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设论语     
《中州建设》2008,(19):57-57
旅行,造就一位建筑家。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一再强调,旅行是他唯一的、最重要的“老师”。  相似文献   

2.
正我并不清楚扎哈的中国之旅,我没有和她同行。我们只是一起去过几次苏联。我第一次去苏联旅行是在1966年。当时,我的朋友赫里特·奥塔哈施~([14]),是一位建筑师,他想成为电影导演,邀我和他一起去苏联。他认识很多苏联当地的建筑师或他们的家人,因此,那是一次相对亲密或私密的旅行。当我见到那里的建筑和建筑师之后,便产生了成为建筑师的想法,确立了成为建筑师的野心。I cannot talk about her trip to China,because I was not with her in China.I was only with her a couple of times in the  相似文献   

3.
<正>李超中南建筑设计院优秀青年建筑师,1978年6月生于郑州。湖南大学建筑学学士,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CSADI海南华筑国际工程设计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副总建筑师。热爱旅行,喜欢在一次次旅行中感悟不同的文化和建筑。醉心于祖国南端的碧海蓝天,多年来潜心于建筑创作及其细节的实现,专注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适宜的建筑形式语言及其绿色建筑技术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正高青:罗总,很高兴能有机会访谈您。今天与您的访谈我希望以旅行作为一个切入点,建筑师总是会到不同的地区去参观不同的建筑,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个建筑,特别是名家之作。因此,我首先想请问您的是,您觉得对于建筑师来说旅行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旅行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对您的作品有着什么样的影响?罗劲:我十几年间去过英国、瑞士、芬兰、丹麦、斯里兰卡等国外一些地方,也去过国内许多地方,每次都有预期不到的收获,旅行的意义在于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的建筑魅力和人文气息。关于这一点,我首先想到的是台湾,每次  相似文献   

5.
<正>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3月1日世间唯建筑和旅行不可辜负,知名建筑师庄惟敏、李兴刚、孟建民温暖推荐。这是一本建筑旅行手册,是一本建筑师的旅行笔记。用清丽而鲜活的文字,带你开启建筑之旅,从北京到伦敦,从金门到巴黎。告诉你如何定制自己的建筑旅行,一步步讲解怎样把城市与建筑玩出自己的小新意。这里有园林深处海棠花下的夜色来袭,这里有辉煌的古文明下的长叹与深呼吸。  相似文献   

6.
《中外建筑》2021,(4):10-17
中旭.IDS studio理想空间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拥有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室内设计三个领域的学习经历. 作为建筑诗人,何勍常以人文视角关注人类存在状态及社会变迁.女性特有的直觉与敏感,使得设计切入点常来自地域特征提炼与人性洞察.旅行的足迹,每日的生活观察与写作,在加拿大学习工作生活的点滴,被情感率真地诉诸设计语言...  相似文献   

7.
李海清 《城市建筑》2014,(31):20-22
基于建造模式视野下的多地专业考察,本文从人文地理学和建筑学视角讨论建筑文化地域差异的现象及其成因,并剖析建筑旅行的意义之于建筑师职业的两层境界,指出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的多样性,既是现象,也是本质.  相似文献   

8.
正在海外旅行的时候,但凡听到中国建筑师的名字,总会心里一惊(惊喜的惊)。因为除了参加国际竞赛的作品和各种代表国家的海外临时展馆以外,在国外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永久落地的项目并不多见。笔者有一次在去往巴黎的飞机上碰到王澍,他说要去看奥地利的项目,后来得知他去的是奥地利小镇克伦巴赫(Krumbach)的公共汽车站项目"BUS:STOP"(图1)。在这个公益建筑项目中,王澍作为全球七个受邀的建筑师之一,为小镇设计了一座以老风箱为灵感的现代汽车站。其他受邀建筑师有智利的斯米尔耶·拉蒂克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旅行都被视作建筑学知识体系中的必要组成,它对设计实践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知识构成的理论框架,从旅行的行为动机、再现媒介、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作为专业者的建筑师群体持有的经验特性进行分析。它试图藉此指出建筑学实践与研究的经验论前提潜在的认识论风险与局限;这也将为理解该学科在当代学院制度中的境况并审视相应问题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5月底,在贝纳德塔·达格利亚布艾作为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访华之际,《世界建筑》对她进行了简短的采访。WA:尽管有一些迟,但我仍然想说,恭喜您成为普利兹克奖的评委。贝纳德塔·达格利亚布艾(BT):谢谢。WA:我们听说您正存行程紧凑的评审团之旅当中,您觉得这次旅行如何?BT:这是一次非常开心的旅行。普利兹克评审团的每一次旅行都非常有趣。我们会遇到许多人,有许多新的发现。WA:旅行中有没有看一些中国建筑?BT:我们中有一位中国评委,建筑师张永和。虽然  相似文献   

11.
汪晓茜  俞琳 《新建筑》2011,(5):12-16
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是中国近代建筑师实现职业理想和施展专业技能的主要舞台。在民国南京短暂的辉煌岁月里,在此执业的近代建筑师中不少人肩负着设计师、政府机构职员、大学教授等多重身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将为中国近现代建筑体系的创立和完善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了解其面貌,可一窥中国现代建筑转型的特殊历程。  相似文献   

12.
周光富 《山西建筑》2010,36(6):197-199
从工程建设管理、工程设计管理以及建筑师自身素养等多角度入手,深入浅出的对我国现阶段建筑师的业务基础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最后从建筑师自身实际出发,对建筑师如何提升业务素质提出中肯而有效的建议,为我国建筑师提升业务基础开了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13.
王凯 《时代建筑》2014,(2):142-147
20世纪初的中国建筑学经历了剧烈的变化,不同于传统建筑行业的新的建筑学科从此诞生,其中公共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参与,使新的建筑行业具有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属性。以往近代建筑史研究中以建成实物为核心,有关公共媒体的讨论往往将其作为“证史”的材料,而没有对媒体“言说”行为本身的价值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做出充分的专门讨论。文章从媒介研究和建筑史的交叉视角入手,以报刊史料为基础讨论“建筑师”这一现代职业社会身份的建立与媒体运作之间的关系。讨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媒体对建筑师职业的传播与普及,建筑师通过介入媒体运作建立社会身份认同,建筑师言论背后体现出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4.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t architects and laypeople in aesthetic evaluations of buildings. However, studies exploring the aesthetic preferences of architecture students are lacking.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 a population of students and young architects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opinion shift within architectural careers. This study was intended to be a conceptual replication of the study of Brown and Gifford (2001) in a Central European context. A total of 109 participants (21–28 years old) evaluated 40 randomized pictures of houses to detect whether non-architecture undergraduates and fresh graduates of architecture would express different aesthetic pre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eir peers from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he study also examined whether laypersons can predict the preferences of architects, and vice versa. Results show a trend that is contrary to the original research, that is, young architects and laypeople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 in their aesthetic evaluations of the given stimuli. Analyses revealed high prediction ability in young architects and their non-architect peers. Moreover, the existing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of young architects had no influence on the accuracy of their estimations.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rofessional shift in architects’ expertise is obscured at an early career stage, as revealed in their aesthetic preferences.  相似文献   

15.
在昔日民国南京建筑舞台上长袖善舞的职业建筑师群体中,齐兆昌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尽管作品丰富,但鲜为人知。他长期专注于首都地区基督教会建筑的设计和监造工作,以严谨和奉献精神创作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给近代南京的城市面貌打上深刻的烙印。解读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他的活动及影响力不仅限于专业领域,一定程度上亦从物质空间塑造上折射出民国时期国家、政治以及社会情感的状态及需求。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建筑师普遍采取的是一种"赢"的生存策略.表现为以数量取胜而不关注质量的占有式的生存方式,同时,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也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之中:建筑师片面注重物质表达.最终创造出无法抵御地震的"负建筑"。通过反思建筑师的生存方式与职业角色的具体内涵.强调了建筑师的岗位意识,它包含了建筑师的知识服务与建筑师的批判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前者突出的是建筑师的专业性;后者体现的是建筑师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7.
王平 《山西建筑》2007,33(26):234-235
就如何培养当代青年建筑师的能力做一论述,对建筑师专业技术的要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建筑师如何适应当今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并介绍了建筑院校毕业生步入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利于高素质建筑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等教育建筑学科教学改革已成为建筑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从注重理论传授到职业化实践的转变途径问题。这也反映出当代建筑教育中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期望建筑师具备多元化素质之间的矛盾,即未来的建筑师除了需要思考建筑本体还要考虑更多的社会问题。文章通过对建筑教育职业化与适应性的研究,对有关"情景项目课程(Live project)"在英国建筑教育中的应用与成果作了介绍,探讨建筑教育与建筑师职业规划之间新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台湾省建筑师公会的操作经验,针对犬陆建筑师职业生存环境与职业价值实现的问题,提出通过建立合理制度、完善商务操作模式.从而消除无序恶性竞争的系列改善建筑师执业环境、实现职业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建筑学教育体系中未能明确职业化的具体要求,建筑教育与建筑师职业素质培养之间存在脱节,课程体系中的职业化教育也存在较多缺失,难以满足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对建筑师基础阶段教育的要求。本文从职业建筑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入手,从建筑学专业的职业教育背景出发,以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艺术思维的启迪、社会职责理念的树立等方面为侧重点,对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