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理性主义自叔本华、尼采以来,渐进形成西方哲学一个声势浩大的派别,而存在主义是这一洪流中的中坚力量.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中最著名的思想家,以"存在"作为其哲学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论,从"此在"、"烦"、"畏"来梳理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内在逻辑理路,理解其哲学对人的意义价值的追问与界定.  相似文献   

2.
纵观西方哲学史,时间观主要有两种:外在时间观与内在时间观.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没有主客之分,它是此在得以展开的平台.海德格尔以此在说明时间,因为只有此在方能发问;他也以时间说明此在,因为此在唯有在时间中方能获得对自身的领会,从而揭露存在.此在生存着,但它又向死的存在着,此在朝着死亡的可能性筹划未来,超越自身.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现象学基础上研究本体论。他在《存在与时间》中进一步追问"存在者的存在",作为"基本本体论"研究的核心范畴,突出"此在"存在的价值意义。探讨海德格尔本体论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研究其美学思想的建构,了解海德格尔本体论"此在"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筑.居.思》中,海德格尔将建筑的本质理解为栖居,而栖居就是"终有一死者"与"天"、"地"、"神"的统一,建筑就是保护这种统一,让"天地人神四方"保存在其本质之中。海德格尔指出了建筑技艺的手段异化乃至人存在的"无根"状况,这一异化嵌在对"存在的意义"的遗忘史之中。然而,海氏建筑之思的起点与主题是"终有一死者之诗意栖居",这就意味着,作为起点的"终有一死者"锁闭了开放的交往向度。甚至,其"诗意栖居"与和"他人"的共在是相互冲突的。如果说,筑造标志着人存在的方式,那么,如果它在指向诗意栖居的同时,遗忘了建筑活动发生于其中的城市—历史背景,这作为"大地"的历史背景就在对意义的追寻中被遗忘,从而,对建筑意义的追求依然从根底上就断裂了。  相似文献   

5.
无是个本源性的、基础性的元哲学问题 ,“无”是人类的最终极的挑战 ,是每个人乃至可能是人类所不可逃脱的“终极命运”。它是人类的“终极关怀”的起点。西方传统文化将存在与无截然二分 ,将无排除在存在之外 ,在思无的方法上将无当成一个对象来思。而现代西方哲学 ,尤其是海德格尔哲学 ,则将存在和无相内在包含、互相依赖、互为根据 ,认为无就是存在的最基本的结构 ,存在和无相反相成、互由对方显现自身、互以对方为自身的结构。由此引发出西方现代哲学的根本性变革因素 :时间性 !这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无是时间意识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 ,取消了无 ,也就取消了时间意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是康德哲学的主题,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围绕着"人"这一问题而展开的.论述康德批判哲学中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对康德的"人"的特色、他在"人"的上的得失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7.
云集群理论就是把社会汇集的各种各样的资源通过"云"资源网络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循环、自我修复、内在聚合、外在互联的有机经济集群体。分析了云集理论提出的理论依据、云集群理论的内涵与特征及云集理论的意义。云集群的内涵为,云的本质属性是超大规模资源地、超大能量、跨越时空、伸缩变化,资源共享、服务共享。集群的本质属性是区位空间性、资源集中性、成本节约性、内在聚变性、外在效益性。  相似文献   

8.
影视是具有空间性与时间性的视听艺术。在影视欣赏中,观众经常热衷于大银幕上的爆炸、飞车、激吻等,这些需要声音与转场等的剪辑技巧来实现的。因此,有必要对影视艺术中的声音切换与转场的音频剪辑技巧做出研究。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不是一个科学可以解决的问题。对海德格尔而言,成为一个人就是简单地对存在敞开,一个人对存在敞开的标志是对存在的惊讶。去存在就是存在于一个有各种可能性的世界,把世界中的事物经验为预备上手的,以各种方式与之打交道、去感知对它们的焦虑和关注、寻找它们的意义。存在是此在存在模式的一个方面,“事实性”和“沉沦”则是此在另外两个“基本本体论的特征”,对它们的审视,使人类困境———人生存的重负———突现出来。因此,此在存在模式有三个方面:存在、被抛和沉沦。在存在哲学的基本阶段,海德格尔把实体论和本体论区别开来,并从实体论研究转移到本体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拉美是西方象征主义运动中一个具有奠基意义的人物。他对诗歌语言本质的揭示、对诗歌暗示性、纯粹化以及音乐性的美学思考都对当时的诗坛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马拉美诗学理论的探讨和清理涉及到诗歌文体自身建设、文学自律、诗歌阐释学等诸多理论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非理性主义自叔本华、尼采以来,渐进形成西方哲学一个声势浩大的派别,而存在主义是这一洪流中的中坚力量。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中最著名的思想家,以"存在"作为其哲学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讨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本体论,从"此在"、"烦"、"畏"来梳理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内在逻辑理路,理解其哲学对人的意义价值的追问与界定。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研究存在及其世界构造的,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建筑定居。海德格尔哲学博大精深,但其中有关建筑的讲述是哲学家中最多和最直接,并对建筑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他的建筑生态思想是划时代和引领风潮。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哲学进行综述,阐释他的建筑及其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阐释学翻译观是国内外译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国内也经历了数十年的译介和传承。在梳理阐释学翻译观起源及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阐释学翻译观的视界融合及主体间性理论,结合翻译实践,对阐释学翻译观的理论内核进行了论证,从而揭示了阐释学翻译观作为翻译理论研究史上开拓性成就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真理观的独特性来自其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成"是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思想的主导词语.与传统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相比较,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性思维方式以"生成"为核心,体现了"存在性原则";"澄明的无蔽",既充分展示了海德格尔独特的真理思想,又是其建构生成性思维方式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在学界大致分为三派:护教派、历史派与批判派。如果从虚无主义出发重新审视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可以得出在海德格尔那个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处境:物化、技术理性化与常人化。海德格尔将这种状况归结为虚无主义和对存在的遗忘。为了解决这个处境,海德格尔诉诸纳粹运动。显然,纳粹运动没有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揭示了他的思想与纳粹主义的毁灭性的意识形态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认为人只有追问在,才能致力于领会在。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此在”这个问题的分析出发,讨论他的“烦”“畏”“死”三个哲学概念,并由此清理出他对沉沦人生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7.
狭义相对论的逻辑不自洽问题和新伽利略时空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理论需要在逻辑上自洽.分析了狭义相对论对高速运动的不稳定微观粒子寿命延长的解释,发现狭义相对论的解释否定了光速不变原理或相对论性时空观.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狭义相对论"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的推导过程中,观察系和被观察系的指定完全相反.这一现象说明"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不是狭义相对论的逻辑结果,狭义相对论的逻辑结论应该是"时间收缩"和"长度收缩"(或"时间膨胀"和"长度膨胀").在狭义相对论的理论框架内不能正确地推导出运动物体的横质量,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内得出正确横质量公式的推导都存在逻辑或物理错误.因此,狭义相对论在逻辑上是不自洽的,相对论性时空观没有实验证据.现代物理学应该建立在以局部优势引力场为相对优越参照系的新伽利略时空观的基础上.从光传播媒介对应于局部优势引力场这一原则出发,解释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菲索流水光速实验和光行差现象."运动质量"可由运动物体在受电磁场或引力场作用时受力的大小与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得到解释.不稳定粒子寿命和物理时钟受各自的运动状态影响,也可以分别由粒子衰变和物理时钟依赖的具体物理过程受其相对于局部优势引力场的运动状态的影响来解释.  相似文献   

18.
去人性化、表演化与平庸化已经成为了当下建筑的典型特征,这也是现代性视域中建筑的必然表现。它所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建筑的家园性的丧失。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建筑伦理思想实现了对现代性建筑的本体论反思,他从天、地、神、人这四重整体的宇宙情境出发,为当下建筑的家园性重建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旨向,也为我国新时代建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19.
罗兰·巴特是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先驱,他看到了语言与文化的相融性与相通性,并发现语言学、符号学及其结构主义之间的必然联系;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号学的四对基本范畴:"语言结构与言语"、"所指和能指"、"组合段与系统"、"直指与涵指".其中语言结构与言语的二分是其他三对范畴的基础.就其符号学中语言结构与言语关系进行研究,力求为符号学理论多样化的发展及意义的重新阐释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为梳理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阐释规律,运用文本细读法对金批《水浒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金批《水浒传》以《史记》为范本,通过创作动机、虚实笔法、人物塑造、叙事技巧以及情节意境等不同层面的对读分析,描述了小说与史传之间的多种联系。《史记》在明清之际完成经典化,吸引了众多小说创作者与评论者对他的探讨;加之传统阐释学中一直存在"以其他文本解释或印证本文"的习惯性思路,这些成为金圣叹选择《史记》作为参照文本的主要原因。金圣叹的对读批评虽然在致力于构建和探索文本间性上与西方互文性理论不谋而合,但他遵循的始终是我国传统阐释学原道宗经的原则,其对经典垂范作用的肯定和强调与西方互文性理论打破权威、瓦解中心的特点还是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