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2)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这四门学科的简称,STEM教育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交叉融合教育。基于STEM思想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是一种横跨多个学科领域的注重培养小学生知识应用的综合教育。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40)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简称,STEM教育即四门学科的交叉融合教育。小学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综合运用,因此也需基于STEM思想。将针对STEM教育思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3)
<正>近年来,STEM教育理念凭借多学科的融合优势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受到我国教师的热烈欢迎。STEM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多学科的优势特点,提升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本文针对STEM教育助推小学科学课堂高效学习进行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35)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各种教育教学理念可谓是层出不穷,STEM教育理念可谓是层出不穷,该教育理念的目标就在于培养科学创新性人才,将该教育理念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探究科学知识的趣味性,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使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9)
STEM教育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它是一个综合词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缩写。STEM课程设置的重点也是加强对学生这四方面能力的教育:一是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了解自然界并参与和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运用;最后是数学能力也就是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数学问题的能力。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在不断地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STEM教育理念也逐渐被国人接受。国家教育改革的全面升级,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22)
STEM教育是一种基于现实问题情境,以项目为平台所开展的跨学科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将STEM教育理念融合于科学课程教育,不仅能弥补分科式教育培养人才能力的缺陷,使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为全面、更为系统,而且还能紧扣学生现学知识,巩固新知,增强其探究兴趣,促进其进行深度学习,有较好的时效性,进而在不新增课程挤占学生时间的情况下达到教育增效减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6)
本科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分解到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中。基于STEM理念的课程体系精准定义课程的坐标位置,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工程项目利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举例说明在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中如何建构复杂工程问题的建模能力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8)
<正>《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学生在理解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1]STEM教育则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教育方法,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理念。由此可见,STEM教育实际上与新课标的理念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35)
STEM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中小学教育中新兴的创新课程。基于STEM教育理念融入课堂的一个教学实践案例,站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结合多个螺旋递进式教学环节,推动多学科整合以应对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2)
为推进工科专业金工实习课程改革,针对金工实习课程多学科交叉、涉及知识面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该文进行了案例教学的探索。教学案例精选本土典型案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学科交叉、知识的前沿性和通专融合,并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要求。实践表明,该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