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做出相关的思考,需要对课程和学生进行研究,以实现品德与社会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5)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15)
课程资源是学生和课堂之间有效连接的桥梁,包含了与教学有关的多种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是从儿童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综合性课程。在传统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思想以及教材局限性的影响,更多地将教学重点放在教材、大纲以及教参上面,而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挖掘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7)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通过这项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品德,让他们能够主动观察生活,明确意识,拥有自行批判、明辨是非和感知善恶的能力。从明确教学目标、精选资源、提升效率、情景营造等方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2)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教师肩负着既要教会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职责。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6)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品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他们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为了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切实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开发利用好教材,结合实际生活经验,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0)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发展、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5)
对于学生来说,除了基础文化课程,品德与社会教育也极其关键和重要。文章主要对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分析,为日后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2)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教育的目标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品德与社会就是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素养,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课程,而对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总结了以往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经验,对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找寻品德与社会的最佳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5)
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中,教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