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分别计算和测试了长度120 m渗透喷射式布袋风管内部动静压的分布,各管段的总送风量,孔口送风量和渗透送风量,在此基础上分析送风量不均匀度沿风管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进口风速13.5 m/s,10.0 m/s和6.8 m/s三个工况下,进口风速为10.0 m/s时风管内沿程静压分布较稳定,静压及动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吻合.三种工况下各管段的总送风量和渗透送风量沿程增加,波动较大,但孔口送风量沿程波动较小.三种工况下的送风量不均匀度沿程增大.综合工程实际,可将10 m/s作为工程应用中的推荐进口流速.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工位送风在空间站的适用性,确定了评价指标.建立了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工位送风量和送风速度对舱内乘员工位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得到了CO2浓度、空气龄、空气新鲜度比、局部换气效率和工位区风速分布,同时与无工位送风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工位送风在较小风量时就可以满足空气质量要求,符合航天器轻量化原则;在相同总风量下加大工位送风量后,工位区的性能指标均有所改善;在工位送风量一定情况下,送风速度提高有助于改善舱内的沉闷感.  相似文献   

3.
对于3种不同孔口类型的喷射渗透式纤维空气分布系统测试了其在不同风量下的出风速度和射程,并利用射流理论计算了不同工况下的孔口紊流系数。结果表明送风量对同一类型孔口的紊流系数影响不大,3种孔口类型在不同风量下的紊流系数分别为0.068、0.145、0.158。孔口结构对紊流系数有较大影响。同一风量下,18 mm带导流环的孔口送风射程大约是18 mm无导流环孔口送风射程的2倍。  相似文献   

4.
对某大剧院中剧场池座下送风静压箱建立模型,对所建立的模型中结构尺寸突变、气流速度变化大的座椅支撑送风管区域进行了局部网格的加密;结合静压箱内隔热性能良好的特点,采用了标准RNG湍流模型,压力插值采用标准离散格式,动量方程、k方程、ε方程中的对流项采用二阶迎风格式,压力速度耦合采用Simple算法。最后通过FLUENT求解器中自带的并行运算模块进行联机运算。通过对静压箱内流场的模拟,得出了送风静压箱内在各进风口风量一致的情况下,会导致座椅下送风前后排不均匀以及静压箱内部流场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送风量对渗透式纤维空气分布系统送风时表面空气流速和纤维空气分布系统空腔内部轴向空气压力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送风量对渗透式纤维空气分布系统对空气的“自整流”作用影响较小,与空气渗透流速大小成线形关系。随着送风量的增加,渗透式纤维空气分布系统空腔内部空气总压和静压值逐渐增加,静压增加梯度和动压衰减梯度越来越大,末端处静压复得现象愈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相应的数值模拟及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成通宝 《暖通空调》1998,28(5):9-12
以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加压送风量的组成为出发点,分析了影响加压送风的气流通路和开门工况等诸多因素,推导出了常用加压送风方式下的送风量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正压送风-气幕联合防烟系统,以提高防烟楼梯间的防烟效果,减少系统总送风量。利用FDS模拟研究了气幕送风速率、送风角度对联合防烟系统总送风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幕的最佳设置参数为送风速率7m/s,气幕送风口向烟气区偏转25°;在最佳气幕设置参数下,当开启门数量为两扇时,联合防烟系统的总送风量为独立正压送风防烟系统送风量的50%~60%;在相同的有效送风量下,应用联合防烟系统进行楼梯间防烟时,可开启疏散门数量为应用正压送风防烟系统时的3~4倍。  相似文献   

8.
纤维空气分布系统渗透送风对室内舒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房间为研究对象,采用K-ε三维湍流模型模拟分析了夏季工况下3种上送下回方式(热壁侧送热壁侧排、热壁侧送冷壁侧排、冷壁侧送热壁侧排)下纤维空气分布系统渗透送风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空气速度受纤维空气分布系统布局方式的影响较小;异侧送排风时室内空气平均温度梯度小,人体舒适感强;在同等送风量情况下,冷壁侧送热壁侧排的送风方式能承担更大的负荷.  相似文献   

9.
提出在婴儿躺卧场景下应用个性化送风方案。基于婴儿暖体假人进行实验,利用示踪气体衰减法测算房间内不同位置的空气龄和污染物残留浓度,以此评价个性化送风系统的有效性,并与织物风管混合通风系统进行了对比。基于3~11 L/s的送风量和50~90 cm的送风距离,针对个性化送风设计了15组工况;基于11,40 L/s的送风量,针对织物风管混合通风设计了2组工况。结果显示:采用个性化送风,仅在不利工况下新风无法穿透婴儿热羽流,其他工况呼吸区空气龄均小于36 min,最小达到19.13 min;个性化送风在运行前4 min内污染物浓度下降即超过50%,显著快于织物风管混合通风;送风量相同时,个性化送风下呼吸区空气龄较混合通风小51%。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阅读、实验研究、工程调查,分析了现行的地板送风系统负荷计算和送风量确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验室实验和工程实践结果表明:在国内采用地板送风系统的一般办公室中,很难形成空气分层,分层与否影响空调送风量,而送风量又决定了空气是否分层;地板送风系统的负荷和送风量计算与顶送风常规空调系统并无本质区别,考虑到人体舒适感,地板送风系统的送风温度更高,送风量一般明显大于顶送风常规空调系统。空调负荷和送风量计算是地板送风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其正确与否,不但影响系统的经济性,而且还会影响系统的可行性,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全空气空调系统风量与压差平衡关系式,提出了一种分段调节新风阀和回风阀的新风量控制方法,并与传统压差控制法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新风量控制方法比传统的压差控制法能够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同时降低了送风机能耗.  相似文献   

12.
变风量系统由于其可观的节能效果在大型商务建筑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应用日见广泛的直接数字控制器及集成楼宇控制系统(BMS)大大地提高了空调系统的检测及监控,这也为空调系统在系统层次上的优化控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提出了变风量系统的送风静压和送风温度优化控制方法以及多区域新风量优化控制方法。这些控制方案及控制程序在VAV空调系统的动态仿真平台上进行测试以评估它们的动态控制性能、节能及空气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已有的变风量空调系统中送风机控制方法,如定静压法、变(定)静压法、总风量法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实测主风管风量的静压设定值重置方法,讨论了不同的空调分区形式、不同的变风量末端对这一方法的影响,并将其应用实验室变风量空调系统,根据实验结果对于其节能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具有内部热源的居住建筑,采用CFD技术对不同内部热源高度下室内热压自然通风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了排风量、排风温度随内部热源高度的变化,分析了不同内部热源高度下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得出了中和面高度、有效热量系数随内部热源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认为教科书中所讲述的“基准风口调整法”的操作程序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当“基准风口”不是系统末端送口时,则其后送风口调整将相互影响,不满足“流量等比分配”条件故而提出了确定“基准风口”的新原则,并分两种情况介绍新的送风量调整程序。  相似文献   

16.
夏伟光 《供水技术》2011,5(1):49-51,56
在无负压给水系统中设置气压水罐具有小流量供水,水泵运行台数增、减和切换过程中可调节流量并稳定系统压力,缓冲水锤等优点,是无负压给水系统的一个有益补充.根据工程实例介绍了气压水罐容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气压水罐总容积与其作用、调节容积、设置位置高低、最高工作压力与最低工作压力差以及水泵并联运行台数有关,选用时应通过计算后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地板送风技术条件与舒适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马仁民 《暖通空调》1995,25(6):45-46,51
本文阐明了下部送风房间热力分层和垂直温度分布规律,给出了确定垂直温度分布曲线的方法及确定最佳送风量的原理。为了计算冷负荷,作者初步推荐了不同位置热源的负荷系数,并且说明了如何决策送风口的型式与数量和相关数据。最后在实验基础上分析了地板空调的热感觉,其结果说明这种送风系统在适宜的风量与温度下能够提供舒适条件,并使风感百分数低于15%。  相似文献   

18.
空调系统新风量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房间新风量及新风比的计算原则,分析了确定系统新风比的三种方法,通过实例具体解释了新提出的修正公式的可行性及其局限性。最后推荐了其他确定系统新风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板送风终端单元空调房间速度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在等温送风情况下的适用性。对非等温送风不同风量下房间内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出口风速主要影响送风口附近区域的速度场,而对整个空调房间影响不大,室内空气流速分布较均匀,基本维持在0·25m/s以下;出口风速对温度场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垂直平面温度梯度较大,水平平面温度分布均匀。为了保证地板送风的有效性和节能性,在满足风量的同时,必须严格控制出口风速,使射流高度在工作区域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