃的结构对反应热力学也有很大影响,乙烯比环己烯更易甲酰化。  相似文献   

6.
乙醇和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乙酯体系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Benson基团贡献法计算了由CO2和乙醇直接合成碳酸二乙酯(DEC)以及引入环氧乙(丙)烷(EO或PO)进行耦合反应的热力学数据标准生成焓△fHm(?)和自由能△rG,还计算了由乙醇和CO2直接合成DEC的平衡常数Kp以及CO2、CO和乙醇的平衡转化率。结果表明由乙醇和CO2直接合成DEC的反应在热力学上是不可行的,需要设计其他反应路线。当引入载体EO或PO后就可成功地利用CO2和乙醇合成DEC。  相似文献   

7.
间歇法合成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尿素与乙醇通过醇解反应合成氨基甲酸乙酯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初始压力及原料配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确定的优化反应参数为:乙醇/尿素进料摩尔比4:1,反应初始压力1.2MPa,反应温度170℃并在此温度反应1.5h。在此优化条件下,氨基甲酸乙酯的得率达87.1%。  相似文献   

8.
二氨基甲苯与碳酸二苯酯合成甲苯二氨基甲酸苯酯(TDC)反应是一个经过中间步骤的分步串联过程。采用基团贡献法计算了该反应体系的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合成TDC反应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而且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TDC的生成。计算数据与相关文献值比较,表明计算结果可靠,对该反应的进一步实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加氢制乙醇的可行性,并为相关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HSC Chemistry软件对CO和CO2加氢制乙醇反应进行热力学分析,考察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和氢碳摩尔比对原料转化率和产物选择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反应在最佳条件压力3 M Pa、温度150℃、氢碳摩尔比3:1(CO/CO2比1/1)时,乙醇选择性为60.87%,甲醇选择性26.33%,氢气转化率50%,CO2转化率100%,CO转化率100%.实验表明:乙醇选择性与热力学理论值还存在差距,后续对催化剂进行改性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CO_2和丙三醇合成丙三醇碳酸酯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Benson基团贡献法计算了298.15K丙三醇碳酸酯的液态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熵,利用Joback基团贡献法及Sternling-Brown方程计算了丙三醇碳酸酯的液态摩尔等压热容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式。结合文献中的其它热力学数据,计算了由CO2和丙三醇合成丙三醇碳酸酯反应体系中涉及到的反应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和标准平衡常数以及反应压力。结果表明,该反应在热力学上是不可行的,耦合反应是实现该合成过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合成以CeO2-ZrO2为催化剂,利用温室气体CO2和价廉的甲醇为原料,4A分子筛为脱水剂研究了苯氨基甲酸甲酯(MPC)的合成。考察了n(Ce)∶n(Zr)对CeO2-ZrO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当n(Ce)∶n(Zr)=2∶1时,CeO2-ZrO2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合成MPC的影响,当反应温度为160℃、反应时间为8h、n(苯胺)∶n(甲醇)=1∶100(苯胺0.46mL)、m(CeO2-ZrO2)∶m(苯胺)=0.43、CO2反应初始反应压力为4.0 MPa时,苯胺的转化率为7.8%,MPC的选择性为66.7%。  相似文献   

12.
由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由二氧化碳出发制备碳酸二甲酯的甲基化法、酯交换法和直接法的研究状况作了综合评述以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磺酸盐清净剂传统合成工艺的稳定性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浪费,探索使用新工艺定量二氧化碳法合成烷基苯磺酸钙盐和烷基苯磺酸镁盐清净剂.结果表明:该工艺不适合用于合成烷基苯磺酸钙盐清净剂,但可用于合成烷基苯磺酸镁盐清净剂,在烷基苯磺酸用量3.5 g、二甲苯用量50 mL、活性-60氧化镁用量2.5 g,甲醇用量3 mL、氨...  相似文献   

14.
实验以乙醇胺(MEA)为主体,加入定量的新型空间位阻胺2-氨基-2-甲基-1-丙醇(AMP)配成复合胺,研究了该复合胺液对CO_2吸收和再生性能,并与同浓度的MEA、二乙醇胺(DEA)溶液进行了比较,筛选了MEA-AMP体系中最佳吸收液。以搅拌实验装置研究了MEA-AMP不同配比的复合胺溶液吸收和解吸模拟烟道气中CO_2特性,揭示了吸收速率、吸收容量和酸碱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与目前工业应用较广的MEA、DEA溶液进行了对比分析;对CO_2初始逸出温度、试液再生温度、试液再生率、再生pH值下降率进行了记录分析。结果表明,0.7 mol/L MEA-0.3 mol/L AMP吸收容量最大,为0.329 moL;再生温度最低,为100℃,是MEA-AMP复合胺体系中最佳配比溶液。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催化体系和反应体系方面,综述了近年来 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进展。评价了不同催化体系包括烷氧基金属有机化合物、负载型金属有机化合物、碱金属催化剂、乙酸盐催化剂、氧化物催化剂、杂多酸催化剂和表面复合物光催化剂,介绍了对超临界体系、离子液体体系、电化学合成体系、以及脱水剂、膜反应器、微波技术的应用,并指出了 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用二氧化碳和甲醇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MoO3-SiO2表面复合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MoO3-SiO2担载的Cu-Ni双金属催化剂,用IR、TPD、TPSR和微反技术研究了CO2和CH3OH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吸附与反应性能。结果表明,Cu-Ni/MoO3-SiO2催化剂对CO2和CH3OH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反应活性,CO2和CH3OH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反应产物主要为碳酸二甲酯(DMC)、CH2O、CO和H2  相似文献   

17.
二氧化碳腐蚀机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郑家Shen  吕战鹏 《石油学报》1995,16(3):134-139
利用自制高温、高压腐蚀试验及电化学测试试验装置,用失重法、电化学极化曲线、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了碳钢在CO2饱和的3%NaCl溶液中CO2分压、温度对碳钢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70℃)时,碳钢腐蚀速率对数与CO2分压对数成线性关系,与DeWaard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70℃时,腐蚀产物的附着力及耐蚀性很差,此时增大CO2分压加速腐蚀反应的阴极过程;110℃时碳钢腐蚀产物为致密的碳酸亚铁膜,此膜对金属基体的附着力较强、保护性好,温度对CO2腐蚀产物有明显的影响.文中还探讨了缓蚀剂抑制CO2腐蚀.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基于二氧化钛(TiO_2)和改性的TiO_2材料,其中包括金属、非金属掺杂,染料光敏化,半导体复合,贵金属沉积及一些典型光催化材料。对不同结构的TiO_2、改性材料及其他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对光催化转化二氧化碳(CO_2)的产物种类、生成速率及选择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指出设计和制备结构合适的半导体及复合材料有利于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转移,降低电荷复合的可能性,提高光催化活性;利用光催化还原CO_2可以减少大气中CO_2的浓度,同时能生成甲醇、甲烷、甲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