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晨访谈     
正2020年1月期的《世界建筑》以新近设立的"世界未来城市计划"(IUPA)奖项为主题,研讨在近年世界各地城市出现的以直接作用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城市更新实验。对国内城市更新领域颇有建树的规划师与建筑师进行的访谈正是这一研讨的一部分。在此,我们的访谈对象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北京市战略科学家、国家特聘专家吴晨。  相似文献   

2.
俞孔坚访谈     
《景观设计》2006,(2):4-9
本次访谈,俞孔坚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发展,理论形成的过程及北大景观学结合中国实际所做的案例研究,包括对乡土文化,生态防洪,工业遗产的再生设计,生产性景观及反规划理论等,访谈还就他的系列获奖作品及作品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积极意义和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3.
在理性与感性的双行线上--冯纪忠先生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虎  冯纪忠 《新建筑》2006,(1):106-110
冯纪忠先生是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创办者之一。对他进行访谈的内容主要有:他对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专业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名作方塔园等的设计背景;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创作方法,包括意境的生成、理性和感性两条线索的把握;建筑学科当前存在的问题,如原创的缺乏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2)
<正>题记:访谈那天,我见到了在朴素的外表下蕴藏着浓厚文化气息的作家冯小涓,但确切地说,认识冯小涓,是从她的作品开始。阅罢遣卷,我常常思索,在什么意义上,冯小涓的写作是一种生命的写作?我们如何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内部去发现她的独特性?她如何成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新的拓展者?只有当一种文字磨砺着我们的指尖,只有当一种语言砥砺着我们的内心,它才构成一种有  相似文献   

5.
<正>回望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思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在本质。访谈时间:2018年3月19日上午访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0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简历:董光器,1935年12月生,上海人。1952-1956年,在东北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习。1956年9月毕业后,分配到中共北京市委专家工作室(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工作。1958-1986年,在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工作。1986年起,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曾任分区详细规划室主任、《北京规划建设》主编、副院长等。1996年退休。  相似文献   

6.
正访谈时间:2018年3月22日上午访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二七剧场路3号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会议室专家简历:赵知敬,1937年7月生,北京人。1952-1955年,在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建筑学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委专家工作室)工作。1957-1964年,在北京市业余建筑设计学院学习。1958-1986年,在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工作,曾任详细规划室主任、局领导小组副组长  相似文献   

7.
Z:我们的访谈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建筑的创作过程,第二部分是关于你们事务所的组织与运营,第三部分是对建筑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主编访谈     
薛孔宽现任中国建材北京新型材料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教授级高工中国建筑学会生态人居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材工程建设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生态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专家、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专家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评估咨询专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专家绿色北京绿色行动宣讲团成员国际节能环保协会专家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生态工程专家等a+a与薛孔宽的对话a+a:您对中国要大力发展城市所造成的快速建设现象有何感想?薛孔宽: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城市病:我们完全依赖于工业革命的成果,模拟自然界的舒适度,但却没有注意到一个非常基础的核心问题——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比如一片土地不在于能盖多少房子,而在于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6)
直播访谈节目是以主持人为基础,围绕某个主题或某个线索,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交谈以及受众的参与等多向交流而构成的节目形式。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从主题与嘉宾的选择、准备工作、营造轻松的访谈环境、学会倾听、注意舆论导向等多角度论述了主持人如何做好直播访谈节目。  相似文献   

10.
<正>导言:近年来,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的陈翚老师一直致力于建筑学设计教育的探索和反思。同时,他也是一位坚持实践创作的建筑师,强调设计教育与当代实践的互动互验关系。本篇访谈记录的是陈翚老师在面对新一代建筑学学生,对建筑教育主题以及设计学科中"设计研究"的个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