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扬州园林为我国园林中的奇葩。本文以园林案例,剖析总结了扬州园林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小议扬州园林与苏州园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李斗所著(扬州画访录)是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扬州以园林胜、苏州以市肆胜……”据说,我国已故的建筑家,原东南大学校长扬延宝教授对扬州园林推崇备至,上海同济的陈从周教授,言园林必说扬州。但我始终弄不明白扬州园林胜过苏州园林的地方。在我看来,清代康乾盛世,扬州园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要比苏州园林更胜一筹,但是经过太平夭国十多年的战争,扬州是太平军与清军“拉锯”的地方,主要分布于市郊的园林被毁坏殆尽;再加上鸦片战争以后,扬州不再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反而成了一个交通闭…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文人刘大观曾评论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则称刘大观之言"洵至论也"。本文暂不谈杭州园林如何,旨于浅谈同位于江苏省的苏州园林与扬州园林的差异,尝试分析其差异的内部原因。苏州、扬州位于江苏省,隶属于江南一带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两地在地域、历史、文化上都有其相似点,两地的古典园林风格同属于江南古典园林系统,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极高成就,造园风格相近却又  相似文献   

4.
扬州园林造园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志明 《园林》2003,(6):8-9
清代乾隆年间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书中引用刘大观这样一段话:"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我国已故著名建筑专家、原南京工学院院长杨延宝教授对扬州园林推崇备  相似文献   

5.
扬州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园林甲天下。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争胜。扬州园林优美,名胜古迹弛名中外。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博采众长,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6.
正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其园林更是名扬天下。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就曾写道"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扬州园林既具有小家碧玉清纯秀丽之蕴藉,又有大家闺秀端庄典雅之气韵。双峰云栈为清代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位于蜀冈三峰中的东峰和中峰之间,曾记载于清朝乾隆年间的《瘦西湖名胜图》和《扬州画舫录》中。2014年扬州政府参照历史  相似文献   

7.
<正>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历史上的扬州曾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北造园、建筑匠师得以交流,因而扬州园林兼南北之长,具有"北雄南秀"的特点,在我国造园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扬州园林的叠山置石(扬派叠石)为中国三大叠石流派之一,享有"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  相似文献   

8.
扬州园林始于汉唐,成于宋明,盛于清。清代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天下。”清·康熙、乾隆二帝先后六次南巡,驻跸扬州。扬州的官僚、盐商为迎合帝王宸游,赋工属役,增荣饰  相似文献   

9.
清代康、乾年间,江南园林盛况空前,乾隆六次南巡,瘦西湖成为水上御道,地方绅商争宠,沿瘦西湖营造园林达"三十里楼台",形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扬州园林也被誉为"园林之胜,甲于天下"。为品赏与再现当时盛景,撰文阐述"乾隆盛世"瘦西湖园林群造园特色,并依据相关史料与现场踏察,以宫廷画家所绘30余座园林画为蓝本,按《清明上河图》长卷形式,绘出《清代康乾盛世扬州瘦西湖园林群图卷》。  相似文献   

10.
曹磊  李伊侬  霍艳虹 《风景园林》2020,27(12):115-120
清中期扬州以园亭胜,倚虹园为湖上岛园,三面环水,是扬州瘦西湖湖上园林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扬州盐商为迎接乾隆南巡而营建的私家园林,卢见曾在园中举办地方文化盛会——“红桥修禊”活动,因此倚虹园成为盐商与官员共同营建的地方文化空间。其虽为私家园林,因位于瘦西湖,又有较强的公共性。依据史料,复原倚虹园的园林布局平面,从园林要素与意境意象2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梳理总结倚虹园的造园特点,以期为瘦西湖湖上园林集群的研究做历史资料补充。  相似文献   

11.
张彦 《山西建筑》2010,36(3):355-357
指出扬州何园游览以其建筑的串联贯穿为主,而实现这一特性的正是复道回廊的使用,通过对何园复道回廊的研究,了解它的设计原理以及与多种园林小品的结合使用方式,以期为当今园林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曹玮  薛白  王晓春  胡立辉 《风景园林》2018,25(6):118-123
何园是最具代表性的扬州园林之一,以复道回廊、宅园互渗等空间布局特色最负盛名。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视域分析法,选取整合度、连接度、平均深度等参数从可行与可视层面量化描述与分析何园的空间组织特色与发展变化。研究表明:1)宅园互渗的何园在其私园及公园时期主要住宅空间和主要园林空间在可达性与可视性上均符合不同功能要求,何园公园化后各出入口位置与功能的调整相对合理;2)定量分析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与布局特色和在现代园林的功能要求、空间配置中的融合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戈祎迎 《风景园林》2022,29(3):136-142
明末清初江南园林中的栖居游乐活动种类丰富,其中依据本土气候和水体开展的在当时颇为流行的舟游活动现今却较少受到学界关注。选取以水景著称的扬州宝应纵棹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图文对照分析园林的选址与格局,结合文献、绘画,总结舟游活动开展所必需的场地条件和载具特征;进而从行舟赏景、行舟逸乐和舟船造景三方面讨论空间及空间各要素与舟船的耦合方式,并探究活动背后的情理哲思。研究发现:纵棹园中水景空间和舟游活动呈现出明显的互动关系,且前者的营造和后者的实践相互影响,存在复杂的作用机制,可为当代园林空间营造和园林文化传承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宇啸  于小菲 《规划师》2007,23(4):34-37
"莱茵·高咏居"项目位于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北靠大明寺,东邻瘦西湖公园,具有不可复制的景观优势.为了打造一个传承地方居住文化、与瘦西湖景区和谐共生的高档文化社区,规划根据历史资料,在人文商业区的东北部重建可考证的历史遗址高咏楼,在居住区内重现扬州老城区的"巷""弄"形态,根据景观优势的不同布置花园式、巷院式和庭园式三种住宅形式,并创造多重院落空间.  相似文献   

15.
王鑫 《华中建筑》2011,29(11):149-151
何园是19世纪末期扬州城中规模最大的园林建筑群落,这一时期的扬州城日渐衰落,然而在建造何园的过程中并没有排斥某种文化,也没有刻意的逢迎,体现出一种整合与包客的态度.该文通过跨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城市园林在异质文化和地域性建构双重语境下的特点,对于理解园林在本体层面上的特点、梳理城市园林之于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具有独...  相似文献   

16.
鞠培泉 《风景园林》2016,(10):49-56
在中国园林史中,以扬州园林为代表之一的江南私家园林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在经历很长时期的沉寂后,扬州旧城中又自发出现了很多私家园林。将这些当代私家园林置入中国园林的发展脉络中,以园林测绘图纸和对园林主人的访谈为研究素材,从土地和住房政策的变化、扬州旧城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传统民居街巷体系等角度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私家园林在扬州旧城重新焕发活力的原因;通过与传统园林的对比,总结了扬州当代私家园林的特征。从人与自然共生这个园林的核心问题出发,认为扬州当代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种可能,这也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7.
试析扬州园林的北方风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金宇 《中国园林》2004,20(12):57-60
扬州园林有"北雄南秀"的风格,北雄的风格表现在山水园具有北方气象,宅园的早园水作,建筑的尺度大和色彩鲜艳.究其原因有皇族官家园林的沿革、帝王的多次抵扬以及古代便利的水陆交通.当然,扬州园林的风格,有时是很难明确区分是南是北,应该说二者已在融会后有了创新.扬州园林是雄伟中寓明秀,是健笔写柔情,是自成一格的  相似文献   

18.
张哲乐 《山西建筑》2009,35(21):351-352
以成都和扬州古典园林为例,分析了城市民风民俗文化对园林文化的影响,从民风民俗在城市古典园林中的体现可以看出:城市民风民俗文化对于园林的形成、发展以及园林的文化内涵有着较强的作用。同时,园林文化中的多个因素也都能清晰地反映所处城市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19.
石壁流淙是清代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以水石胜而名,本文通过多份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推敲,结合当前原址的地形地貌的实际,通过精心营造,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并领悟和传承园主和工匠的造园思想,使扬州园林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扬州私家园林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尤以叠山而闻名。但当前研究多重赏轻技,缺乏对其叠山技法的深入研究。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技术支撑,获取扬州叠山三维点云数据;以BIM软件为三维信息模型构建平台,进行简化的还原展示。以扬州叠山的典型技法和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挑飘”技法、独立洞柱和条石盖顶。以新的视角推导和还原了扬州叠山的重要技法内容,证实了三维数字化方法对叠山技法深入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为叠山遗产保护与修复和当代叠山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