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18)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前置性作业,又称为前置性学习,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其主旨是:先学后教。在授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在上课时,结合教师的指导,补充完善对知识的认知,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前置性作业设计合理,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进而提高学习成绩。那么,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如何设计前置性作业,既能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42)
生本教育的主旨是让学生好学,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和互学。通过前置性作业,激发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中,利用前置性作业学会在小组中学习总结,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完成学习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14)
数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学科,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生本教育"被突出强调,这也使得初中数学作业布置模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其中"前置性作业",将传统的课后作业布置移置到课前,可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消除新知识学习的陌生感,并明确课程知识学习要点,从而在实际教学中迅速进入课程学习状态中。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用前置性作业,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26)
<正>结合对学生学情的精准把握,在课堂教学前为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能够实现对学生对教师即将讲授的知识的先期性自主学习。那么前置性作业的意义有哪些,其类型和设计要点又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将展开研究。1.前置性作业的意义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本位主义,因此教师应结合所任课班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与心理状况以及喜好等要素,制定系统化的知识预先方案,以便在授课之前实现对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34)
<正>作业是教学课堂后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课堂的有效延伸。在现代化的英语教学课堂中,作业布置不仅能够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也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学生教学素养的提高。所以,针对课改后的英语教学课堂,教师要布置合适的课后作业,以便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1.布置趣味作业,激发持久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9)
<正>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笔者认为:当下,前置性学习存在一些误区:一、前置性学习=预习,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时尚不久,聆听了一节课,老师上的是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词。教者花大约十分钟讲完全诗。上课伊始,老师先检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18)
在新课程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也要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对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实现这一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布置前置性作业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
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了前置性作业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整节课全面依靠学生,大胆放手给学生,有问题找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去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0)
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和思想进入到数学课堂,通过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而前置性作业就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生本教育理念,从而基于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对数学内容进行前期的尝试性学习,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就生本教学中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前置性作业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0)
笔者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和郭思乐先生的生本课堂理念为指导,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前置性作业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评价等方面对提升生本课堂下高中英语前置性作业有效性的策略进行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