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首先回顾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念的缘起和研究背景,对我国住建部选择三亚作为开展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的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从现状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目标以及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等方面论述了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认识;接着,结合三亚市的具体实践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相关规划、建设及综合治理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从价值理念、技术方法、推进时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此次"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工作的创新意见与思考;最后,进一步总结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对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破解"城市病",城市生态修复成为生态文明导向下的新型城市建设方式,其概念、对象、尺度等有所变化。本文研究了城市生态修复在国内外发展的历程,梳理了城市生态修复的概念,综述了相关研究热点和进展,目的是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理解其概念、发展史和理论传承,思考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下一步全面、系统地开展我国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河流是城市当中重要的生态廊道,其沿岸具有较丰富的城市空间与功能要素。在"城市双修"背景下,开展河流地带的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工作,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河流是一个流动的整体,从流域视角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河流地带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老汴河"双修"为例,从全流域视角进行河流地带的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策略的研究,以期对其他河流"双修"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当前城市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实践将有助于探索我国城市转型阶段的发展之路。本文以三亚实践为例,从城市发展建设的现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施的策略及其工作启示三个层面来探求"城市双修"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部委动态     
<正>住建部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3月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城市短板的客观需要,是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将"城市双修"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9,(19)
如今的城市面临着转型和升级,那么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则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与自然共处的有效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修补和城市的生态修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城市发展与城市河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并且这些景观还保留了丰富的城市文化的历史痕迹,因此城市的滨水区域作为城市双修的施力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以住建部提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工作为研究背景,明晰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后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同时寻求城市从增量发展到提质发展的路径。从缘起、目标、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发现在高度相似的研究对象和工作内容下城市修补相较城市更新在更深的层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包括城市修补工作更加关注城市的功能修复、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以及通过城市设计更加慎重地对待城市建成空间环境。最后,从法律支撑、规划控制体系、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能够推进城市修补工作、完善城市内部职能、缓解城市功能性问题搭建基本的支撑骨架。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7,(3)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一项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综合性工作,是为应对中国城市转型的阶段要求和"城市病"高发的现实问题而提出来的,拥有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视角,以及更为综合、全面、系统的手段。笔者尝试分析"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概念提出的时期背景和阶段特征,与国内外类似概念进行初步辨析,认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内涵、意义与工作要点,并结合三亚的试点,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践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经验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工业城市,正处于工业污染严重、棕地荒废闲置、生态环境恶化、公共服务设施缺失等"城市病"的高发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针对治理"城市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补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新理念。以"三线"建设的代表湖北荆门为例,提出了"问题识别→网络构建→任务筛选"的生态修复技术以及城市修补策略,初步探索了工业城市双修的规划方法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市政、园林、古建、加固改造、生态修复迎商机本刊讯去年年底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相继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经验》和《关于将福州等19个城市列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继三亚市成为首个试点城市后,将福州等19个城市列为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同时对在全国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11.
王冬 《城市建筑》2009,(6):31-33
本文分析了西部建筑师群体的心理状态和意识观念,将其专业工作状态定位为——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之间,进而剖析了这种状态的几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
"毛目显"是刘勰对《文心雕龙》下篇的主旨的概括,是指对那些关涉文学创作的细目进行论述。但是长期以来,龙学界忽视了下篇的"毛目"属性,将其概括为"剖情析采"或者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等,有的甚至在此基础上调整《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这些做法欠妥当。将"毛目"概括为"剖情析采"是建立在对"剖情析采"与"笼圈条贯"的误解之上的;将"毛目"概括为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把"毛目"变成了"纲领",是今人文学观的投射,也不符合刘勰的本意。  相似文献   

13.
"趣城",尝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带来新的微型趣味空间,解决城市问题并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从字面意思来说,"趣城"首先就是"趣",方案要有趣,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大上"项目,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另外一种解读,是一种轻型的空间提案,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空间策略.另外一个就是"城","趣城"项目针对是城市公共空间,尽管它的尺度很小,但是所有的出发点均基于城市角度,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策略.因此,我们认为"趣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空间实践项目,它尝试从中间往上下探索,是一种结合了极大尺度与极小尺度创新的实验.因此,有趣(Fun)且有效(Effective),这是我们开始思考"趣城"项目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每一个提案都要至少满足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邹晓霞 《华中建筑》2006,24(8):11-12
该文就朱文一“边界原型”与芦原义信“地板原型”展开背景与目的、研究内容、理论依据、方法体系等方面比较研究,分析在探讨城市形态过程中,二人的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研究成果。作者提出探讨二者理论的现实意义,重申构建本土建筑文化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并认为不同理论为我们提供认识城市的不同之“眼”。  相似文献   

15.
刘珏 《江苏建筑》2007,(5):1-2,13
通过对"场所感"设计理念的表述,提出场所是人与环境交流的桥梁,展示出"南京长江二桥桥梁博物馆"的设计是如何体现出"场所归属感",如何与"南京长江二桥"对话、交流的.  相似文献   

16.
"十次小组""流动性"解析与延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十次小组关注的流动性概念的研究,从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组织性、历时性以及社会的流动属性出发,对城市流动性理念进行解析。流动性以其表象中物质性的可视运动方式与隐性中非物质性不可视的流动并置,为当代城市与建筑设计实践带来启示性思路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洪鸿  王进魁  段海 《建筑》2006,(8):34-38
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最近发出通知,决定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企业一级项目经理数据库,规范一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管理。要适应这一要求,就必须迅速建立起一整套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为此,本刊将对各地建筑市场管理处的负责人进行专访。欢迎有关同志就“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转变监督管理方式”这一话题,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情况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18.
同样使用了框架体系的中国传统木建筑和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只有被还原至各自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得到对各自代表的建筑空间的正确解读。文章针对中国传统木构框架体系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框架体系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进行比较,论述了中国的传统木构框架体系中所隐藏的等级观念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进而突出了文化背景在解读建筑传统时的决定性地位。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2,(3)
在汉语中,"二"和"两"作为数词,常常互换使用,但从二者的来源和发展状况看,"二"和"两"并不相同,它们在使用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4):109-114
针对信息技术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安装工程计价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完善,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安装工程计价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的构建。文章立足于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体系视角,以论述信息化技术在"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作为切入点,阐述构建"安装工程计价"课程信息化模型的框架,最后提出优化课程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