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Planning Participation Approaches and Public Political Matur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是公众参与的主体,不同的公众特征对参与效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西方理论专注于对某一参与群体中的参与主体进行阶层划分,而忽视了不同参与群体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可以用参与能力、参与意愿及道德素质3个指标来表示,统称为参与主体的成熟度.成熟度决定了公众参与的效果.我国参与主体的主要特征是成熟度多样化、成熟度空间分异.因此,要开展多层次、多深度公众参与实践的主要前提是研究如何根据不同公众的成熟度特征选择合适的公众参与方式.以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为工具,通过演绎设计了基于参与主体成熟度的“适应性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方式选择模型”.并以都江堰金羊新苑还建规划公众参与为案例,阐述了此模型的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多重需求因素的匹配组合关系及对社区微更新项目公众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作用,优化以需求为导向的公众持续参与意愿路径,从组态理论出发,构建了多重因素组合对公众持续参与意愿的协同作用模型。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探究多重需求因素的匹配组合关系及对公众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验证最终得出3 条激发高水平公众持续参与意愿的组合路径,从而弥补了传统定量研究方法无法有效分析多重因素的联动、替代等作用关系的缺陷,为政府有效提升公众持续参与意愿、扩大公众参与程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人韦  杨继梅 《规划师》2005,21(11):5-7
公众参与可分为积极参与,消极参与、不参与三种选择方式。公众个体参与城市规划的行为受到公众对于规划事件的敏感性、规划项目替代品的可求程度、规划决策的改进对于公众的边际效用的影响、公众对于参与规划的效力预期等四方面因素的影响。提高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度应当从完善法制体系、确立形式保障内容,培育公众参与的忠诚感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企业参与是绿色建筑项目推广的关键。为探究企业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参与意愿,基于文献回顾及专家访谈识别出 8项影响意愿因素,通过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结果显示,除绿色建筑的正外部性和绿色建筑的效用两项因素外,其他因素均达到显著水平。同时根据企业有无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经验划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发现前者更认同“有经验的技术人才”对绿色建筑项目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对企业参与绿色建筑项目意愿的影响因素评价客观且具有普适性,为企业参与绿色建筑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武汉:若干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武汉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始终坚持面向公众的开放态势,注重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听取公众意见和要求,不断提升公民参与的程度和形式.一方面积极探索了公众参与规划的多种形式,先后组织了南岸嘴地区规划公众展评、法定图则社区参与和公示、城市色彩规划公众作品竞赛、城市战略规划公众调查、总体规划市民"金点子"和公众论坛等,初步形成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机制;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规范化,赋予更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范围和内容,包括规划前期的公众意愿调查、规划中期的公众论坛、规划成果的公众评议和审查、以及规划实施过程的公众听证等内容,努力为从宏观到微观各类规划的公众参与提供多种机会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宏观层面,对邻里空间尚未广泛研究。将国内外公众参与社区邻里空间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综述,总结已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结合国情从参与主体、参与意愿、参与途径、以及保障体系建立上得到相应启示,对探索我国公众参与社区邻里空间的研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性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诏亚 《规划师》2006,22(6):77-79
维护自身利益是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若由于缺乏良好的公众参与平台,导致弱势群体应得利益受到损害,城市规划也就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基石.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应当具有"易用性"和"可靠性",这样才能推动公众把参与城市规划的"心动"转化为"行动".  相似文献   

8.
林轶南 《中国园林》2020,36(11):100
中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传统上以政府和相关机构为主体。近年来,公众对遗产保护的参与意愿显著增强,并成为主流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遥感和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数字技术的全面普及,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支撑。通过对福州复园路街区“拓路”与“保护”争端的全程参与和观察,从公众意愿、参与能力和反馈渠道3个方面,分析数字化时代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模式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数字技术应用方向的变革和公众参与的未来走向。研究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平台的开放与共享,是实现多方平等对话的基础;数字技术的创新创意利用,是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的途径;基于网络和新媒体,构建多元的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是引入群体智慧、实现全流程“众规”的必要条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办法是今年上海推进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课题之一。课题组选取闵行区龙柏社区作为试点,更多地了解了公众的意愿,增加了与公众沟通的渠道, 逐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提高了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办法是今年上海推进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课题之一.课题组选取闵行区龙柏社区作为试点,更多地了解了公众的意愿,增加了与公众沟通的渠道,逐步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提高了城市规划的民主化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1.
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交通规划中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在一些城市的交通规划中 ,交通方式结构的确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缺少说服力。笔者试图运用城市已有的交通调查资料 ,从道路网和公交网的发达程度、道路车速、居民出行距离分布特征、出行时耗、经济收入水平等方面 ,找出城市居民在选择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工具之间的规律性 ,从而能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确定该城市自己的交通方式结构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后,交通问题与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矛盾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在评估交通现状和分析问题成因基础上,提出了遗产区的交通发展应该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型为以过境分流、需求管理、公交优先为主导的管控模式。从定性、定量和定措施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交通策略与措施,为杭州西湖"再活千年"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指出了新区开发面临两大压力,即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甚至枯竭的压力和小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的道路交通拥堵的压力;提出了从新区规划、建设和政策三个层面建立新区开发与公交优先互动机制,并指出了其内涵和外延;重点从资源配置、路权区分、交通工程、需求管理、公交新模式、居住区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区公交优先发展若干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4.
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围大型居住社区是上海市的快速发展地区,其交通需求产生和分布、交通设慈供给等均对上海交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入户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分析了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出行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出行将长期依赖于公共交通;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与中心城居民的出行差异较大,出行更为不便,且柔性出行需求受到抑制;外围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交通配套较为落后,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满意度较低,必须优化其公交线网并为其提供更为先进的公交管理技术。研究结果为外围大型居住社区的交通规划,尤其是公共交通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侯敏  彭琳 《福建建筑》2013,(4):89-91
金融后台服务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存在较大的特殊性,必须针对具体门类企业的特征,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规划,关键在于对产业不确定因素进行控制,因此产业选择是融后台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具有关键性作用。产业选择研究成果对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产业模式决定园区空间布局模式;具体产业特征和生产配套需求直接影响园区土地利用性质;产业交通模式是园区交通规划的内在决定因素;产业发展模式决定了园区人员构成,从而根据不同类型人员服务需求进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布局。  相似文献   

16.
Most planning solutions aimed at redressing public transport problems in Nigeria continue to fail, because they are ad hoc and do no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improved transport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This paper examines som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citizens to pay for the commercial motorcycle (locally called okada) services in Akure. The okada is a new mode regarded to have contributed to improved transport in the city.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determinants and estimates of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is transport mod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cident of armed robbery by operators and the education of citizens are the significant factors affecting citizen's willingness to pay. Other important factors include the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of trip fares, variations in weather conditions and stability of trip fares.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邓毛颖  谢理 《城市规划》2000,24(11):45-49
对比分析广州市 1 998年和1 984年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 ,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的时间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出广州市城市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针对广州市居民出行总量增长、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私人交通方式比重较高、过江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 ,对广州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发展公交、就近就业、建设快速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管理及建设无障碍行人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大规模用地更新给交通安全带来了重大影响。以武汉市为例,运用聚类分析和负二项模型识别交通事故的高发区,分析土地利用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交通事故高发区具有人口密度高、居住用地比例高和土地利用混合程度高等特征,城市交通事故与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地、土地利用混合度正相关,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负相关,交通流量是土地利用影响交通事故的中介变量,以此为基础提出交通安全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9.
钱坤 《山西建筑》2012,38(21):24-26
介绍了深圳市蛇口片区租赁网点的规划和建设方法,分析了租赁系统的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后期数据采集分析了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实施效果,指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对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降低城市交通污染,倡导文明出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disadvantages of automobile-oriented urban transportation continue to appear in today's world and the concept of humanizing urban transportation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firstly argues that unitary transportation mode and low traffic operation efficiency are two main urban traffic problems in Beijing and emphasizes that the target for humanizing its urban transportation is to ensure its high efficiency, safety, comfort, and ecology. The paper then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many cities in North America, such as a reasonabl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planning, multi-side participation in travel demand management(TDM), and humanizing the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humanizing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of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velopment mode and layout,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non-motorized traffic, at both planning and practice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