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和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挖掘文本中的切入点和激发点,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语言表达方法。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实践的多种方式,让学生尝试语言运用,最后让学生能自己结合生活实践,自主运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7)
语文教师既要教好学,也要教好人,做到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教师应把握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的育人点,让德育自然地融入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8)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应为言语实践。教师要用慧眼敏锐地挖掘文本中可以进行句式训练的言语材料,在言语实践中提高言语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8)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行课程",它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品味、咀嚼,探索文本的意蕴;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在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渗透人文主义情怀,体现语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课程灵魂。像《邓稼先》以文题切入的教学流程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和特点。一、披文入情,激活文本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快速披文入情,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从侧面反映了小学语文是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基本点的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服务于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这一根本性目标。教师只有确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为此,本文对新课改下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突破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5):8-11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语用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本文以《颐和园》教学为例,从行文结构、典型段落、适时语境三个维度来聚焦文本中的"言语形式";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挖掘、提炼文本内容蕴含的核心语用价值,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训练点,践行"语用"之路,突显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凸显语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31)
学习语文课程,即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博览群文,感受文章中遣词造句之精妙、写作手法之生动,处事哲理之深刻,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在小学中年段,学生接触的文章篇幅更长、内涵更深,因此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
<正>语文课程的内容与焦点在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入选教材的文本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为学生提供了信息范畴的内容,教师更要以专业的视角通过观照甄别、删减整合、挖掘提炼,探寻出文本秘妙,促进学生习得表达技巧。一、聚焦关键字词,学会生动表达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创作就注重炼字。正是反复推敲、千锤百炼,才造就了传统文化中众多不朽的篇章。现代白话文在继承了古典文人炼字传统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语文教学的"本",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把重点放在落实语言文字运用上,营造"语文味"课堂。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2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对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作出了明确的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而非语文知识的传授。因此,学生"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