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读友信箱     
《唱片圣经》与唱片选择无锡 蔡晓辰通过E-mail来信 我是一名无锡的音响音乐爱好者,现有如下问题想请教: 1、从台湾的音响杂志上获悉,最新的《唱片圣经》已经出版,不知道贵刊是否打算引进出版? 2、朋友托我打听贵刊是否还有1997年版的《唱片圣经》,如果有,要汇多少钱来邮购?  相似文献   

2.
张杰 《高保真音响》2010,(4):112-113
前几天.我把几张唱片送给一位追求高品质音乐的朋友.其中包括阿巴多和殷巴尔的马勒《第一交响曲》、新版阿巴多和布列兹马勒《第四交响曲》和拿索斯唱片公司获企鹅唱片评鉴三星带花的斯美塔纳交响诗《我的祖国》,还有自己正在热听的那张《瑞鸣3》。  相似文献   

3.
七、不要盲目跟着“乐评”走世界上乐评杂志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做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少有商业炒作味道,受到爱乐人士信赖的并不太多。其中比较权威公正的如美国的“TAA”,英国的《企鹅唱片指南》,日本的《唱片艺术》等。这几个机构评出的优秀唱片参考价  相似文献   

4.
数月前从媒体介绍中关注到了黄江琴,没买到她的原版唱片。却拥有了若干张黄江琴二胡演奏专辑的CD-R。最近又知道了邓伟标,进而知道了《情殇》。对《情殇》由关注到喜爱,其因一是先在网上听了该唱片的几个片断,再是从媒体看到了唱片制作背后的一些故事——唱片音乐和背后的故事一起打动了我,这才想买唱片并打算写点东西。恰逢《现代音响技术》与“雅燃音乐”网站举办“《情殇》聆听感受征文活动”,便更觉得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相似文献   

5.
乙戈 《视听技术》2004,(1):66-67
两年前郎朗加盟Telarc公司,推出第一张CD专辑时给我带来的喜悦和新鲜感,至今还记忆犹新,因为正是这张唱片,让我开始实实在在听到了他的钢琴音乐。记得2001年环球驻香港业务部的张慧中小姐一次寄来的唱片中,有一张正是郎朗与Telarc合作的首张专辑。当时这款专辑就引起不少的轰动,英国的《留声机》、日本的《唱片艺术》、俄罗斯的《音乐生活》等等音乐唱片杂志纷纷报道。  相似文献   

6.
女童颂赞     
我刚当父亲那阵儿,曾经满城寻找给儿子听的唱片,结果一无所获。现在,我儿子已经16岁了,属于他的全部少儿唱片(中文)是:《小小歌王》、《山童》、《月儿明风儿静》、《都尔达和玛丽亚》。这些东西显然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他听的最多的莫扎特,偶尔拿周杰伦涮涮口。《小小歌王》之类的唱片是典型的垃圾制作,水平低劣到你绝不想听但又不得不买,  相似文献   

7.
话说雷宾     
在印象中,小提琴家雷宾在唱片录音方面已经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曾以神童的身份出现,震惊了整个西方乐坛。记得第一次听到他的唱片,是我还在音乐学院附小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翻录的一盘卡带。那是雷宾出道不久的一张现场录音,当中包括萨拉萨蒂《吉普赛之歌》、肖松《音诗》、伊萨依《叙事曲》、拉威尔《茨冈》等几首高难度的名作。  相似文献   

8.
贾达 《视听技术》2004,(11):75-76
我接触过的“瑞鸣唱片”已有《竹宴》、《钟爱一生》、《鼓动心弦》等几款。数量不多,但张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9.
最近见到的两个唱片专辑引起了我的兴趣,他们分别是“中国文学标准朗读”的《古诗词篇》和《古文篇》(各两张CD)。 按理说这两组唱片并非音乐作品,不应是《视听技术》关注的对象。但听过一通以后我感到,它们既是古典文学的精品,也是朗诵艺  相似文献   

10.
我家的5.1声道“家庭影院”已经被闲置了好几年,原本是为了欣赏5.1声道的影片,可随着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我也就逐渐淡去了这份“闲情”。直到那天途经上海书城,购买了一张名为《那夜花开》的DTS CD唱片。看过许多DTS DVD的影片却未曾听过DTS CD的唱片,出于好奇我买下了它。回到家中我便在“家庭影院”中播放起这张《那夜花开》来。  相似文献   

11.
《聆极物语》:代表歌曲:1、驿动的心2、映山红3、伙伴4、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关注“雨林”公司出品的CD唱片纯属是一个偶然。首先是我发现在广州很多的音响店中都能听到“雨林”的唱片,而且很多的音响店还拿它来做“试音”用。其次是发现在广州许多的唱片店中,“雨林”制作的唱片似乎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门类品种了。  相似文献   

12.
陈越 《高保真音响》2010,(3):98-101
其实在拿到这套唱片之前.我心中也在疑惑.《古典音乐从A到Z》.一套唱片以此命名.难道区区两张唱片就能一览西方古典音乐的全貌吗7拿到唱片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只是一套音乐唱片.还包括一本厚厚的作曲家字典和购买者专享的网络音乐资源。整体来看.这套唱片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CD唱片了.拿索斯在音乐与内容的提供形式和商业模式上都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发烧友们常用的试音碟中,我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原来在发烧友们广泛用于考机试音的唱片中,除了大型交响乐、弦乐与钢琴等器乐方面的软件外,用于试人声的唱片,都基本是一些女声的录音作品,而且流行方面的居多,如大家熟知的《蔡琴·老歌》,詹尼弗·华纳的《猎人》、《蓝雨缕》,朱哲琴的《黄孩子》和王菲的《天空》等等,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自己的理解,一来烧友中喜欢听歌剧花腔、咏叹调的人本来就少,再加上男声方面常见的就几个男高音和美国乡村歌手,流行作品的当然就更不多  相似文献   

14.
这套由上海声像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廉价碟,全套唱片共6张,分别由《自然之诗》、《水域情调》、《田园春色》、《风采人生》、《晨曦朝露》和《谧静港湾》组成。相信爱乐辈朋友的CD橱窗中,多少都收藏了几款休闲集锦唱片。或许这些收藏  相似文献   

15.
从众多的CD唱片评介书籍中脱颖而出,突破了单就唱片论唱片的局限,引领着聆乐者去邀游丰富广阔的音乐世界,这就是《唱片里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两张原本毫不搭边的唱片,《唐人诗意》是出自普罗艺术的一张唱片,而《雪底游魂》却是来自雨林的一张唱片。之所以把两张唱片放到一起来谈,是我在听了这两张唱片之后忽然萌发的一种冲动。  相似文献   

17.
每年英国《留声机》杂志的年度大奖一 公布,国内的几家有影响的音响杂志就纷纷翻译转载,这似乎已成近几年的惯例。然而,难道国外权威性的唱片评论杂志就只有《留声机》一家吗?我倒觉得,仅仅沉溺于《留声机》很容易造成我国乐迷唯《留声机》是瞻、过分迷信的不良倾向,对正确引导唱片消费不利。《留声机》固然是当今乐坛最权威的古典音乐唱片评论杂志之一,但毕竟它只是一家之言,代表的不过是典型的英国人口味而已。鸟瞰世界乐坛,英国另一本著名杂志《古典CD》、美国的《Fi》、德国的《音响论坛(Fonoforum)》、荷兰的《Luister》、法国的《曲  相似文献   

18.
香港M4唱片公司,录制的唱片不多,但张张精彩,有着很高的品味,选曲精心,制作精良,演奏投入,编配认真,力争去把每张唱片做得完美无瑕,精益求精,让音响器材发挥出极佳效果,因此,赢得了音响界及广大发烧友的赞同。推出的《凤凰于飞》、《湖》、《扬歌》、《树》四款唱片深受欢迎,特别是《凤凰于飞》被收入《CD圣经》,得到音响权威的肯定。 《凤凰于飞》是由三十年代前后的十二支经典老歌组成,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已经是一个帕瓦罗蒂的深度爱好者,那么购买这套CD的主要原因绝不会是唱片,因为曲目应该都有了。不过,这套唱片还是有些卖点的:首先,选择的曲目都非常经典,兼具了好听和品位,《女人善变》、《今夜无人入眠》、《我的太阳》、《伊多梅纽》(这是他唯一唱过的莫扎特歌剧),博伊托的《奥塞罗》(非威尔第),雅俗共赏。其次,就是那两张Bonus CD。  相似文献   

20.
带我进入CD王国的牌子 我对CBS/SONY这个古典音乐唱片牌子颇有好感,因为我的CD唱片收藏就是从这个牌子起步的。我购买的头三张唱片都是这家公司的,它们是马友友的大提琴小品(由克莱斯勒小提琴曲改编)、佩拉西亚的莫扎特第22、第24钢琴协奏曲和霍罗维兹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那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原版古典音乐CD唱片开始进入国内,其时我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