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11)
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形成综合运用的能力,为口语交际打下基础。因此,英语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重视口语教学。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
<正>初中学生在读写方面的能力较差,句子读不懂,对话不理解,短文读不懂,更不会造句子,写短文。初中英语教学应侧重读写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读写的能力,突破英语学习难的瓶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读的能力提升读是交流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语篇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根据语义进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30)
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英语听力是英语口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好听力能力,本文就听力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策略研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4)
<正>英语教学是备受关注的语言教学实践活动,其宗旨在于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引入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写作素材,累积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英语综合水平。教师在运用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对教师的教学指导方法进行合理优化与调整,最大化满足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需要,确保学生的语言学习质量。以读促写就是强化阅读和写作的一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方法,值得在英语教学中进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5)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和翻译能力、商务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工作中所涉及的其他综合能力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基于此,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角度出发,提出全面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注重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12)
读与写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知识获取与语言应用两个方面。阅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取信息和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而写作则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表现形式,也是考核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与写两方面的相互促进作用,灵活运用教学方面。笔者就如何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相互促进作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35)
课文是学习语音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综合材料,是学生听、说、读、写训练的主要依据。通过课文教学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基础阶段的课文教学尤为重要。如何搞好课文教学是中职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2)
<正>新课程改革大大促进了英语教学在高中教学阶段地位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里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技巧,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当下英语教学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生对英语技能的掌握度不高,阅读量和表达能力欠缺。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通过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培养其写作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1.增强阅读量,丰富词汇储备高中英语课改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词汇量,并具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语文"二字本身就体现了读与写的结合。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需要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本文简单阐述了读写结合教学的内涵,重点从以读促写、以写辅读、积累素材以及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讨论了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4)
<正>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它们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把理解技能的"读"和表达技能的"写"结合起来,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以读促写"的理论依据1.1符合输入输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