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恒自述     
<正>与母校的学术关联母校7年半的学习,是我学业、专业、事业的出发点和源泉,心存感激与怀念,毕业后一直关注、关心母校的建设发展。我在近些年参加了行业协会工程设计评优、建筑学会设计评优工作,频频看到母校师生、校友作品获奖。我在全国高校建筑学评估活动中,更进一步了解到母校一直在不断稳步发展,产、学、研特色突出,引领着许多其他高校建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在行业活动中也有机会知道母校师生视野开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4)
<正>1998年,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回到了母校工作,这是一所乡村中学,学校很小,老师很少,大学毕业的老师更少。我拿出全部热情,乐呵呵地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我是班主任,不久,我所带的班级成为大家称赞的好班级,学生爱我、敬我,又怕我、畏我。爱我、敬我,是因为我教会他们有理有据地质疑,不盲目相信书本,不盲目听从老师。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举手指出我哪里讲错了、他觉得应该怎么讲的情  相似文献   

3.
打的蜕变     
《Planning》2014,(6)
<正>从教多年,在"打不打学生"的问题上,我也曾经有过纠结,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工作时才工作,我被分配在乡村初中当时学校要分数、家长要成绩,在那种环境下,教育学生基本是一种方法——棍棒教育。我也不例外。学生作业完不成,打;上课违反纪律打……绝大多数学生都被驯服,但也有极个别"刺儿头"。不过我不怕,自有一番说辞。记得有一次,有个"老大难"作业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0)
<正>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班级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孩子们大都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保证孩子衣食无忧之后很少有老人关注孩子的学习。这就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作业不做、放学不按时回家、个别学生性格有少许缺陷易暴躁等。面对这些问题,作为班主任我必须把一天中大都的时间花在监督孩子补作业、补课,做孩子的思想工作上。我每天的教学工作都掉进了一个怪圈,即:"监督补作业—上课—补课—教育学生。"我一直认为自己这是尽职  相似文献   

5.
徐健生     
正作为一名建筑师,15年的职业历程让我收获了专业的成长和人生的历练,其过程纵然艰辛,但每每让我欣慰的是我的求学生涯中有6年的美好时光是在西建大度过的,如果问我这段漫长的求学历程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想,除去那一箱箱浩如烟海的书籍以外,更有我对生活的反复思考与规划,有我在感性与理性上的不断成长,有我对"责任"二字不断深刻的认识,也有我对来路的回忆和对前路的祈盼,过往的校园生活和师生情谊已成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感谢母校让我学会了分析与思考,也学会了超越与突破。感谢母校让我学会了心怀梦想,自立自强;感谢母校让我学会了勤学善思,追根溯源。这一切都在勉励着我,要去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相似文献   

6.
范悦自述     
<正>与母校的学术关联东南大学本科毕业的27年里,我除了开始几年在设计院工作,其余都在学校里或研究所,涉及"学术"稍多,因而与母校保持了较多的联系。在国外的12年包括了留学和研究所工作,学术性较强。其间,接待过母校来访的老师,也参加在母校举办的国际性会议(比如开放住宅国际研讨会等)。受邀回母校做学术报告令我倍感荣幸。回国这10余年我与母校的学术关联最为浓厚。一是因为我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从事教育和管理工作,学术方面与母校的往来自然很多。另  相似文献   

7.
李兴钢自述     
<正>母校天津大学,是激发我对建筑学产生兴趣和得到乐趣的地方,可以说奠定了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道路,这是一个关键的起点。我所经历的天大建筑本科教学是一种"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方式,学生做的每一步都有老师身体力行地亲自示范,手把手、一代代传递下来某种价值判断、能力和传统,其实是一种很具有系统性的教育方法。黄为隽先生指导我做了第一个得高分的建筑设计,邹德侬先生让我第一次理解到建筑师要有结构的概念,聂  相似文献   

8.
陈尔鹤 《风景园林》2012,(4):184-184
值此母校60年华诞,作为她早期的园林专业学生,我不由得心潮滚滚、思绪万千,眼前浮现的是母校、园林之于我的点点滴滴及多重情结。时光倒退近60年,忆当年我迈入大学门槛、投身于一辈子为之钟情的风景园林事业是有缘由的。我家离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较近,襁褓之年就己频频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5)
从事韩国语专业教学很多年了,从曾经的稚嫩到如今的思考与谨慎,公开课成为了我提高和进步的一个载体。本学期照例要开设一节面向全校的的公开课,于是我选择了11级学生的韩国语视听说课程作为公开课内容。由于视听说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选择了有一定韩语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开课。其实在选上这节公开课前,我也是无比纠结的。第一是我从来没有将视听课程作为公开课上过,因此没有任何的视听公开课的经验;第二是因为我深知公开课更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性和学生活动的活跃性。而我所带的高年级班级由于种种原因只有五个人参与公开课,虽然平日上课学生也非常积极,但如果是公开课,也许看起来过于惨淡了些。  相似文献   

10.
张文英 《风景园林》2012,(4):196-197
1983年上北京林业大学的时候才十六七岁,在大学这个殿堂里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形成了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这些让我受益终生。近30年后的今天,我仍以师从北林为荣。回忆母校的生活,是立体而丰富的,似乎比现在80、90后的大学生活还丰富。因为那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所以我们不单单上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