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姜洪庆 《规划师》1998,14(3):28-28
构建我国城市规划框架中基础性工作的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即将出台,标志着我国城市规划事业走向了规范化发展的进程。由于城市规划是我国执业制度中唯一与国家公务员制度接轨的职业门类,将有利于我国城市规划体制中规划编制与管理的进一步改革。(l)注册城市规划师制度使城市  相似文献   

2.
土地使用权制度与城市规划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规划的任何调整或安装 ,其本质是对土地权利的分割、分配与交易 ,因此城市规划与土地使用制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有土地出让方式的不同会对城市规划产生重大影响 ,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需要在体制、机制及相应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应有重大改进  相似文献   

3.
传统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传统城市规划法律制度远未形成完整体系.其鲜明的"管理模式"特色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之需,但传统中也不乏值得借鉴的因素.文章全面回顾了其发展脉络,并对城市土地制度、城市住宅制度、城市建设制度以及建筑审批及违法查处等若干重要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了传统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以及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制度、方法与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瑞生 《城市规划》1999,(11):33-34,37
1合理的技术路线是保障城市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城市规划制度和规划方法是影响到城市发展的结果的因素之一。面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畸型现象,有必要从城市规划制度和规划方法方面探讨、剖析其内在关联作用。良好的规划技术路线,是保障城市的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当我们细看卫星图片,会感到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土地上推平而未开发的“新黄土地”是何等耀眼;当乘飞机掠过一些城市旧城的上空,会见到星罗棋布的拆迁完毕空置的地块成为“昂贵的停车场”;在一些城市,我们也可以看到谁都无需为其效益负责的宽阔马路长出杂草。对…  相似文献   

5.
当前浙江省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造成"村村象城镇、镇镇象农村"的不合理现象,它是原有经济、社会体制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加快推进城市化,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原有体制的阻碍,进行制度创新.本文从城市要素的空间集聚、城市建设的资金与土地指标、城市管理体制和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制度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现有文献和研究进行分析,研究了马耳他的城市保护制度和特点.马耳他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始于20世纪初.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它有了迅速的发展,并与城市规划体制相结合,形成了马耳他的城市保护制度.现行的城市保护制度的基础由1925年的古迹保护法、1991年的环境保护法和1992年的开发规划法组成.城市保护制度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核心,也是马耳他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登录的历史建筑和古迹以及保护区三大要素组成.  相似文献   

7.
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管理城市是城市人民政府的职责.把城市管理建设好,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离开了科学的城市规划,那么无论管理者的主观愿望多么美好,你所处的城市都注定是一个病态的城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了实现城市规划目标,城市房屋拆迁在所难免.通过城市房屋拆迁改造,有效地解决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将使我们的城市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市更美;通过城市房屋拆迁改造,稀缺的城市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房屋产权得到明晰,住房制度改革得以加快;通过城市房屋拆迂改造,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8.
迈向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总结了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历史演变后认为,目前我国初步形成的有偿有期限使用城市土地的制度,对城市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原有的无偿无期限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仍未被完全取代,两种体制的并存造成了城市建设的无序化。文章建议未来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应在不同土地所有制度的协调、城市土地置换的实效评价、城市土地使用社会公平机制的建立等方面作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夏南凯  赵学彬  燕雁 《规划师》2010,26(8):77-81
我国自2000年实施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来,取得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日益增加,但大多分布在规划编制单位与管理部门,且存在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的现象。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制约了城市规划行业行为的规范化发展,应以资质管理带动执业制度,以执业注册为手段,建立较完善的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规范和发展城市规划技术市场,保障城市规划行业的合法程序性,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行业编制水平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传统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核心是基于"一书两证"的制度,将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用途与形态进行"蓝图式"锁定。当城市建设从增量空间扩张阶段走向存量提升优化阶段,传统城市规划与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各种产权、制度、税收等问题。现有制度给土地用途转变与房屋产权更迭过程带来了较高的交易费用,造成土地功能用途长期低效益、土地产权锁定在低效率使用者手中。在分析梳理了存量规划的核心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出发,重新探索城市存量规划与管理的新思路,促进城市经营模式由土地财政转向税收财政。在规划编制上,也应改变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与程序,主要通过划定政策区、制度设计的方式来实现城市存量规划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创新试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洪 《城市规划》2004,28(12):37-40
研究和分析了新中国城市规划制度体系与制度安排的现状、特征、发展历史与主要思想理论渊源及其变革与演进,分析、总结和评估了新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主要活动及成果,提出了近中期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若干选择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军 《城市规划》2006,30(1):67-72
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监管、政绩考核、城市财政、土地使用制度对城市政府执政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城市政府的执政行为与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借助城市化扩大内需、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市集约化发展的初衷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使城市倾向于集聚生产,城市的人口集聚功能相对弱化,从而在制度层面上造成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建议通过科学的政绩考核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监管、城市用地、财政收支制度使政府平等对待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功能,使城市政府有动力、有能力、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这样才能合理降低城市化门槛,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城市的集约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分析中(哈耶克与诺斯)两条不同的分析理路,力求从长时空探求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历史发展演变的深层内在逻辑.在对其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回顾分析后,指出制度变迁中"外生力量的内生化"是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必须在中国当前的问题语境中对两条分析理路进行适当的"反思平衡".  相似文献   

14.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机构协同机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施文 《城市规划》2002,26(1):50-54,65
以上海为例 ,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政府机构协同机制进行论述 ,指出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各区、县政府和各系统协同运作。协同的涵义是多方面的 ,既包括了制度上的协同、目标和方向上的协同 ,也包括了政策上的协同、决策上的协同 ,更包括了行动上的协同。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及其创新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张京祥 《城市规划》2001,25(9):21-25
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两个角度 ,剖析了中国城市规划发展中的种种体制性矛盾 ,预测了新世纪中国制度环境发展的总体趋势 ,并进而从五个方面概要阐述了作者对中国城市规划制度环境创新的总体建议。最后指出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与长期性 ,需要社会整体环境的改良 ,更需要规划师们积极主动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划》2019,(6):40-46
认为中国大量快速成长的村庄遵循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的发展形式,建立了逻辑自洽的村庄要素配置机制。基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推演,选取长江三角洲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结论是村庄制度具有双重属性,外生属性决定了村庄制度在不同时期会受到宏观制度的影响,内生属性使得外部影响在微观层面衍生出内部激励结构。激励结构带动了村庄经济要素的活跃:经济主体依托并分享附着在村集体组织上的可信承诺,完成经济要素在村庄的内化交易;村集体组织甄别增长领域,协调外部问题,经济要素在村庄实现优化配置;为了推动村庄制度的变革,克服村庄制度相对于宏观制度的"粘滞",村庄建立了多样的补偿方式,缓解了制度收益与成本在村庄内部的不均。多项村庄制度的创新与组合使用推动了要素配置机制的成型与完善。即便是遵循同一逻辑获得快速成长的村庄,因历史单项制度设定不同而导致长久的要素特征差异,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路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推演为中国村庄内生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马武定  文超祥 《城市规划》2006,30(10):9-13,31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繁杂、主次不清的弊端,提出按照法定性内容、政策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划分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分类编制、分层审批,并对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程序进行了初步构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机制,包括组织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考核机制、救济机制等等,以期促进城市总体规划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敢问路在何方——战略规划的产生、发展与未来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张兵 《城市规划》2002,26(6):63-68
批判地总结了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江阴总体发展概念规划。并在此基础上 ,尝试归纳现阶段我国战略规划实践的技术特点 ,着重剖析了当前战略规划实践产生的成因、政府组织环境的影响 ,及其制度化的前景。结论指出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真正的制度意义上的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实践开展的面越广 ,先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面临的两难就越突出 ;战略规划实践可能成为自下而上推动规划编制体系改革的力量 ,并在加强区域研究方面具有进步意义 ,然而必须警惕战略规划实践中因立场不同而可能出现的地方利益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于涛方 《城市规划》2006,30(1):55-60
从区域整合理论中的新功能主义、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整合历程及整合效果。认为长三角地区区域整合是由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溢出”到其它“经济部门”,然后到“政治”甚至是“制度领域”。然而,缺乏制度平衡的政府间主义加速了“溢出”效应的边际递减,使得区域整合中的“溢出”大多发生在“低门槛部门”,而在“高门槛部门”只能是艰难地循序渐进。在基于功能溢出视角对长三角区域整合历程与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新制度主义入手,简要地阐述了长三角区域整合的未来之路——走向制度平衡。  相似文献   

20.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燕菁 《城市规划》2005,29(6):40-47
长期以来,制度因素一直是城市规划中无法规范分析的一个领域。许多规划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制度影响为零的假设之上的。一旦这些“理想”的规划进入现实,就会受到一系列制度因素的扭曲。结果,不是规划完全走味,就是干脆无法实施。制度经济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发展出一套规范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成为理解规划中制度因素的有用工具。如何借鉴制度经济学的新进展,开拓城市规划的视野,建立起城市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是一个对未来规划理论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