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催生了儒法两家不同的“救世”方案。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国家政权不断膨胀、行政控制和思想灌输日益加强的历史。传统治道有力地支撑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但其历史局限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正确认识传统治道的地位作用、发展前景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在教育子女上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教育子女“要完全靠自己”,思想上严格要求,学习上时刻督促,希望“学成为国服务”,生活上绝不允许搞任何特殊化。研究、学习和宣传毛泽东的家教方法,有利于广大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以毛泽东为榜样,自觉地严肃家教,使子女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道"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的涵义,十分深广。本文试从本体论、辩证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以及艺术与生活的角度,诠释“一”之哲理内涵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认为“德法兼治”是中国传统的治国方略,发端于西周、确立于西汉、巩固于唐代的“德主刑辅”是中国“德法兼治”历史传统的主导倾向;“礼治”必然导致“人治”,“人治”强调“德治”,因而“礼治”是“德主刑辅”的社会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5.
“儒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一个时髦的称呼,它是现代经济与传统儒学相结合的产物。该挖掘了传统儒学的化资源,并对现代“儒商、的管理精神赋予了新的诠释,使之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教化、启蒙、修身、学习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实践易经圣人之道,对于恢复中华礼义之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析老子之“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认为“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道”以“反”为内容,所以“道”具体表现为“德”也是以“反”为内容。故而,老子认为人与自然之德为“节俭”,人与自我之德为“寡欲”,人与他人之德为“不争”,人与社会之德为“无为”。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念已为国人所接受,但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国民办高校方兴未艾,其管理机制与模式有多种形式,但是育人之道应该雷同。文章阐述了不同的机制下的民办高校应共同采取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的天人观突出了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天人之际"转化为现实政治努力的总概括"大中之道",并将这一理论范畴贯穿于现世的政治原则与政治目标,这种观点在宋明理学后备受诟病.然而,历史最终证明,对天人观的神秘性的解蔽,是现实政治走向现代的一条必由之路,现代政治的合法性证明不源于"上帝",也不源于神秘的"天志",而源于人自身.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治国方略;道德和法律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分工,在功能作用和调节范围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不排斥德治;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做到德法相济,标本兼治,以德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
夏佩尔的科学哲学观点具有某种折衷的性质,他强调科学发现中有理由、有推理模式,认为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科学推理过程。“信息域”理论是夏佩尔哲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通过分析科技史上许多科学案例,提出了2种具有典型和普遍意义的科学发现的推理模式:构成性的推理模式与演化性的推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超越预设主义与相对主义的理性实在论。  相似文献   

12.
公孙龙是我国战国时期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著作是《公孙龙子》。文章首先从现代汉语术语学的视角出发,对公孙龙的《名实论》进行了解析,然后探讨其在中国汉语术语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在我国汉语术语史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是中西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两部小说都通过大胆的想象,利用虚构怪诞的情节和幻想讽刺的手法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品中所描绘出的幻想世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而现实的矛盾在幻想世界中则得到了更为集中突出的表现;同时两部作品对假学究、假儒生以及人性善恶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也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开明君主以及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就以上几点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佛教仍对中国社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经过汉魏两晋的发展,不断壮大,形成了组织化的佛教僧团,在社会上的影响越发显著。政府开始注意到佛教的巨大力量,并逐渐对其实施正式的管理,在南北朝建立和实施完整的僧官制度。文章对佛教僧官制度的源起、具体设置逐一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文学的深入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变化,使大家都清楚地看到了长期称霸中国文论具有不可取代的核心地位的现实主义其实从一进入中国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限制。《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对中国革命时代的现实主义创作做了独到而深入的阐释,但其中存在的一些的问题值得重新审视和再追问。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中国语境下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汇、重叠、扬弃和演变后重组系统,因其中国式的客观关系构成了一定时期现实主义的特定形态。本文由此通过史论结合和文本分析解读出了现实主义被历史和境遇所限制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产生于西方的参与民主理论源远流长,从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到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主张,都体现了公民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可以毫不过分地说,政治的历史是企图抑制政治参与的政府同谋求政治参与的公民之间纠缠不休的历史。”因此,对于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演进和特点做一梳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透彻地分析中国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  相似文献   

17.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荀子·正名篇》是我国汉语术语学研究的宝贵文献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从中国汉语术语学角度对旬子的《正名》进行探索性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可拓推理     
根据可拓学理论,给出了可拓推理模型和可拓推理的有关概念,并讨论了推理算法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9.
浅议师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师德,是教师的立教之本。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目前师德师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抓好五个方面的教育,即:热爱事业、热爱学生、师表意识、终身学习、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丁玲延安时期的转型,表现在文本中,是文学风格的转变。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艺术特色,包括作家的风格和作品的风格。一般来说,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是一致的,是贯通的,而丁玲作品的风格却在延安时期出现了和早期截然不同变化,标志着丁玲从早期的一个纯粹追求艺术个性的作家在延安时期转型为一个国家摇旗呐喊的革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