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描述了主人公布朗的一夜森林之旅,展示了一个年轻人的心理成长历程.按照"成长小说"的情节模式,从诱惑与出走、考验与挣扎、顿悟与迷茫三个方面阐述了布朗的成长过程,揭示了霍桑对社会、哲学和宗教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在小说《试验年代》中叙述了3个人物在19世纪工业革命中丧失家园、21世纪"9·11"袭击后寻找家园、150年后在遗失的家园中渴求家园的创伤经历.作者借小说谱写出一首哀婉动人的家园恋曲,表达了作者对科技与工业文明的忧思,对美好家园强烈的渴求以及向传统价值观念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美国女作家伊迪丝 华顿在小说《纯真年代》中深刻表达了老纽约规训之下“失败的逃离” 的时代主题, 即面对环境的制约力量, 个人企图逃脱却注定失败。小说展现了19 世纪70 年代纽约上流社会强调规则和体面, 崇尚表象上的愉悦而残酷压制个人真实情感的虚伪特质。结合19 世纪老纽约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 解读小说所蕴含的规训、体面、逃离等时代主题, 剖析处于时代变迁中的贵族习俗规范与个人情感追求之间的对抗, 以及这种破坏性对抗所导致的徒劳的逃离悲剧。  相似文献   

4.
艾丽丝·沃克的小说三部曲展现了黑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种种创伤.她们所受的创伤不仅来自于社会,还来自于家庭;不仅是身体,而且心灵也饱受创伤.创伤叙事、回归传统文化和族裔身份,以及与周围群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黑人女性走出创伤.  相似文献   

5.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是西方史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英国学派的奠基者.在国际政治领域,他始终致力于对国际秩序的研究.巴特菲尔德认为国际体系失序的根源在于国家间的安全困境,该困境根源于人性,无法消除,只能通过均势、传统外交与国际制度等机制加以限制,以促成国际秩序的形成与维系.虽然巴特菲尔德对历史的过分倚重导致了其思想中与生俱来的内在张力,但其通过历史主义视角来分析国际秩序,则有助于人们审慎地看待现实、理性地认识当代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比较分析了电视谈话节目<奥普拉·温弗瑞秀>和<实话实说>的特点,指出了<实话实说>的不足.就改善<实话实说>类电视谈话节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介英语分词独立主格,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巧用分词独立主格结构和一个翻译此结构的例子.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凯瑟琳对希克利和埃德加不同感情的比较,推测艾米莉的爱情理想。  相似文献   

9.
将长孙无忌等人编撰的《隋书&#183;经籍志》与班固《汉书&#183;艺文志》比较,从将小说作为子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说的创作主体、小说的政治与道德功能、小说与史的关系几个方面,分析了《隋书&#183;经籍志》所体现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0.
在英美文学中,"成长"既是一种小说类别,也是一个普遍主题,贯穿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灶神之妻》主人公是一位成长在中国旧社会的女性,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她与命运不懈的抗争和自我身份的追寻。她经历了成长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灶神之妻》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术界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争论已久.由于意识形态和历史等原因,"九·一八"事变作为二战的时间节点往往被学界所忽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战的起点自然就成为二战起点.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二战起点,不仅有学术上的理由,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约翰·西尔弗是小说<金银岛>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借助弗洛伊德的"唯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分析了西尔弗的所作所为,指出了西尔弗的欲望和无奈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艾米·洛威尔是美国意象派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译介了大量汉诗,出版了汉语诗歌译集《松花笺》。洛威尔的英译手法既严谨又富有创新,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从语义和美学角度再现了中国古诗的意象之美。《松花笺》使得艾米·洛威尔确立了自己的意象派信条,在美国诗坛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4.
《红色的英勇标志》中的自然主义、印象主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该小说也被看成战争小说和心理小说。然而,该小说蕴含的成长主题却很少有人深入讨论。事实上,该小说的成长主题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变革密不可分,它是以一个年轻人的心理发展为主线而展开的。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心理发展的描述,揭示了一个年轻人在考验中成熟的过程。克莱恩通过该小说旨在引起社会对青年人成长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鲍德温的《比尔街情仇》是一部阐述黑人共同经历根源,探寻人类后人道主义价值的优秀小说。文章拟从后人道主义视角,着重分析美国黑人价值观随着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时代发展而产生的转变,由此探究当代黑人价值观取向及后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乐毅列传》清人李景星认为在《史记》诸列传中,是“命意最高,章法亦严”的一篇“佳作”。又有人把《乐毅列传》与诸传相比较,指出《乐毅列传》与诸传最明显不同的写法是“此文于乐毅伐齐等事俱不实写,只就书词以抟捖前后,反将实事做点缀,如书词注脚”。“书词”即《乐毅列传》中的乐毅《报燕惠王书》(以下简称《报书》)。后者的意思是说,《报书》是《乐毅列传》的中心,是连结全传的关键;《乐毅列传》中的叙述或事件的交代都是为《报书》作注释、铺垫或说明。那么太史公为什  相似文献   

17.
分析对英国女小说家简&#183;奥斯汀作品《劝导》内容,得出作者晚年的婚姻现:“情感”要超越“理智”,“浪漫”需战胜“现实”:再和其前期作品的对比中,结合奥斯汀本人的人生经历和她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分析并找出她后期作品《劝导》中的婚姻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道连&#183;格雷的画像》中的幽默诙谐的悖论隽语,展示了王尔德在英语运用方面的独特天赋,蕴涵着王尔德对"美"的本质的探索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愤激。  相似文献   

19.
《庄子&#183;秋水》篇中的“旋其面目”一语,“旋”当训“还”,系还返、回复之义;“面目”指与神情有关的面容。“旋其面目”,即是回复其面容。“面目”不表“脸”或“头”义,“旋其面目”不能解为“转过脸”或“转过头来”;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北海”即黄河所入之海,在黄河入海口之东;河伯“东面而视”,所视即为“北海”,也用不着“转过脸”或“转过头来”。  相似文献   

20.
全球畅销书《哈利&#183;波特》通过讲述小巫师哈利及其同伴与伏地魔的斗争,揭示了麻瓜(人类)与巫师的对立。作品所描述的伏地魔及其爪牙对非纯种巫师的迫害,与现实社会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排斥“非公民”的现象具有惊人的类似。从全球化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其人物以文化身份为自我,以其血统特征为镜像的创作特色。作品中的麻瓜和巫师的“他者”镜像的相互建构,使文学书写又迈入了一个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