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求华  李莉 《暖通空调》2012,42(4):72-75
为考察冬季非空调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对厦门某高校教室的热舒适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在测量室内外热舒适参数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了人体热反应样本.分析样本得出厦门高校教室冬季非空调工况下人体热中性温度和热期望温度分别为19.3和19.4℃.综合考虑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风速及服装热阻对坐姿轻度活动状态人体的热舒适影响,使用MATLAB软件进行非线性回归,得到非空调工况下热舒适预测方程.该预测方程与实测得到的人体热舒适投票两者结果有较高相关度,同时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冬季非空调环境下人体热感觉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市某高校教室冬季热舒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于2006年12月中旬至2007年1月中旬对哈尔滨市某高校33间教室冬季热环境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调查和测试,受试者643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冬季教室环境下的热感觉模型,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了冬季教室环境下的热中性温度和热期望温度,发现相同环境下女生的热中性温度和热期望温度均高于男生.同时将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冬季教室内学生对热环境的最低不满意率要低于其他研究结果,80%可接受温度范围的下限值也低于国外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室内热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学者和舆论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室内环境直接影响人的热舒适和效率,并且还与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紧密相关。尤其是中小学教室的热环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长,以沈阳市中小学校这样一个典型的夏热冬冷的地区的室内热环境为对象,研究了在夏季的室内热环境,并且同时收集了受测试者的主观热感觉,最后对这些数据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并提出来改善沈阳市夏季中小学教室热环境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高校教室热舒适现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高校教室在学生上课期间的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在哈尔滨高校教室进行了现场研究。在测量室内热舒适参数的同时,学生填写对室内环境的热感觉和热舒适主观调查表,共调查了1285人次,得到了1285份人体热反应的样本。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哈尔滨高校自然通风教室全年人体热中性温度为23.4℃(t0)。  相似文献   

5.
武汉地区冬季教室热环境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冬季对武汉高校学生以问卷凋查,考察教室热环境的实际状况.结果表明,教室内无采暖设备时气温较低、相对湿度较大,冬季教室内的中性温度为21.7℃,喜好温度为24.2℃,学生们更偏好暖和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冬季实验室热环境数值模拟及热舒适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实验室的使用特点,对实验室内冬季使用落地式空调器辅助散热器采暖方式,利用CFD软件对实验室内的气流组织及热环境进行模拟,结合对实验室内相关参数的实测值,分析室内温度场的分布特征,最终对冬季实验室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教室的热环境和人的知识背景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本文对哈尔滨某高校自然通风教室春季热环境与热舒适性进行了现场研究。在介绍热舒适相关知识前后进行了2次现场调查,在学生填写热舒适主观问卷调查表的同时测量热环境参数,收集了86人次的人体热反应样本。结果表明,受试者在学习热舒适理论之前,对热环境的接受率高,而在学习热舒适理论之后,对热环境的接受率低,表明人的知识背景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苏婳 《建筑节能》2021,(7):69-75
为了探究无窗户空调教室这一特定空间类型中的热舒适度的性别差异,对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4间典型无窗户教室的环境数据和被调查者的热环境主观感知评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两个热舒适影响因子(衣着、气温)与热舒适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在结合了前人的各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9.
重庆地区冬季教室热环境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百战  刘晶  姚润明 《暖通空调》2007,37(5):115-117
测试了重庆地区冬季教室内的干湿球温度、空气流动速度等热环境参数,用ASHRAE七级热感觉标尺进行了热舒适问卷调查,提出了改善教室内热环境的措施。分析了预测平均投票PMV与实际平均投票AMV之间的差异,得出重庆地区冬季教室内可接受温度下限为14.04℃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选取5所典型中小学学校的12间教室为对象,对其冬季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同时对366名学生的热感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预测和实测中性温度分别为15.1℃和14.7℃,期望温度约为15.6℃;90%的学生认为11.9~17.1℃为舒适温度范围,温度取值比规范规定值低,表明在当地寒冷的气候条件、衣着习惯、心理期望等因素作用下,青少年学生形成了对偏冷环境的适应性。利用适应性PMV模型(aPMV)可对青少年学生的平均热感觉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空调房间冬季室内致适参数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王怡  刘加平 《暖通空调》2000,30(3):12-14
从人体热舒适感觉和室内空气品质方面分析了空调房间室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根据测试结果给出了致适范围,提出了工程应用中的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生宿舍夏季热舒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博  刘加平  宋德萱 《暖通空调》2006,36(5):105-108
以西安某高校学生宿舍为研究对象,现场测试了宿舍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参数。通过问卷调查了学生对室内热环境的主观热感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宿舍内的热环境处于ASHRAE给定的舒适区之外,80%以上的学生对室内热环境表示不满;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室内热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住宅环境热舒适研究   总被引:69,自引:17,他引:69  
对北京88户自然通风居民住宅现场测试了夏季室内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热环境参数,以问卷方式和ASHRAE的7级热舒适指标调查记录了居民的热考察了居室热环境改善措施。调查结果表明,通风条件下北京普通住宅的热环境基本处于ASHRAE舒适区之外,80%居民可接受的热环境对应的有效温度上限为30℃,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与其他地区相近。  相似文献   

14.
热舒适、健康与环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晓春  王元 《暖通空调》2003,33(4):55-57
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热舒适产生的过程,探讨了热舒适、健康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出稳定、舒适的环境不一定有利于健康,它削弱了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空调环境的相对稳定的低温可能是导致不舒适的一个原因。交替生活在室内外两种差异较大的环境可能会给人的生理、心理及适应能力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哈尔滨近郊2个村10户农宅的冬季室内热环境与居民的热舒适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显示,冬季农宅的平均室温为12.3℃,但热环境可接受率高达92%;农民的热中性作业温度为14.4℃,90%可接受的作业温度下限为8.8℃;农民通过行为调节、心理期望等适应偏冷的热环境,导致其热中性温度与可接受的温度较低。对于分散式农宅,建议采用传统的火炕分散供暖方式。建议采用作业温度作为严寒地区冬季农宅室内热舒适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农村住宅冬季室内热舒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吐鲁番57户农村住宅中108名居民的热感觉、热舒适等进行了主观问卷调查,测试了温度、相对湿度等室内外环境参数,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测试与调查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吐鲁番农村住宅冬季实测的热中性温度为19.3℃,预测热中性温度为21.2℃;通过两种计算方法获得的热期望温度分别为19.7℃和19.6℃;80%居民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为15.2~27.4℃。由于受干热干冷的地域气候影响,冬季可接受的最低温度范围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农村住宅。  相似文献   

17.
关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0,30(3):25-26
指出了人体热反应研究中关于热舒适的一些模糊概念及对热舒适与热感觉关系的含混认识。分析了热舒适与热感觉的不同含义、现有的不同解释及两者的稳态和动态条件下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热舒适评价指标及冬季室内计算温度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Fanger热舒适方程及PMWV,PPD评价指标为理论依据,模拟计算了严寒地区居室热环境,结果表明,满足人体热舒适的室内空气温度为21-24℃,明显高于现行暖通规范规定的冬季居室内计算温度16-20℃。认为应研究适于我国严寒地区居民的热舒适标准。  相似文献   

19.
The use of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for cooling environments is limited by the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 Current standards recommend 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up to 3 K/m between the head and the fee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 of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s on thermal comfort and compares this to the results of our own experiments. Early experiments have demonstrated a high sensitivity of dissatisfied test subjects to changes in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between head and foot level. Recent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temperature gradients of 4‐5 K/m are likely to be acceptable, and the mean room temperature may have a greater sensitivity on the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 (PD). In new experiments, test subjects have evaluated the thermal comfort of different vertical air temperature gradients in a modular test chamber, the Aachen comfort cube (ACCu), where they have assessed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s of ΔTy = 1, 4.5, 6, 8, and 12 K/m at a constant mean room temperature of 23°C. The results of the different temperature gradients are in contrast to ANSI/ASHRAE Standard 55 (Therm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Human Occupancy, Atlanta GA, 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 Refriger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Engineers, 2013) as the PD increases almost constantly with higher vertical air temperature gradients. The PD for the overall sensation increases by approximately 7% between gradients of 1 and 8 K/m. The evaluation of our own tests has revealed that 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s of up to 8 K/m or higher are likely to be acceptable for test sub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