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景建筑通过水平延展的形体与场地环境融合在一起,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场所。开放的屋顶界面是地景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建筑形态日渐复杂化的趋势下,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屋顶界面坡度的因素,提高屋顶开放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文章以2019北京世园会国际馆投标概念方案设计为例,将参数化分析、地形学分析与建筑设计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化分析的地景建筑屋顶开放空间设计方法,以营造人性化的屋顶开放空间。  相似文献   

2.
当下城市结构形态正经历着急遽异质化,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公共空间缺乏活力,地景建筑作为联接与缓冲建筑与场地关系的新模式,以其独特的整体性和流动性介入和重塑城市环境,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论文从消解与融合的场地环境处理、模糊与流动的空间特色营造、水平与拓扑的形体塑造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地景建筑在改善生态环境、强化公共开放空间连续性以及激发场所活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力求通过城市地表形态的塑造,整合建筑与周边场地的整体环境,进而实现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街道界面作为建筑与街道交互作用的平台和中介,对于提升街道活力至关重要。本文以上海多伦路为例,从水平界面与垂直界面两个纬度对街道界面的空间营造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人与界面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环境意象对街道活力的影响,进而从物质空间与精神感知两方面对多伦路街道界面的优化和街道活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翊  傅诚 《华中建筑》2010,28(7):70-72
对于城市的感知因个体而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因此好的公共空间能够让使用者产生共鸣,而环境行为学是营造良好公共空间的有效手段。该文从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入手,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并结合案例分析,指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应当以人的行为和需求为本,对创建更具活力和大众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景建筑"是当代解决建筑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一种重要设计理念。以建筑与场地同质化作为基本走向,强调建筑与城市景观的连续性和界面统一性。在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非线性科学指导建筑设计成为了建筑学界对建筑设计开拓的新的领域。本论文试图通过对"非线性科学"在地景建筑形态中的转译进行研究,同时采取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作为未来建筑发展趋势的地景建筑非线性表达特征与其形态背后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广州科学城国际学校及科技人员配套公寓设计着重体现整体设计理念,采用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相结合的整体设计手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互动,营造山水之间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7.
本案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整合城市环境要素,营造积极的空间形态。结构形态主导下的个性化建筑以地形拟态的设计策略构筑出与环境融合的地景建筑,最终强化了更深层面的生态博览园概念。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湖南临武文体广电中心的设计进行解读,探讨在丘陵风貌变迁的三四线城市如何展开地域建筑设计实践。以地形学理论为视角,把环境的核心要素——地形作为切入点,分析柔化界面与空间层叠的设计策略;进一步提出浅丘地景、图底合一、层状结构、仿生网络的设计手法。最终,设计以地景的方式巧妙应对了建筑的地域表达、形式建构以及重塑城市风貌的多重诉求。建筑成为原有环境与城市的延续和再生,自然融入环境并呈现出独特的"柔化与层叠"的地景特征与空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入消费时代,购物环境成为定义现代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界面是限定空间的基本要素,将空间的刻画转换为界面的塑造,使设计更加具有实践性。为了加强城市与建筑的联系、提升建筑外环境空间品质以及激发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将商业综合体外部环境界面分为底界面、侧界面和顶界面三类,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对其形态进行设计原则和方法两方面的探讨,得出一套较为完善的设计参考准则。  相似文献   

10.
综合多种方法,对联系滨水建筑与外部环境的建筑过渡空间的特殊性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研究,并以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指导,对如何充分发挥滨水建筑过渡空间的特殊作用,营造人性化的室内外过渡场所的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吕耿 《福建建筑》2007,(9):24-27
本文通过对厦门中山公园花展馆景观建筑及其环境设计的实践总结,从环境出发,结合人的行为,把握建筑空间尺度,探讨体现地域特色景观建筑及环境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成为组织空间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中国古代建筑空间的思想体系人手,对园林建筑与园林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园林建筑布局的空间秩序特点及园林布局的规律和特征,以便当今的园林设计能够从中吸取精华,掌握这种传统的“艺术”精神,得其神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13.
对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利刚 《风景园林》2014,(5):152-157
在当今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技术飞速发展,地域性得到广泛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建筑与景观的二分关系被打破,风景园林与建筑愈加密不可分,越来越多景观与建筑的一体化实践,需要跨越两者的藩篱进行深度整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由于课时较短,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必须加以精炼才能适应该专业需求。从当前建筑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筑造型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整合设计建筑造型与景观造型的能力。围绕这一主线,提出相关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提出应在建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从场地/场所、功能/空间、结构、构造,材料、建筑技术这4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提出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做为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杨鑫  张琦  吴正旺 《风景园林》2012,(2):109-117
法国现代园林景观对古典主义园林优秀设计手法的传承与发展涉及到诸多的层面。以"轴线"这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最典型的设计语言作为主题,从集中性空间、整体性设计以及透视学原理三个层面简要分析古典主义园林轴线景观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详细阐释法国现代园林景观对"轴线"这一设计手法的传承与发展。无论是空间结构的延续、空间拓展的意识转变还是集中性空间的重组,"轴线"仅仅是一种媒介,旨在引出对地域性景观更深层次的精神传承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潘巍 《中外建筑》2010,(9):114-115
以川沙公园改造项目园林建筑设计为例,探讨了传统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及环境景观设计,重点阐述园林建筑空间布局与周围环境,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用写意的园林表现手法,营造出园林建筑与环境情景交融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港口博物馆景观设计为例,分析了建筑与景观的空间构成性质和特点,从建筑界面、空间限定要素、空间氛围与植物配合三个层面上论述了建筑与景观的内外连续性、建筑空间限定要素在构成上的拆解、建筑与景观空间氛围的整合与植物造景对建筑空间的柔化,进而阐述了建筑与景观的空间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7.
风景园林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三种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风景园林学科研究与实践的思维特征,文章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总结提出其科学、艺术、工程的三位一体属性;从风景园林的自然、人文、营造的时间进程,分析提出风景园林学科前瞻超越式的时间思维;从风景园林空间规划设计的特征,把诸多问题事件、甚至是貌似毫不相关的问题事件,置入同一空间予以“同时”思考,总结提出风景园林学科立体交叉式的空间思维;指出与大多数理工学科自成一体、回路闭合的逻辑思维的不同点,提出并分析了风景园林的非闭合发散式的逻辑思维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8.
山地环境的生态敏感性与空间特殊性使得景观建筑选址成为规划设计的一个难点。运用参数化、定量化的数字景观技术,采用ArcGIS软件,通过构建景观建筑与场地之间的耦合关联,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参数化调控景观建筑选址,以提升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精准性与科学性,统筹实现景观环境保护与建筑功能诉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概括介绍现代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个阶段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的基础上,以北京798工厂这个艺术家社区为例,探索艺术家们的原创景观,从物相、时间和空间三方面分析现代艺术的创作思维、审美情趣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休闲空间的规划设计已有多年的历史,但从旅游、园林、建筑的角度对休闲空间进行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本文主要探讨了休闲空间营造的若干问题,首先从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的角度构思了休闲空间营造的设想;之后指出休闲空间营造的核心理念——场所精神,并对其影响因素作了详细的分析;接着从物质性空间与非物质性空间出发,深入解剖休闲空间营造的具体内容;最后对休闲空间的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