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9)
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充分利用"错题"资源,使用好策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多理解学生,让"错题"成为"开启智慧的金钥匙"。事实证明,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很多闪光点,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更出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1)
美术教学中的教师示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还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崇拜之情。如何进行示范才能做到恰如其分?一是示范要有针对性,直达难点;二是示范要有技巧性,灵活多变;三是示范要有启发性,导放结合;四是示范要有探究性,启发思考;五是示范要有选择性,做好学生的"拐杖"。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4)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教学中,师生要不断转变观念,教师在评语时要人性化,激励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作文。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4)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犯了错误,还总找理由为自己辩护。"不经意间,总能听见很多老师如是说。一些学生犯错误,其实往往是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跟老师争辩。对待"顶嘴"的学生,第一,教师要宽容、尊重学生。第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一视同仁。第三,教师要学会"自我调控"。第四,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9)
<正>回顾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不少的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技术课"。但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应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人"来看待。学生是有思想情感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和唤醒学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我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自主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摸索,总结如下。一、确立语文学习的主体观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为核心要素所组成的互为依托的双边活动。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28)
<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作为教师,不仅仅要能够传授知识,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动脑、动口和动手,才能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真正的财富。课堂上,教师应把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能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深入细致思考和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达到让学生从"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和"我爱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6)
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个人尊严。特别是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理解、激励、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爱与尊重,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价值,坚信"我能行"。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
<正>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适时追问能帮助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使之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而深入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多数教师也都知道课堂上应当有追问,但如果不恰当地"满堂问",又容易导致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收效甚微。笔者以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掌握追问的艺术,应把握三个方面。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  相似文献   

9.
不少教师认为复习课从字面上讲就是"重新学习的课",其实复习课应是给予学生和教师重新检测自己认知、解惑、成长的平台。复习课要培养学生自主熟悉、定位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合作互助、资源共享的机会;而教师则要做好学生复习、梳理中寻求支援的"后备军",一路扶携,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导师"与"伙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0)
不少教师认为复习课从字面上讲就是"重新学习的课",其实复习课应是给予学生和教师重新检测自己认知、解惑、成长的平台。复习课要培养学生自主熟悉、定位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给予学生合作互助、资源共享的机会;而教师则要做好学生复习、梳理中寻求支援的"后备军",一路扶携,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导师"与"伙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