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9,(6):130-132
隐性教育是将教学内容逐渐渗透在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其形式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目前隐性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将在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视角下,对隐性教育的开展模式展开研究,进而对大学生责任感展开有效培养探究,最终保证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社会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
"素质冰山"理论视角下,隐性职业素养对学生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作用。高职学生对隐性职业素养认知与培养的欠缺,影响其就业和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必须立足职业岗位需求,将学生职业素养塑造与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对接,构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养成的多维空间和多元体系,挖掘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人格的潜质,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
高校的学生干部是大学生最活跃,最具前置、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先进分子,是高校管理的主力军,更是今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骨干。所以对高校学生干部进行培养是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重点。就需要打造更加适合学生干部发展,并且形式丰富的培养模式,通过对高校学生学生干部培养的实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探索出大学生骨干"2+3"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7)
随着目前社会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并且教育事业的工作初衷已不再仅仅依赖教学,而是逐渐向育人方向发展。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班主任扮演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者,也是学校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监督的骨干管理者,因此就自然形成了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实施者。下文结合我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9)
本文从分析影响中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素入手,浅谈"精医术,诚医德"对于中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其重要性,为中医院校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局面,探索加强中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成为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问题。教师要树立基于"全面知识"的教学观,其中"全面"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形态,而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正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一隐性知识的重要方面,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6)
机械加工综合实习是结合了"认知、基础、综合、创新"的教学过程,它有效地强化和夯实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其创新意识、自主能力、探索精神。通过有效的机械加工综合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开展发明创造和创新实习,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2)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青年中的骨干和精英,是团组织联系团员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做好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保证,也是高校团组织发展壮大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7)
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时,应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书法教育和小学生的德育、智育以及体育素质培养有密切的关联。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进行书法练习,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小学教育工作开展上,教师要重视书法练习对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立足小学生书法练习角度,就书法练习对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5):205-206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立德树人",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并重为目标,显性能力即"能",隐性能力即"德",二者不可偏废。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要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须在加强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大"品德"教育力度。文章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德能文化"引领,建构了"德能融合"的"3平台+3模块"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